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功用性”的实用美
民艺是以原始生存为目的的,处于艺术与生产、生活交汇处的造物艺术,其实用功利性成分占据了主要地位,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不论是民间的粗瓷器皿、木勺、竹篓、蒲包等生活用具,还是纺车、织机、墨斗等生产工具,都与原始先民的彩陶、石斧、石刀、骨针等器物无本质区别,因为它们都同样保留了原始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或者说是实用——艺术的“复功用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结合。属于本元文化的民艺,其造物是通过制造技术手段而实现的,是以物质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民艺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任何时代、任何工艺的造物活动总要受到实用和审美这两方面因素的限制,民艺之美正是体现在其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本元性特质之上的。“器物的妙处即使是看着也是享受;但通过实用,却能进一步地享受到。”②民艺品中的生产、生活用具无不体现了实用的和谐之美。如苗族的竹编背篓,在满足运输的基本功能之外,造型或饱满有力或纤巧优雅,而且还带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即使一些纯粹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如纺车、刨子、墨斗、车、船、艏、浆、鞍、筐等,在合乎实用功能的造型之外,结构巧妙、造型均衡和谐颇具形式美感,更不用说附着于其上的装饰了;而一些桌椅几案、坛、碗、瓢、盆、罐等生活用品,无需任何装饰,其形式造型的美感已让人称羡不已。
(二)无拘束的“自在美”
民艺同构与原始艺术的混合性,具有与原始艺术同源的艺术审美价值。原始萌发性的最大特色在于制作时的超然,没有任何踌躇和逡巡,不会左顾右盼,就连自我陶醉的功夫都没有,就已经完成了作品。早在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不仅可以制作出不同形态的陶器,而且还能在器物的表面绘以非常协调的抽象几何纹样,这些纹饰的艺术成就直到今天仍为工艺美术设计家所感慨。因为原始人与文明人相比,是“自然人”“自由人”,无拘束的原始人过着孩童般的自然生活,在其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潜意识间已经掌握并总结了形式美的统一变化法则。因此,真正的美是在“无心”“自在”的状态下才能够得到的。民艺之美与原始艺术之美极其相似,都没有受到任何的拘束,能够充分体现美的本质特征——“自在性”。同时正因为“自在”,才能时时刻刻进行创造。在民艺的创作活动中,民间艺人认为自己再现的人物、动物、花鸟等都是真实的,是实物现实的样子,但实际上已经被其无拘束的“自在心”单纯而主观地夸张再现了。如民间剪纸艺人手中剪出的三头六面的人、躺着走的牛、六条腿的马在艺人眼中都是最具“自在心”的写实。
(三)质朴的“生活美”
“从现实状况来看,民艺还具有一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本元性。”③民艺的发生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是生活原型的体现,因此民艺是一种生活艺术,遍及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真正“为生活而造福的艺术”。从家居陈设、日用器皿到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工具无一不是为了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现实生活而造物的结果,这种实用功能较强的生活用品类占据了民艺大部分的门类,具有强烈本元性的生活气息。民艺的创造是一种真诚淳朴的生活创造,内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形式上也体现着生活的真实、清新、质朴的风格。这种淳朴自然的性质源于质朴的民间环境和民众生产生活。它与宫廷艺术的奢华不同也异于贵族艺术的闲适优雅,是真正源于生活的造型艺术。“因为民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很大程度上带有生活原型的特点,内容贴近日常生活,现实也不事雕琢,风格因而质朴、率真。”④民艺是源于生活的造物艺术,生活的需要促进了民艺的发展和创作。民间艺人将朴素浓厚的生活气息,带入了民艺品的创作之中,使其展现出质朴的生活之美。民间剪纸、剪刻、印染、刺绣,包括各种雕刻形态的创作原型,都是源于生活中的事物再现。
(四)“天人合一”的“工艺美”
自然与人造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在不断地适应、改造和利用着自然。“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的造物而言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考工记》对中国古代造物思想最精辟的概括。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则中可以看出,古代造物重实际、尚实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主张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技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造物思想。这种“天人合一”的古代朴素造物观也正是具有原始本元文化特质的民艺造物观的最好体现。首先是人与客观自然协调配合。民艺造物重实际、尚实践,既能够顺应自然环境,又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为我所用的造物手段,是民间艺人对自然材质的认识和利用,其间蕴含着民艺利用自然美创造出“工艺美”的智慧。窑洞、竹楼、四合院、帐篷是适应不同地理环境的民居样式,各具特点;蜡染、扎染、丝织品产自多水、产染料的地区;竹制品、木制品必须取材于林区;而各种用器和石器则来自于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提供了特定的材质,而不同的材质决定了不同的制作工艺,带来了不一样的工艺之美。其次是在自然基础上的人类主观的技术改造。技术的功能作用是建构在人的实用功能之上的,只有确立了技术功能,工艺的实用美感才能得以实现。如陶器工艺上所强调的“相物而赋彩,范质而施彩”是对陶器工艺制作的强调,也正是其“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⑤理论的具体体现,即要求要把握材料、工具及制作的特性和规律,它是一种包含技术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是一种“巧夺天工”的“工艺美”。
(五)结语
工艺美术的本元文化性特征,给民艺学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作为工艺美术的母体,民艺的美是与物质性同体的,是造物过程中最实用、最自由的美。这种无可比拟的美,是生活在田野乡间的民间手工艺人用双手创造而出的。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民艺美的本质就是它与实用同体的本元美,隐性而不张扬,平凡而不贫乏,质朴而不简单。因此,这种“不求美”之美,完美地阐释了民艺之美的真谛。
作者:邱佳佳
相关专题:军事历史研究 投稿 企业品牌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