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论
1.中医药使用越充分,业务收入增长越快
针对人均业务收入指标,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机构从2009年的4.65万元递增至2011年的6.23万元,而未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机构从2009年的3.41万元递增至4.90万元,增长金额略低于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机构(见表2)。
2.中医药使用越充分,患者费用越低
从不同地市看,中医门诊人次所占比重越大,诊次费用越低,增长越慢(见表3)。需要说明的是,2010年诊次医疗费用比2009年有所降低的原因在于基本药物零差率的全面实施;2009年以来,门诊人次增长是人均业务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讨论
(一)患者费用降低原因分析
1.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
如表4所示,使用适宜技术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次均费用在总体上低于未使用适宜技术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比重较低的地区,如郴州、邵阳,两类机构门诊次均费用的差别较小;而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比重相对较高的地区,如湘潭、衡阳,两类机构门诊次均费用的差别较大。
2.对部分常见疾病,中医药费用低廉
(1)选取长沙、株州、岳阳、邵阳四市的10所县级中医院和浏阳市社港镇卫生院①的13个常见骨科疾病(粉碎性骨折及危重病例除外),按照中医治疗为主的病例统计非手术治疗病例、西医治疗为主的病例统计手术治疗病例的方法进行了费用比较分析(见表5),中医治疗为主与西医治疗为主的病例医疗费用有明显的差别。
(2)通过中西医门诊相关病种诊疗费用的比较,中医治疗费用明显低于西医治疗费用。例如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纯中医治疗小儿常见病,次均治疗费用仅20余元,而采用西医治疗,次均治疗费用一般在100元以上。
(二)医生业务收入增加原因分析
1.中医门诊人次比重增加
如表3所示,2009-2011年,中医门诊人次占总门诊人次的比重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2.院内制剂成为医院自我补偿的重要渠道
对10个拥有院内制剂品种的县级中医院中医专科的调查显示,院内制剂临床应用的增长与中医专科发展呈强相关,并且对病人疾病经济负担无明显影响。如表6所示,2009-2011年,10个中医特色专科的院内制剂销量提高近60%,病床数、门诊人次和出院人数分别增长了11.11%、63.68%、19.47%,而门诊次费用仅增长12.38%、出院病人人均费用不增反降。究其原因,主要是院内制剂减少了流通环节和费用,毛利率较高,能够在不增加病人经济负担的条件下成为医生及医院重要的补偿来源(见表7)。
3.中医药的医保报销比例提高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将逐步提高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中药有关费用的报销比例,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并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这将使患者就医更为方便,费用进一步降低,而随着患者人数的增加和非药物诊疗技术的报销范围逐步扩大,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也会随之提高,从而达到多赢的局面。
作者:王莹 宁德斌 杜颖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管理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