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现状
网络信息开放性和终端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参与网络舆情的意识普遍增高,作为标榜个性和彰显自我价值的高校学生群体,其网络舆情参与和表达自我观点的热情更为高涨。与此同时,在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关注内容娱乐性较强,政治性薄弱。当前高校学生政治意识较为薄弱,对于网络舆情的认识和参与仅仅停留在娱乐、文体方面事件的讨论和传播,并未体现当代高校学生在政治甚至国家建设方面的作用。第二,对舆情问题不够了解,缺乏持续关注。高校学生往往是舆论的追随者,所以对于网络舆情抱着非理性和不负责任的态度。第三,从众心理严重,缺乏个人见解。高校学生在参与网络舆情时,很容易受各种意见领袖的影响,也怕自己遭到他人的非议、排挤甚至攻击所以很少能表达自己真正的观点、想法。第四,对网络舆情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差。当前高校学生对于网络舆情真实性的判断能力有限,在这种前提下,参与网络舆情的讨论就显得不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二、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虽然已经有相关部门开展了相应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管理工作,但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高校信息发布与学生信息需求差距较大。在信息碎片时代,由于信息的不对等传播,舆情事件中会出现误读、误解等“次生灾害”现象,信息发布不及时、学生因为知情权得不到满足而滋生谣言的情形更为常见。第二,政府和高校介入舆情事件的主动性不强,官员疏忽新媒体媒介素养建设,甚至还有将祸乱归结于媒体的认识。第三,政府和高校对舆情事件的反应速度相对滞后,分地区由于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不到位,或是思维还没进入网络时代,或是对大学生持轻视态度,在舆情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作出官方回应的情形并不多。第四,各级政府部门和高校信息公开不到位,责任主体不明确,使突发事件信息透明度低,公信力不高。第五,政务和高校网站建设滞后,影响力不强,一些政府和高校的门户网站信息更新慢、质量低,没有充分整合各部门的丰富信息资源,不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第六,一些政府和高校网站将传统的行文格式、语言风格直接照搬到网上,造成话语形式单一,亲和力不足。第七,对于政府和高校而言,政府公务员和老师是政府和高校舆论引导的代言人,但其中一些传播者素养偏低,专业性不强。
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根据所存在问题,分析了其具体成因如下:第一,网络舆论引导管理主体不明确由于管理部门多达十几家,彼此之间职责交叉分散,高校无法迅速地掌握高校学生的所思所想并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第二,网络舆论引导管理理念陈旧,往往只解决现存问题,而缺少预见性、前瞻性。(3)网络舆论引导方式方法有待改进,不能合理运用软硬手段,巧妙引导网络舆论。
四、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管理的对策
从传播学等角度出发,有如下建议:第一,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高校应积极了解网络舆情现状,掌握全面的分析技术,搜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管理,为良好的网络环境做充分准备。第二,合理引导大学生舆情方向。政府与高校有责任义务根据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与关注方向,在海量信息中选择性的选取话题与话题方向,有意识的发布一些热点议题,在传播过程中逐步引导,及时屏蔽、删除不良信息,纠正、扭转一些错误观点,保证网络舆情活动健康有序进行。此外,在网络舆情的监管活动中,高校、政府应该利用自身一切优势引导话语权,放弃掌管主导的武断方式,从侧面应对社会的负面信息或过激行为。第三,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政府与高校应该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从根源上稳定网络舆情状况。高校应该开设心理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个性与人格,还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会议,以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政府与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氛围,主动出击,改变意识,合理引导大学生舆情方向,重点是从大学生心理状况入手,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会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向传递正能量方向发展。
作者:徐洋 陈婉晓珂 别业灵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