第一篇:绿色生态建筑解析
发展趋势
由建筑设计上看,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适应的循环体系中,更经济地使用自然资源,使建筑转化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使自然转化为建筑的一部分。第二种是将自然纳入建筑,运用高科技技术,促进建筑生态化,人工环境趋向自然。
绿色生态建筑概况
绿色生态建筑,是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综合建筑型态,其中单看“生态建筑”,是把建筑融汇为一个生态系统之中,使处于自然环境中的建筑实体、能源、物质都在大的生态系统内部地循环,从而排出污染和浪费掉的部分,进而再获得环境良好、高效清洁的生态环境。
案例解析——深圳万科中心
一、项目概括
万科中心地处深圳大梅沙海滨旅游区,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建筑,包括对外租售的SOHO公寓、产权式酒店、以及万科办公大楼。设计师斯蒂文•霍尔将其解释为“漂浮的地平线”——将不同功能体块以水平几何型态串联在一起,并将整个建筑架空抬起,犹如海平面升起,将建筑最大程度地投放于自然。
二、万科中心的绿色生态建筑技术
1.“自然化建筑”技术
建筑和自然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能源的来源方式与自然界里的风、光、热等,是绿色生态建筑长期应用研究的主要部分。(1)能源利用技术①太阳能源利用技术万科中心屋顶(除酒店)全部装有太能光电板,总面积为1997平米,转化的太阳能可提供整个万科总部用电总量的14%,约28万度。②绿色生态节能措施A.利用自然减少能耗:万科中心的幕墙玻璃采用高透光双银中空Low-E玻璃,同时采用了活动可调外遮阳装置,外遮阳板上设置有透光孔,遮阳板全部开启状态下各楼层的采光系数大于等于2%的面积比例为78.17%-87.06%。外遮阳的构造形式,可以满足夏季不同时间、不同角度对于太阳辐射的遮挡,有效地节约了室内照明和空调系统的能源。(如图)B.改善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万科中心的外墙主体材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其有优异的保温隔热性,具有极低的热透过率,因而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幕墙玻璃选用双银中空Low-E玻璃,上面覆盖的双银Low-E膜,是一种热反射原理膜,具有极高透光和反射率,良好的隔热性、防止紫外线。屋顶主体结构材料中的保温材料选用了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这种板材的导热系数小于等于0.028w/m.k,远远低于其它的保温材料。因此具有高热阻,低线性膨胀率的特点。③能量利用和回收措施A.空调设备和照明系统:万科中心内部所有地面上空调的出风口,是采用独立送风系统。空调采用冰蓄冷空调系统。利用峰谷电价差节省运行费用,每年可达34万元。万科中心根据不同区域所需的采光量不同,选用节能型光源及灯具,同时设置可独立调节光线的灯具来满足环境的变化。这样项目与其他规模的办公大楼相比会减少30%的照明耗能。B.通风设施:室内设置地板层送风系统,靠地板下的低压力送风管送冷风到室内,常规送风温度比其低2~4度,可节电3成以上。
2.“人性化建筑”技术
①自然通风:万科中心的周围不设置围墙,首层全部架空设计,创造了自由、灵活有遮盖的景观绿地,并且让临近的海风和陆风穿透基地,更好地增加自然通风的效果。②绿化系统:场地总绿地面积22967㎡,项目建设用地面积为48542.2㎡,项目绿地率为77.0%。采用屋顶绿化方式,绿化区域在阳区,全天均有日照。绿化可以在夏季可以良好地降低地表温度。(如图)③可循环材料和可再生利用材料:采用钢结构体系、铝合金玻璃幕墙体系、竹材墙板等多种可再生循环材料,可再生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为29.4%。在材料采购和施工过程中大量选用当地生产或周边地区生产的建筑材料,500km以内建筑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量的98.84%。建筑建造过程中旧材料全部回用,对于无法回用的废弃物全部运到相关收购站,并有专人记录。施工现场废弃物回收使用比例约为45.0%。④中水处理:中水处理系统采用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出水用于景观绿化及道路广场冲洗,日处理能力为150m3/d。屋面雨水全部收集,地面雨水全部处理渗透,一年可节约大约45700吨水。
结语
深圳万科中心,为我国建筑业很好地阐释了绿色生态化建筑的内涵。通过解析其绿色生态建筑的技术策略,有助于精确把握今后建筑业向绿色生态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从而希望它可以为我国建筑业向低碳化、生态化、可持续化提供更好的借鉴。
作者:张淼
第二篇:绿色生态生态建筑节能技术与发展
摘要:当前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反应,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关键在于发展质量,建筑的质量对于经济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细致讨论了一些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创新相关办法,并且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节能技术
一、将节能技术的应用融入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当中
绿色生态建筑在贯彻绿色生态理念的同时要巧妙将节能技术应用考虑在建筑的设计施工整体当中,因此必须要做到将节能技术应用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建筑设计时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完成设计思路的创新。由于当前的建筑设计的理念普遍粗放化,这和节能理念不相符合,由于绿色生态施工的理念要求建筑企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做到集约化的施工管理,减少资源能耗的浪费。设计人员应当注意将绿色生态建筑中的节能技术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建筑的设计当中,从建筑的单体选址到设计,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到建筑的通风、采光、能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都需要节能技术的有效应用,通过将节能、绿色、生态的建筑设计理念融合来实现促进环境、建筑、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进而以创造性、技术性来支持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二、节能技术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
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节能技术应用的发散空间很大,但是也需要通过制定一些科学合理的设计规范,从而有效提升施工的效率。建筑不可否认也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降低能耗是当代建筑设计必然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既要注重节能设计,同时也要对于建筑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深度的考虑。
1.结合建筑选址、规划和设计,开发节能应用
建筑设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了选址、规划和设计等,围绕绿色生态理念,建筑的选址要经过专业的测量和评估,需要考虑的三个主要条件是日照、遮阳、通风。建筑师对这三个要素要格外重视,全面地做好设计规划工作,与负责建筑结构、设备安置、环境设计的相关负责部门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实现绿色生态建筑的选址工作的基本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建筑的选址要注意气候环境、经济人文、能源设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要保证好设计工作的科学性以及能否实现节能技术的有效应用。第二,增加建筑辅助的社区环境设计,如建筑所在的社区建设一些公园,利用植被、水域来缓解热岛效应,增加一些气候的功能,达到降低建筑内耗的目的。第三点,建筑形态设计要尽量满足采光、通风等基本的要求,不仅满足建筑宜居性,建筑的耗能也会大大降低。
2.建筑的体型设计
设计好建筑的节能体型要考虑到很多的因素,比如说很多地方的冬季气温、太阳辐射强度等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建筑的朝向、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及局部风环境等,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需要仔细合理对于建筑得热和失热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从而有效优化组合。如果建筑的体型系数越大,那么建筑的单位空间所需要分担的散热面积就会越大,需要消耗的能源量就会越大,有专家的实验数据得到的统计结果表明了,如果建筑的体形系数增加0.01,那么建筑的耗热量指标就可能大约增加2.5%。控制好建筑的体型系数的有效方法,如增加建筑的体量,增加建筑的长度,建筑的体型变化不能太大是越小越好,尽量保持建筑物的规整;合理对于建筑的层数和层高进行科学的设定。
3、注重提升建筑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
(一)应用新能源技术
现代新能源技术已经发展逐渐逐渐成熟,比如利用较多的是风能、太阳能,核能以及地热能等。太阳能早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如今太阳能热水器进入了千家万户,光伏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较低的生产成本已经给建筑的太阳能应用设施的使用降低了门槛。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开发应用,帮助广大居民缓解了面对能源价格的上升带来的生活成本提高的困局。现代绿色生态建筑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绿色节能科技,实现对于自然资源无污染的开发应用,减少建筑的耗能,这就是现代绿色生态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水循环系统的开发应用
建筑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系统,人类对于水资源的消耗以及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水排放都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节能技术时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以追求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作为绿色生态建筑应用节能科技应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性的内容。鉴于水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开发水循环系统得到等量的生活可用水,以此可以卓有成效地减轻了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处理压力。另外,一些经过系统处理的水资源比如雨水、生活废水,可以应用于生态景观水景规划当中,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生,不仅可以达到节约水资源和防止水污染的目的,还能丰富建筑周边的景观水体美感,开放的水景也能起到对生态系统环境的一个调节功能。
(三)风压和热压相结合实现自然通风
建筑中产生的自然通风是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压和热压的作用有强有弱所以产生的通风效果是不稳定的。因为风压受到天气、室外风向、建筑物形状、周围环境等众多的因素的显著作用。建筑师在进行建筑的通风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周围的风压与热压的共同作用并非简单的线性叠加,要在科学测试、评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的基础上,对于风压和热压发生的相互作用进行补充,从而可以实现风压的配合使用,并且有效地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有效提高建筑居住的舒适性。
结束语:
建筑业是个高能耗产业,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中要有效将节能技术的应用融入建筑施工当中。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的布局,并且实现高效的持续能源转化系统的构建,最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积极推动绿色生态建筑中节能技术的可持续化发展,不仅节约了能源,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海琳.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与节能技术应用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14).
[2]王师宝.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与节能技术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9).
[3]段丽敏.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生态施工管理的思考[J].四川建材,2013.
作者:温敏 单位:新余市础基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第三篇:绿色建筑理念在公共建筑的应用
摘要:公共建筑体量大、能耗高,在公共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贯彻生态建筑理念,能获得很好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绿色建筑理念体现在建筑设计、施工、使用各个阶段,主要体现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注重绿色施工管理,强调不降低建筑舒适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能源消耗。
关键词: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到公共建筑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节约集约用地
一方面注重保护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在公共建筑可行性研究阶段和方案设计阶段,应结合城乡规划资料,实地勘察地址状况和周边环境,严格遵守建筑红线,合理布局,减少植被的破坏与土方开挖量,在保证公共建筑使用性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控制公共建筑的容积率;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充分体利用场地表层土,同时设计复层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性景观;增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如设置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等、雨水截流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等。另一方面注重营造适宜的外部风、热、光环境,提升外部生态功能。具体做法有保证公共建筑与噪音源有必要间距,如果条件限制,可设置屏障噪、绿植降噪、组合降噪等;合理设置建筑物的朝向与间距,充分利用穿堂风,降低人为排热,增加绿地水体面积;减少玻璃幕墙有害光反射,合理设计夜景照明。
2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能主要体现在公共建筑在设计时需严格遵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公共建筑能耗降低,一方面依靠建筑构造自身节能。如控制窗户太阳辐射,增加窗户传热热阻,适度提高外墙热阻,加强分户内墙及楼板的保温,适度放宽对居住建筑体形系数的限制;另一方面需要内部建筑设备节能。公共建筑多采用温湿度独立处理技术、变流量输送技术、全空气(一次回风)全年多工况调节、热回收技术等。另外在建筑照明系统中,应根据负荷容量选用较高的电压等级,合理设计线路,减少供配电线路上的能耗,应选用高效照明光源、灯具和电器附件,实施能耗分项计量,有条件的公共建筑,可采用BA系统控制[2]。最后公共建筑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如太阳能光伏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地源热泵技术等。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公共建筑节水主要有以下方式:采用节水器具与设备,控制末端出水水压;合理选择管材和配件,避免管网漏损;给水系统优化配置,合理设置绿化与景观用水。公共建筑应充分利用非传统水源,如雨水利用—收集屋面、道路雨水,沉淀过滤处理后用于绿化、景观用水、道路浇洒等;中水回用—收集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杂用水。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公共建筑设计时注重采用节材结构体系,如独立钢支撑在节材型模板体系。公共建筑施工过程中减少建筑材料消耗,如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选用可重复使用隔断(墙)、鼓励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卫浴间;建筑注重开再生、再循环、再利用材料使用,如使用粉煤灰砖代替粘土砖,采用高性能材料,推广绿色材料,如使用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为保障良好的室内声、风、光环境,可采取以下措施:墙体可采用轻质多孔材料、空气间层填充轻质多孔材料;门窗采用复合材料、夹板门空腹内填充吸声材料密封周边间隙;楼板分层,楼板面层铺设弹性软质材料楼板面层下设弹性垫层,或设置由弹性挂钩连接的吊顶棚;建筑设备选择低噪声设备,设备用房采取减震措施,管井井壁采用隔声材料砌筑;对公共建筑进行气流组织设计,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监控CO浓度、CO2浓度、室内污染物浓度监控系统;保证良好开阔的户外视野,尽量利用自然光。
5运营管理
公共建筑使用部门应制定实施节能、节水与节材的管理制度,制定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建立绿色建筑物业管理系统。在绿化方面,制定实施绿化管理制度;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化学药品的使用保障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在垃圾管理方面,制定垃圾管理制度,设置密闭垃圾容器,生活垃圾袋装化存放,建立可生物降解垃圾处理房。
6参照评价体系,完善绿色建筑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由六类指标组成,分别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施工与运营管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评分项、创新项;其中控制项为绿色建筑必备条件,评分项为可选条件。依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公共建筑的设计、施工,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建筑的使用要求,同时大幅度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确保工程项目实施的同时提高了公共建筑的整体经济效益[3]。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2010.
[2]杨文滨,施展翔.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1(4).
[3]翁方军.建筑设计.2015(19).
作者:艾湘军 单位:湖北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