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饮食大国,自古便有“民以食为天。”当人类处于发展的阶段,生存不再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饮食便成为了首要追求。由于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地理上的优势等诸多因素,我国的饮食式样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多样且丰富的,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中国文化中颇具特色的重要部分。中国古人常常会把饮食与精神生活联系起来,从饮食中体会人生的哲理,而精神世界的上升,又极大地影响着饮食的发展,如此相辅相成,不断前进。
一、饮食与哲学思想
(一)“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基础性的重要理念。中国饮食文化中把粮食分为“五谷”,把味道分为“五味”,把牲畜分为“五肉”,把蔬菜、水果分为“五菜”、“五果”。阳为臊、焦、香、腥、腐“五气”,阴为甘、酸、辛、苦、咸“五味”,人们日常摄入的充饥食物,也是为了调和阴阳的平衡。“阴阳五行”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成为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是万物之根本。古人认为,人体为阳,所食为阴,人的饮食就是一种阴阳调和的运作过程。
(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与西方“征服自然”的观念不同,中国自古就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国人坚信人类与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的庇佑和馈赠,所以一直有“天人合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人们向“天”示好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祭祀,人们对待神明,对待逝去的人,祭祀时供奉的都是同活人一样甚至丰盛于活人的盛宴,也是最早体现“天人合一”于饮食文化的佐证。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引领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升华和发展,代表着饮食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还是同自然沟通与联系的重要途径。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的饮食思想也不再局限于精神的寄托,它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不再是人与神明的协调,而是与自然的协调。人体所需的营养也是自然元素,人体通过活动将摄取的营养同生命元素相结合,满足新陈代谢的需要,供应生命体的运转,也正是“天人合一”的一种效果。
(三)“中和为美”的哲学思想
“和”是中国文化中至高的哲学概念。在饮食文化中,“中和为美”也无处不在。饮食中的“和”,正是味道、样式等多方面的“和”,它包括味道的不浓不淡,不咸不酸,颜色的不深不浅,烹调过程中的和谐统一,正是这些食材的“和”,“集多味一品而取其和”,烹调的最妙之处,也正是它的味道,美于食材味道之和。中国饮食文化中追求的“五味调和”,正是饮食中“中和之美”的中心思想。天地万物都应具备“和”的理念,丰富而和谐,多样而统一。
二、饮食与医疗病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医第一部总结性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已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科学饮食结构,这说明中国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食物对于人体机能的重要作用。东汉名医张仲景曾说:“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体现了“药治不如食治”的原则。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谷物、蔬菜、水果类药物300余种,动物类药物400余种,皆可供食疗使用。即便是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发病后服用药物时,也依然要依赖饮食的配合。
三、饮食与政治思想
饮食文化中其实也映射着中国人的政治哲学。上古神话中的“神农氏尝百草”,正是以食物的开拓作为统治者伟大的业绩。历史上的衰败亡国,无不是因为民不安而起。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就常常以饮食做比,发表对于“治国之道”的见解。伊尹现身说法,提出“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不可强为,必先知道”。提出君主要顺应客观形势,掌握治国之道,就好像在烹饪的时候,要牢牢掌握烹饪之道,才能烹制出美味佳肴。君主对于人才的选拔与任用也正像烹饪时对食材的选择,与烹调的火候,掌握每一个环节和时机,不能懒散也不能太过施压。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已经融入贯穿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各方面。“阴阳五行”为饮食结构的奠定提供了思想基础,“天人合一”融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让饮食不仅仅是人们充饥的生理需求,还是和自然和谐统一,阴阳相合的的重要精神追求。“中和为美”则表现了自古以来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与自然和谐统一,一切适度和平衡的观念。“食与治国”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于治理国家与深入生活的统一和权衡。“食与病理”则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一大特色部分,提倡以食为养身之本。这些在饮食文化中所渗透的重要人文思想成分都为对中国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奠定。
作者: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