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医教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深邃而广搏,是中医学的源头活水。其核心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一的实用精神,重德尚义、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2]。中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医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狭义的中医文化仅指与中医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含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3]。从中医专业基础教育及中医学来源来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学好中医的基础[4]。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影响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5]。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动静结合的恒动观有助于培养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将影响中医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传统中医文化促进医德形成。
2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虽然“中医药存废”之争已经硝烟散尽,各高等中医院校不断发展,招生人数也不断增多,让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表象,但实际上中医事业的发展却遭受着极大的困境,其前途让人堪忧。如今,中医药事业发展迟钝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跟当前的中医教育相关。
2.1教学模式的改变
由于招生人数大大增加,现在的中医教育已不再是曾经“师带徒”的模式,而是更多采取了大规模院校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看,中西课程安排比例的改变,面对学习古代文化和现代科学的矛盾,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必须寻找一些方式来回归中医教育的本原。
2.2传统文化的缺失
中医学根植于传统文化,中医学的发展永远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只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才能让中医学繁荣昌盛[6]。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已建立抽象逻辑思维模式,当面对深奥难懂的中医基础理论,他们往往陷入迷惑。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特别是中医经典理论教学的薄弱,使中医的教育需要更多真正热爱中医的人来传承。
3中医学教育事业的出路
3.1政府:加大中医文化教育投资鼓励中医学发展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何使其昌盛而不是衰败,政府应该首先担起重责。加大教育投资,充分肯定中医学存在的必要性。政府应提出一些保护中医的政策,加大对中医教育、中医药科研及产业的投资。让中医走出国门,孔子学院已经在很多国家设立,她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针灸医院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中医学。这让我们看到中医的美好前景。
3.2高校:改革教学机制优化专业主干
高等中医院校应将办好中医类专业放在突出位置,应突出中医院校的自身特色,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西医院校的教学模式。遵循中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改革教学机制。中医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开展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为更好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打好文化基础。优化专业主干,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进入专业知识学习之前,可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以及中医科学性的专门教育,请有经验的中医专家讲述中医学的特色,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提高学习中医学的兴趣;从传统文化如《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史》《医学三字经》等的学习为出发点,进一步学习《医古文》《中国医学史》等,然后进入《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等的学习,由浅入深,逐步进入中医学的殿堂中,将文学作品中的医林人物故事、汉字中孕藏的医道哲理、诗词中隐现的医药文化资源挖掘出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对学习中医的兴趣。
3.3中医学子
弘扬儒医文化彻悟国医精髓中医大学生首先应当成为“文化人”,然后才可能成为治病救人的“良医”。熟读《素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备急千金要方》等中医药经典。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弘扬儒医文化。为构建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医学子可在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站中开设中医文化专栏;积极开展学习中医文化相关社团建设,定期组织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讲座;开展征文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中医文化的精髓,在继承祖国医学的同时,也得到品性的培养和锻炼;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侧重进行医学人文与中医文化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弘扬儒医文化。积极参加三下乡、义诊、社会公益活动,促进儒医文化的传播;在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中融入中医文化内容[7]。在科研、临床中弘扬儒医文化。在各类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中,加大中医文化相关课题的申报力度;撰写和发表高质量的中医文化研究论文;在临床中运用经典指导治疗。
作者:喻嵘 刘慧萍 张国民 黄姗姗 肖艺 吴霞 李玲 向琴 王宏宝 庄乔 黄珍琦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