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个体差异与问题设计衔接
1.基础冲突。即学生原有知识、习惯、经验与新理论、新知识相悖,产生疑问而提出“是这样的吗”的问题,如: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评价问题,专制制度诚然问题重重,确有很多弊端,但对我国的古代政治文明也应当尊重,这种政治在我国存续2200多年有很大程度的积极性和合理性。2.基础应用。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如何发挥历史的现实功能,产生“如何做”的问题。如:当代的初中生如何做“时代的主人”,从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机制中汲取养分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服务?优秀的历史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学生的原有素养,认真探究学生的原本认知和思维,采取“因班而异”、“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针对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积极创置形式多样、发人深省的情境,从而推动学生接近“最近发展区”。
二、强化“问题意识”,推动思维品质
养成优良的“问题意识”是史料教学的前提,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高效开展。现阶段流行的史料教学,特别强调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而史料作用的发挥是通过问题展开的,可以说没有问题的指路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史料教学。然而,历史教学的复杂性和高要求给教师带来严峻挑战,这要求历史教师必须统筹安排教学过程。“问题意识”即是统筹规划、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证。带着“问题意识”搜集史料,能够明确史料选择的方向,能够提高史料选择的针对性,并有利于史料鉴别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检验问题的思维品质。“质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个好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切实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是每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还要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味地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长期以往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学生的历史素养便无从谈起。因此,优秀的历史教师应当是高效学习活动的引领者,不仅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真正主人,由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和人生成长的优秀品质。
三、重视史料精选,提供优质素材
无论中外古今,人类都在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活动遗迹或文本资料,这些史料成为历史学习者建构历史人物、事件和认识的主要依据。可以说,史料是历史问题的载体。那在历史教学中,史料到底怎样取舍?分述如下:1.教材史料优先。新课程改革10年来,初中教材经历了革故鼎新的变化,教材中的史料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并且都是经过教研专家的慎思编纂和相关部门的严格审定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对于学生兴趣的调动和思维的启迪具有重要意义。再者,即便从应试的功利性看,教材一直是命题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多围绕教材设计问题也符合学业成绩发展要求。何乐而不为呢?但实际上,在一些问题设计上,有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创新,一味地挖掘新史料,反而忽略了课本中的史料,颇有得不偿失之嫌。2.适当补充史料。有时候,确实存在另外一些情况,比如说教材史料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也有对于特定的学生来说,教材史料不适合课堂教学的情况。这时就需要补充史料。真正高效的历史课堂,史料补充绝非易事,绝对不是简单上网搜索或是随便找本书摘抄,补充史料必须坚持如下原则:(1)科学性。著名历史教学专家聂幼犁曾经说过,历史学习的目标就是“寻史知真、释史求真、鉴史立德”。可见“真”在历史学习中的关键位置。反映在史料选择上,这更要求教师审慎选择史料,要选择科学性较强的史学研究作品,并对之进行综合比较,切不可随意行事。(2)适恰性。对于初中学生,史料选择应当控制字数,唐朝以前的特别难懂的文言文尽量少用,图片史料、表格史料、视听史料的直观性较强,可以多尝试。(3)探究性。史料选择不是问题设计的归宿,纯粹为史料而选史料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探究价值大的史料才能够便于问题的创设和教学的开展。3.学生的参与。适量地让学生参与到史料选择当中来,当然这个过程也是问题解决一以贯之的持续过程。这种过程的体验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能在调动学生情趣上做一些精心设计,效果会更好。
作者:鲁克霞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