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是各级政府为了向公众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依法设定的机构,在社会职能、收入水平以及经济来源等方面都与企业单位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进程直接关系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与可持续发展,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
现阶段,事业单位中采用的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职工的退休养老由政府财政或者单位承担,这种制度能够有效稳定职工队伍,保障离退休职工的正常生活。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化,其难以有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亟需进行改革。从目前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初步实现了多元的资金筹集机制,实现了养老机制的转换,不仅人们的自我保障意识大大增强,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缺乏统一的政策支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始终无法与企业接轨,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缴费基数不统一,使得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在权利与义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影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二是缴费比例不统一,个人账户的建设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阻碍了养老保险关系衔接制度的建立,参保职工面临的负担也不一致;三是管理体制问题,使得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资金统筹
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资金统筹方式的改变是最为显著的特点。与传统养老保险金由政府财政或者单位负担不同,在改革后,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费比例约在工资总额的20%以内,由地方政府部门确定。若单位需要超过20%,则应该上报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进行审批;个人缴费为工资的8%,由事业单位直接从工资中扣除。当个人工资水平超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三倍以上时,超出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当个人工资水平低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时,按这个数值对缴费工资基数进行计算。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起步比例一般为3%,只能用于本人养老而不得提前支取。
三、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本预算
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由于需要对以往制度下养老保险的账务进行偿还,因此会产生相应的转轨成本,在成本预算中需要重点考虑。如果没有关注转轨成本,导致其资金来源不足,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个人账户空账、社会统筹收不抵支等,影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在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在全国选取多个城市进行了试行,但是一直到2013年,改革进展缓慢,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正式转轨成本,没有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因此,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应该从实际出发,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对制度的转轨成本进行有效解决。
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益估算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的并轨,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而为了配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国务院办公厅同时下发了包括公务员基本工资调整、事业单位基本工资调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相关政策。实际上,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及工资调整后,公务员的工资不降反增,收益有了一定的提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工资调整后,部级干部的月工资上涨2400元,局级干部为1800元,普通科员约在1000元左右,扣除养老保险个人应缴部分略有盈余,对于稳定职工队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发展的影响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终结了一直以来的养老金双轨制,实现了编制内外养老保险权益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实现了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有助于推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与可持续发展。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能够确保单位公共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搭配工资调整,也可以提高职工收入,提升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稳定职工队伍。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能够实现其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推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与可持续发展,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作者:田倩 单位:重庆市长寿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