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我国的小学初中语文的教育只是单一对语文基本知识打良好的基础,但是高中语文教育就大不相同了,高中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们的创造能力,感受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由于高中语文教学受到了传统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都不大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的培养,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成为了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与研究的主要课题。
关键词: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一、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与高中学生的实际不符。当前,许多高中的语文老师一味的求新求异,以便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保住自己的地位,但是却忽视了对所教授的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了解。比如,很多的老师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有很多的学生却很难适应这种教学手段的变换,以至于很多的学生上语文课时常常走神,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厌学的情况,这不仅达不到改革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2)课堂的教学形式单一。由于受形式制度影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很少进行课堂互动。及时有一些互动,但是互动形式过于简单。例如,许多老师都是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然后在课堂上提问,但是他们在进行提问时仅仅选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他学生并没有机会进行回答。而他们的交流也仅仅局限于这种学生被动回答的形式。高中语文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想学生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他们各种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现阶段,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与学生进行情感以及思想方面的交流互动。(3)高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问题缺乏深度。交流内容比较简单,缺乏深度是高中语文课堂交流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尽管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课堂交流的重要性,并且在课堂上也积极的开展交流活动,但是,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却始终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在进行课堂交流互动的这一环节中,大部分教师扮演着活动的主导作用,而不是将学生作为交流互动活动的主角,这就使得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学生在进行交流互动时,他们的思维会紧紧跟随教师的思维,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就导致他们对于知识没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探索。
二、新课改下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方法
(1)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与热情。当前社会,网络之风盛行,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他们都受网络的熏陶特别大,那么在这样的形势下,孩子们阅读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多的被游戏时间所取代,那么如何才能扭转当前这个局面呢?我们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兴趣是每个人参与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不管是什么人,他们要想学习好一件事情就必须首先对所要做的事情产生一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就应该根据自己所教授的不同的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征来给他们布置不同的阅读任务,灵活的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这样他们的阅读效率就会更高。(2)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到精心备课,删繁就简。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讲课之前,必须要认真的进行备课。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将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课文内容进行结合,备课的内容必须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另外,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该增加备课内容的亮点和新意,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备课。另外,教师还应该明确课文内容的难点以及重点,然后在课堂上围绕这些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从而不断的增强高中学生的逻辑能力。精讲多练,当堂掌握。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严格遵循精讲多练,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当堂掌握所有的知识。(3)教师要有掌舵风范,前行,刹车要恰到好处。这一点最关键,掌握好的老师就宽严适度,利用不好的就会成为自己的心理障碍。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语文必修五中有一课叫《装在套子里的人》,对这篇文章,大家是耳熟能详了。我在上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让学生走近作者,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第二步提问题思考讨论;第三步探究,思考人生,思考人性;第四步体味本文特有的写作方法;第五步,自由阐发,比较认识别里科夫形象对今天的影响。第一步是基础,没有那样的病态社会就不会有那样的病态人物,到底是怎样的社会和怎样的人物。第二步是关键,我们要定位社会,给人物画像。这个人物很是特别,啥东西都喜欢装在套子里,什么事他都怕,那他为什么会怕?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思考后,人物定格了,主题也定格了,没有这一切的定格,就不会更深层次的认识,什么人生,什么人性,压抑,恐慌都会空穴来风。所以把舵非常关键,不然疯狂的不是人,而是课堂。只有做好这一切,然后在看什么写法,就自然了。
三、结语
新课改要求学习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需要去加以引导,那么对于高中学生学好语文更是如此,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的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对于提升现在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参考文献:
[1].袁江平,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10期.
[2].杨开昌,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新课程,2015年第08期.
作者:冉旭烨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探讨
一、培养创新意识,拓宽思考的维度和宽度
多媒体技术通过具体的音频、视频、图文等形式将抽象的文字进行直观的展现;通常学生在阅读文字时,脑海里也会描绘出自己理解的画面,在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后,既有利于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和知识,又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形象思维的能力。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出更具综合性、多样性的课堂问答,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拓宽其看待问题的角度及思考问题的维度。杜甫是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在《登岳阳楼》中,诗人采用想象与写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既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又展现了诗人的广阔胸怀。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将茅屋被秋风所迫的焦虑,升华为忧民之情;这也是诗人广阔胸怀的另一种体现。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两首诗所表现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扩宽学生思考的维度和宽度。
二、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有效使用,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的优质和高效
多媒体信息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是为了达到更加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在具体使用中,教师仍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所借助的辅助工具。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它都无法取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使之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跟着课件的“思维”进行学习,不仅会失去课堂示范作用,更会失去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魅力。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如果一味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错过学生一闪而过的创造,将使学生形成定性思维,遏制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阻碍学生思维活跃性及创新性的发展。因此,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的意义,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形式,而不是一味地乱用、滥用。正确认识语文文科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是,语文通过文字表述内容,传达情感,并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如果以多媒体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影音和图片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想象,不仅无法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更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文字品味能力和文章阅读能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无从谈起。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对我们的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我们既要努力去适应去使用,但也应该有冷静的头脑,在课堂中真正做到适当、适量,合理而高效地使用它,让这一新生事物充分发挥其应用的效用。
参考文献:[1]成平广.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科技资讯,2005(6).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
第三篇: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在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时,他们需要在“经验积累”、“思考鉴赏”、“体会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得到全面进步。但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导致了语文课堂的枯燥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对语文教学工作实施改革,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语言文字教学应体现出课文的内在含义,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充分到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感受。
一、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老师提出最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老师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老师在落实改革工作时,需要有改革的信心。课程改革工作给老师提升了教学压力,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传统的教学制度,在研究新的教学手段时,需要面临家长和其他老师的怀疑,同时许多家长的思想还处于应试教育的阶段,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课程改革工作缺少信任。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阻碍了我国课程改革工作的落实进度,课程改革工作要让老师摒弃原先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提升其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进步。第二,认真研究教学资料,发现新的教学办法。部分老师是把启发式教学认为是使用提问的办法给学生传输知识,而且学生也是机械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不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是由于老师忽略了对教材的研究而导致的。老师在备课阶段,不仅要理解所讲文章的内容,还要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目标分解成多个知识点,并使用合适的教学办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其思考能力,并不是仅仅靠提问几个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这些著名文章时,要注重文章的特点和内在含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讲解议论文时,老师要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提出一些目的性问题,在讨论时按照课文的需求,深深地感悟课文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然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语文和数学有着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数学的教学目的是极其明确的,其学习过程就是对知识点和各种知识的理解过程,但是学习语文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每篇文章的知识点,课文只是学习素材,其学习过程是对文章的阅读、感悟和理解。原先的教学手段仅仅是把课文中包含的知识点分离出来,采取逐个击破的复杂研究办法,或者是把知识蕴藏在试卷之中,然后采取重复的训练,根本不重视语文课程人文特点。例如在讲解《威尼斯的小艇》的时候,使用原先的教学办法在讲解“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时,老师通常是让学生使用列表形式总结出船夫驾驶技术好体现在哪些方面。所以学生就把这一段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组成了一张表格,也就是说捡出了这段文章的“骨架”。不过认真反思一下学生制成了表格,就真的对驾驶技术好有深刻的理解了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学生根本没有认真欣赏文章的每段话,还没有认真的审察课文的结构。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有的老师就会这样做,他让学生对课文仔细阅读之后,让学生当一下船夫,邀请游人来乘坐自己的小艇,这个办法不但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这一段落,还能够主动地想到前面学到的知识。因为学生个人感受的不同,介绍的重点自然也不一样,有人注重介绍小艇的舒适度,有人注重介绍自己行驶速度快,有人注重介绍自己驾驶的安全性……这样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是按照课文原话来回答的,而是通过自身体会,在经过处理之后,把原文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教材的权威性并不是不能被质疑的,学生也不是只会接受知识的机器,二者之间包含着必然的联系,老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时带着质疑去阅读文章。在遇到疑惑时,要敢于提出假设,出现矛盾时,要主动采取“二度创作”。把语文文字的应用和体会相联系起来。经常使用的办法是:老师要指引学生在阅读时带着感情,让其回忆起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经历,进而实现“将心比心”的成果。读写结合,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应用,也是加重学生理解的有效办法,很多老师经常使用。不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读写结合并没有得到严格的落实,自然也就没能起到应有效果。例如在讲解《猫》这一文章时,下课后让学生写下来想对老舍先生说的话,学生写的无非就是“老舍先生,你真喜欢猫啊!”“老舍先生,你真善良!”等等,并没有实际效果。假如让学生想象满月的小猫来到课堂,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它又会闯出什么祸呢?这样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印象,加深对小猫形象的感受,也能够更容易地明白老舍先生为什么如此的喜欢猫。所以读写训练点的选用能否和文章的体会以及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起来才是重中之重。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教学角度、教学方案的改善,选修课程的开展,教师需要在研究教材时,要体会到文章的内在含义,领悟到其中的先进思想意识,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以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作者:万亮亮 单位:庄浪县紫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