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灸术语定名以语言学方法为基础
语言学研究的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一切问题,而针灸术语首先是词和词组,因此,词汇学(包括词典学)、构词学、语义学、称名学、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的方法也为针灸术语标准化工作所采用[1]。首先,针灸术语的规范化用字要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如:术语的构成要符合构词法,而词组型术语则涉及词与词之间的结合,要符合句法。其次,定名要符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构词规律,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一个概念应只有一个名词,即“一义一词”。但针灸学中许多名词具有一义多词现象,如“出针”,又称为“退针”“拔针”“起针”“发针”“排针”“引针”等,皆指“将针拔出体外”。根据以上原则,结合现代语言表述特点,确定“出针”为最合适的词,作为首选术语,而其余的根据其词源及应用情况分别作为许用术语(作为首选术语的同义词使用的术语,如起针、拔针)、陈旧术语(不再使用的术语,如发针、排针、引针)等。有的情况下还会有拒用术语(不宜使用的术语)。
2针灸术语概念体系建立及其定义以系统论、逻辑学及词源学方法为工具
针灸学科领域所指称的各个概念既包含诸多本质特征,又通过其不同特征与同类客体及相邻概念加以区别,或借助它与相关概念之间并列、蕴涵、部分与整体等关系,形成一个系统,其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动都可能带来相关系统的变动与调整。因此,针灸术语定义及其概念体系建立与系统论、逻辑学密切相关。针灸术语自身的系统性决定了针灸术语可以采用系统论方法来分析针灸学科领域概念系统的结构。理想的概念体系应该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便于下定义和规范指称。其建立应以属种关系(通过上位—下位关系来描述的名词之间的关系)为骨架,个别地方辅以整体—部分关系(客体间的包含关系)、序列关系(包括空间、时间、因果、源流、发展关系)和联想关系(包括前提—结论、形式—内容、结构—功能、行为—客体等关系)等。运用针灸知识体系的系统观点,针灸学科基本框架通过属种关系可分为针灸学总论、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医史文献七方面内容。而基本框架下又根据概念间关系的具体情况而细分,形成层级关系,做出概念树。针灸术语的分析、定义和新术语的确立都应在概念体系的指导下进行。逻辑学方法的使用体现在对针灸术语定义或释义的分析上,借此确定所称谓概念的内涵(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和外延(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确定相关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针灸术语的最佳定义方法是采用内涵定义法,即定义的优选结构是:定义=上位概念+用于区分所定义的概念同其他并列概念间的区别特征。而在无法给出其准确内涵时,则以外延来限定。示例1(内涵定义法):隔巴豆灸(定义)=隔饼灸法(上位概念)+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以巴豆饼施行(区别特征)。即隔巴豆灸指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以巴豆饼施行的隔饼灸法。示例2(外延定义法):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理清针灸术语概念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概念的科学定义又需借助词源学的方法。词源学研究词的来源、形式(语音及其书写形式)与意义的演变及其结果。在对针灸术语进行现代语言的诠释时,要尽可能地追本溯源,查明其出处,理清演变脉络,必要时还要设想当初古人对其建构时的情景,并就文、史、哲、宗教和科学技术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和洞悉其内涵,尽可能不遗漏该名词所表之意。如“脉”字,从经脉、络脉,又逐渐演变细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阴络、阳络、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结络、缠络等,其在医学含义的变化,由最早的脉管、血脉等含义逐渐发展出脉象、脉搏等含义;而且还有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比如诊脉等含义;此外,脉还可以表示经脉、气脉等含义[2]。据此,便理清了脉与经脉、络脉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脉进行准确的定义。
3针灸术语信息的存储、处理途径以信息学、计算机学为依托
在针灸术语标准化工作中,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及辞书,积累了较充实的原始资料。需要运用信息学的信息获取、存储、检索、整理、转换、传输等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处理。建立针灸术语数据库是形成标准化结果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电子计算机,不但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来处理数量庞大、概念体系复杂的术语数据,而且还能够利用计算机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有效地管理这些术语数据。同时,充分利用和共享这些数据库资源,可避免重复工作,提高效率,为后期辞书编纂、针灸标准动态处理提供便利条件。
4针灸术语的规范化以标准化学方法为实践基础
为了规范术语标准,我国组织制定了指导术语工作的多个基础标准,包括《GB/T1标准化工作导则》《GB/T20000标准化工作指南》《GB/T20001标准编写规则》《GB/T20002标准中特定内容的起草》《GB13725-2001-T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等,来指导术语的标准化方法。各项标准为针灸术语规范化工作提供了实践的原则和方法。针灸术语标准编写与制修订程序根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中“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在项目的起草阶段,依据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权威性专著及辞书所载的名词进行汇总,一致的名词先确定下来。对不一致的名词,根据《针灸学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出取舍建议,形成征求意见稿(即标准草案)。接着在项目的征求意见阶段,向相关的针灸学专家征询对“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征询意见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个别拜访、召开小型专家咨询会、利用全国专科性学术会议期间征询专科学者的意见,还通过网络媒体征求意见,或是举行较大型专家咨询会,召集相关学科专家交叉讨论,从整体进行论证、把握,使名词的审定工作更为完善,更具有权威性。针灸术语标准编写时,根据《GB/T20001.1-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中“术语的规定”,数据类目至少包括编号、优先术语、对应词、定义;根据不同分类的针灸术语需要,适当增加附加信息,如注音(汉语拼音、国际音标)、缩写形式(如果优先术语是完整形式)、完整形式(如果优先术语是缩写形式)、源文献、非优先术语及其状态标识(许用的、拒用的和被取代的)、其他语种的对应词等。如:编号:04.18;优先术语、英文对应词:十二经脉、twelvemeridians;许用术语:十二正经;定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
5总结
任何学科的建立都离不开一套理论系统和可用于阐释相应理论的术语系统,而研究任何一门学科,也离不开对其术语系统的研究。针对针灸术语标准化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还有数量众多的针灸学名词没有被规范为国家标准,如手针、足针、腹针、鼻针、面针、舌针等微针疗法所涉及的穴位。并且,现代科技突飞猛进,针灸学科也不断出现新知识,需要不断规范,防止混乱、歧化的产生。因此,标准化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需要反复制修订,不断维护、更新的动态过程。对针灸术语标准化方法的研究有利于指导今后针灸术语标准化工作的顺利、持续地进行,甚或为其他学科领域内的术语的标准化工作提供方法借鉴。
作者:刘金艳 徐萌 张英英 刘清国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相关专题:医学核心期刊代写代发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