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民俗体育传习发展策略

1民俗体育的传承意愿

无论任何历史时期,古老的民俗体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对自身的文化进行改造、重构以获得更好地发展,都必须以传承为前提。民俗体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习俗与浓郁的地域特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它在给民众提供健康和快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民俗体育还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体现了一个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它往往被人们升华为区域文化的标志,并被赋予强烈的情感。因此,民俗体育往往成为当地居民深入心灵和血液的文化滋养,居民对于其传承应该具有更为强烈的自觉性。本次调查也显示,有73.6%的居民非常愿意和愿意进行民俗项目的传承。这对民俗体育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访谈目的集中在生活方式变迁对目前民俗体育项目发展的影响。26.4%的受访者认为生活方式变迁对目前民俗体育的发展非常有影响,56.6%的访谈者认为有影响,这说明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现代生活方式对民俗体育的影响了。建国之初,民俗体育还残存一定的封建意识形态,而民众给予的是较好的原生态保护。改革开放之初,受变革了的时代环境甚至西方文化的影响,民俗体育的发展呈现出“民俗体育异化”和“外来体育民俗化”的状态。时至今日,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民俗体育利用旅游产业大力推广,不仅有效地扩大了民俗体育的社会影响,而且不断丰富着民俗体育的表现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认识、研究、挖掘。但是一些民俗体育活动异化现象加剧,也令人担忧。

2生活方式变迁对安徽民俗体育发展影响的分析

现代化影响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影响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习惯,这是现代生活方式对民俗体育的最直接的冲击。当然,民俗体育本身的一些特性,也使其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时候,面临重重困难。比如,许多传统民俗体育来源于祭神和图腾崇拜,或者是祈福风调雨顺、自身温饱的文化语境。而今,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便利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改变了传统民俗体育的生存环境;而传统体育自身口传身授的单一传承途径,则使得它们原本脆弱的传承方式在新的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岌岌可危。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曾经深远影响民众生活的竞技表演和民俗游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已经十分淡薄,转而倾向于现代体育项目和电子竞技项目。从而造成传承人链条断裂、传承的群众基础薄弱。笔者的实地走访对此更有切身体会。安徽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一度丰富多彩,在上世纪80年代还有叠罗汉、傩舞、徽州武术等众多民俗体育项目及大量的传习人,那时候的民俗体育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很多民俗体育项目已经濒临消亡甚至难觅踪迹。例如,花鼓灯是淮河流域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舞蹈,但是目前花鼓灯的群众基础迅速萎缩。本次课题组走访了拥有2700多人口的蚌埠禹会区冯嘴子村,了解到曾经该村75%的村民都会表演花鼓灯,现在由于人手缺乏,想组织一次大型的花鼓灯表演都已非常困难。民俗传统体育正在失去其发展传承的根基。

3安徽民俗体育发展对策

3.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人类正确认识历史、开展文化创新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对宝贵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决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也不断升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力度。从而为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平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民俗体育研究成为热门,诸多学者参与其中,众多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了展现和升华。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制定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5]。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安徽省的花鼓灯、傩舞、灯舞、火老虎、墉桥马戏等名列其中。在安徽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收录了东乡武术等12项传统体育、游艺、杂技项目,以及花鼓等36项民间舞蹈。这些传统民俗项目,彰显着当地民众的个性和智慧,丰富着当地人的文化生活,是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借“非遗”东风,这些项目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乃至民间的广泛关注和大力宣传,民俗传统体育迎来了其发展的难得契机。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一方面,要对濒危民俗体育实施抢救性保护;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探寻传统民俗体育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使之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3.2走进社区体育

民俗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融入全民健身活动之中,是巩固民俗体育生存根基、提升其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5]。民俗体育的娱乐功能与健身功能,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而且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民俗体育还具备社交功能和教育价值,是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因此,民俗体育活动价值与社区体育的大众健身要求相吻合,完全可以借助社区体育这一平台来表现和发展自己。另一方面,民俗体育活动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条件规则简单,易于组织开展等特点,既能满足个性需要又具有大众化特点,容易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喜爱。这也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丰富了其活动内容,开拓了其发展渠道,从而形成了一种互动双赢的格局[6]。

3.3融入学校体育

民俗体育在学校中开展,同样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一方面,学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良好的场地设施和固定的上课时间,是普及民俗知识、培养民俗体育传承人的重要场所,也是民俗体育规范科学发展、普及提升、优化传播效果的必由之路。例如,安徽舞龙被引入到许多大中专院校的体育课程实践教学中,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不断完善、快速发展,甚至走向了世界体育赛场。另一方面,民俗传统体育课堂,让更多人在了解、习练民俗体育的过程中,体会民俗体育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形成民俗传承与保护意识。将民俗体育引入学校,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现代竞技体育内容,更好地实现体育教育向娱乐和健身发展的目标。安徽民俗体育项目众多,经过筛选、加工走进体育进课堂,能给体育教学注入新的特色与活力,形成独具地域风情的靓丽风景。民俗体育进入学校课堂,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首先是为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展示场所,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逐渐唤起师生对于民俗体育的兴趣,并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由个人及家庭再到社会不断扩大影响。当然,在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不断扩大其传播基础的同时,要注意对于传播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以确保传承主体链条的完整和连续。

3.4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时间和空间上,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是民俗体育继承和发展的根基。千百年来,民俗体育一直都是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风紧密联系的,它深入渗透于人们生活结构的每个部分,而且也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构成。因此,民俗体育要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必须回归其本源———日常生活。当前,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原始的时节性和空间局限性已被打破,民俗体育项目的生存空间已经改变,这是导致其内涵逐渐脱离原有文化语境而日益异化的重要原因。在民俗体育回归生活的道路上,应该抓好岁时节令体育活动这一重点。我国的岁时节令是各种民俗民风的集中体现,是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期间举行的各种民俗体育活动更容易让参与者对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有直接的体会和深层的了解,从而激发起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成为民俗体育发展的推动力。

3.5借助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为了对民俗体育进行开发式保护,许多地区都依托民俗体育特色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扩大了民俗体育的传播渠道,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7]。龙舟竞渡是南方水乡最为典型的民俗体育活动,本身是作为对先祖的缅怀和爱国精神的载体而出现的,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完善,其社会功能不断丰富,其活动形式也更加规范,并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发展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形成了知名体育文化品牌。与之类似的还有潍坊的“风筝节”,从1984年举办以来,规模日益壮大,已成为国际性知名赛事。不仅很好地宣传了当地的风筝文化,而且为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安徽地区也有不少适合表演、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项目,如“叠罗汉”等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体育旅游资源。安徽同样也是旅游大省,有黄山、天柱山、九华山等优质旅游资源,旅游业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但是,相比龙舟和“风筝节”,安徽的民俗体育与旅游结合的力度较小,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重点探寻两者的契合点和更丰富多样的合作方式,逐渐打造安徽民俗体育文化品牌。本文来自于《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杂志。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4展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思潮交流激荡的时代,失去了原有生存根基的民俗体育要传承与发展就需要重新寻找落脚点,探索与时代的结合点,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和艰难的。不过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利好的环境和难得的机遇,我们在紧抓机遇、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具有更广阔的视角和更高的站位。笔者认为,首先,民俗体育要重视个体发展,即在保证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尊重个人主体需求的满足,在个人与集体中达到一种平衡,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其次,民俗体育的发展要惠及大众。民俗体育本身就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即便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传承与发展也不能离开大众群体,只有大多数人受益,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才能避免尘封于博物馆或消失的厄运。第三,重塑形象,提升尊严。同其他民俗文化一样,民俗体育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低俗、迷信的内容,需要我们辩证地对待、批判地继承;在对民俗体育的商业开发过程中,也有一些随意改造一味迎合观众、游客的不良现象,破坏了民俗体育的形象,需要我们坚决杜绝。在发展民俗体育的过程中,要强调其健身娱乐的功能,更应该强调其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文化层面的传承,这不仅是对民俗体育的尊重,也是其能够在文化冲击下屹立并壮大的必须。

作者:韩永红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民俗体育传习发展策略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118872.html

    相关专题:专业代写代发论文 龙源期刊网


    上一篇:装饰设计课程的微观探索
    下一篇:财务会计对企业工作的影响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