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拟定好讨论题目
课堂讨论虽然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任何内容都可以纳入讨论范围的。讨论的话题可选择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既源于课本,而又超越课本。讨论的内容应具有历史性,既要涵盖所讲的知识和理论,又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难易度要高于全班的平均水平。如果难度太低,讨论就失去了意义;如果难度太高,就脱离了实际。教师还应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扩散性思维,激发学生探索和讨论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应避免提出只有一个答案或过分复杂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例如,学习“唐、元两朝”时,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唐元两朝有什么异同点”就显得面太宽。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开始讨论。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最好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而且,分别讨论效果会好很多。同样,讨论的题目也不能太简单、狭窄,以免使学生不假思考就回答“是”或“不是”,或搬照教材念上一段。如此,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才能实现,教学重点内容也就突出了。
二、把握好纠错时机
学生知识水平的局限决定了他们会在课堂中出现各种认识偏差,这是十分正常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绝不能因学生提出来这样或那样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见解或想法就对他们横加指责,那样只会浇灭自主、探究的火焰。教师正确的做法应是准许学生充分发言,将错误充分暴露,然后引导学生将讨论引向深入,实现集体纠错,达成共识。例如,我在组织讨论“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有的学生说“辛亥革命的性质应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此,我并没有中止学生的表达,而是让学生将原因说出来。这名学生认为,无论是从三民主义还是从辛亥革命的具体实践中,都没有反帝内容的出现。针对这一说法,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认真思考精神,然后让全体学生认真阅读《辛丑条约》的有关分析。很快,学生利用“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的结论得到了正确的认识。这样既帮助学生纠正了认知的偏差,也使全体学生体味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运用好讨论方式
课堂讨论要讲究实效,追求最佳的讨论效果,就要灵活运用各种讨论方式。具体来说,讨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互商法。这种方法要求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见解或想法写下来,然后讨论,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可以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例如,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专题教学中,我先提出:“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有了怎样的变迁,原因是什么?”而后,各小组成员思考、协商,汇成小组观点,再进行集体讨论,最终达成共识。(2)互补法。这种方法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在独立思考后,随机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而其他成员则以他的意见为参照,发表见解,最终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全班组与组之间的探讨。而且,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3)互问法。具体可分为小组内提问,小组间提问,学生之间点名提问,男女生间相互提问等。多种多样的提问方法增强了趣味性,体现了竞争性,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实施好总结评析
课堂讨论不能只有学生参与,而教师则袖手旁观,而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必要的介入,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讨论中学生独到的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讨论结束前,教师要作为一名阐述者补充完善学生的观点,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并引导学生对讨论进行回顾。这样既能把正确的结论凸现出来,又能肯定学生讨论中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讨论结束后,教师必须做总结评析。好的总结能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和理解,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能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实现讨论式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总结时应简要复述、评析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观点,然后指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及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此外,教师还应指出讨论方法上的不足。总之,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高中历史讨论式教学法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有效补充。要想组织好课堂讨论,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教师不仅需要转变认识,还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操作能力。尽管难度较大,但却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最好形式,值得我们下大力气去探究。
作者:杜三喜 单位:甘肃省武山县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