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美国家金融改革的背景
(一)世界性经济结构危机爆发
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经济结构危机的爆发,标志着以国家主义、闭关自守为主导思想的发展模式已穷途末路。要求各国政府转变职能,采取更为开放、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战略,改造传统产业,优化经济增长路径,要求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发达国家和较慢的发展中国家努力实现经济现代化并进行巨额融资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二)拉美国家金融市场环境恶化
由于世界性经济结构危机的爆发,加之自身的原因,拉美各国从1970年代初期经济情况出现严重问题,发展显得尤为困难。1971年货币危机的加剧,导致该地区的对外贸易形势愈发窘迫。日渐显露出的投资短缺问题致使工业生产力逐渐失活,拉美国家出口“改善”趋缓,标志着其在世界商品和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下降。1980年代初,拉美国家的战略目标改变为实现国内金融经济的稳定,拉美国家加速产权改革,开始向私有化转变,试图借此提高国内的生产效益,达到生产现代化、稳固汇率、定期清偿外债的目的。在20世纪中叶后的经济发展高峰期,拉美诸国把拉近与工业化中心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的距离确定为战略目标。但自80年代起,为实现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它们将经济策略调整得更加实在。持有积极货币主义主张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事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伟大事业,在拉美各国改变发展战略、确定金融改革的路途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1]。
(三)通货膨胀是拉美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改革前期,拉美国家一直被高通货膨胀率困扰,阿根廷与巴西的通胀率甚至高达4位数。通胀不仅使各国利率提高、信贷紧缩,还对整个生产过程、增长速度都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银行则成为了整个金融信贷体系中的短板。投机倒把盛行,甚至变得比生产活动更能诱惑投资者,在资本家看来,短期的“游资”比长期投资更受瞩目。
(四)新自由主义思想在拉美流行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逐渐没落、政治形势的大反复以及债务危机与两级冷战格局的结束,都为新自由主义在拉美的流行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中,拉美国家的金融经济形势大好,迎来了自由主义的改革阶段,实行金融开放与非国有化,放宽金融管制,致使该地区整体经济状况遭遇瓶颈。为发展银行信贷结算业务,培养国民对银行的信任感,拉美国家提高对法定资本总额的要求,对银行资本与资产的比例进行了调整。中央银行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不再受当权者直接控制,以维持本国币值的稳定为首要目标。
(五)拉美国家的金融改革受到了政治改革的极大推动
政治制度从集权制度向代议制民主制度的过渡,为改革的初始阶段创造了条件,一些国家的总统如阿根廷、巴西通过修改宪法获得连任,政治上的稳定使政府方针获得了国民的信任,这为降低通胀预期等破坏稳定因素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改革前的拉美国家金融体系结构与特点
(一)改革前的拉美国家金融体系
改革前,拉美国家的金融体系基本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开发银行和其他的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的二级模式。但是,二级模式是由发达国家所推行,拉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之发达国家又有相当的差距,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二)改革前的拉美国家金融体系的特点
1.中央银行在经济发展中拥有较高地位1984年,大约整个拉美地区GDP的60.3%由拉美各国中央银行所占有。而同一时期的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储备系统),资产总额仅占有美国GDP的5.2%[2]。除了一些常规的职能外,拉美国家的中央银行拥有很多其他职能。比如,作为向优先发展部门和项目提供基金的渠道,监管银行,为其他金融机构承担所有损失等等。央行通过控制利率浮动、规定相对较高的存款准备金以及优惠信贷计划等手段来确保这些职能的实现,导致了拉美国家“金融压抑”的产生,资本的边际生产能力降低,造成了大量的寻租机会,也为金融部门带来了相当大的负担。一方面中央银行拥有的职能过大,另一方面又缺乏自身的独立性,过大的职能都是受到政府的指令控制的。2.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里扮演绝对重要的角色从1987年的资料中不难发现,除了秘鲁和墨西哥相对较低一些外,其他拉美国家金融体系资产总额的50%以上均为商业银行资产。有些国家的比例甚至高达85%以上,如乌拉圭、厄瓜多尔和智利[3]。商业银行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由于长期的高通货膨胀率和一些其他的因素造成了大多数金融机构对中长期投资没有信心,业务主要集中在短期投资,恰巧为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3.除哥伦比亚外开发银行多由国家所拥有拉美开发银行协会在1989年10月的统计报告中有数据显示,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对该地区75%的开发银行的掌控,96%的开发银行资产总额以及98%的资本总额均被其占有,其中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与墨西哥尤为突出[4]。在这几个国家中,向国家指定的项目以及优先发展部门提供基金是开发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共同的责任,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主要依赖于这两个金融部门,所提供的资金往往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改革之前,拉美国家的金融体系是建立在进口替代发展理论基础上的,适应于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对于当时也有着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国家对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金融压抑”严重,限制了经济的正常发展,为此,伴随着宏观经济的回稳与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拉美地区的主要国家开始了较为全面的金融改革。
三、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
多数拉美国家选择了银行领域作为金融改革的重点。我们可以从改革进程的不同水平,将拉美26个主要国家分为四组。第一组是改革较为深入的7个国家,分别是阿根廷、哥伦比亚、秘鲁、乌拉圭、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和玻利维亚;第二组是改革深度仅次第一组的8个国家,分别是墨西哥、厄瓜多尔、多米尼加共和国、委内瑞拉、圭亚那、特立尼拉、危地马拉和多巴哥;第三组是采取了一些办法但水平有限的巴西、哥斯达黎加、牙买加、巴拉圭、巴哈马、洪都拉斯、伯利兹和巴巴多斯;第四组则是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改革的海地、苏里南和巴拿马。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改革较早,智利的金融体制相对来说更趋于完善,因此,受到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引发的“龙舌兰效应”影响最小。1.取消利率管制利率管制造成了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处于负利率的状态。政府为了挽救这种局面,在改革的前几年,减少了对利率的行政干预,也仅仅做到取消某些类型利率控制,但依然没有对其他一些种类利率放手。政府的这些措施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造成了利率市场的混乱局面。虽然,各国取消利率管制的年份不完全一样,但却都是进行金融改革的第一步。2.取消或削减强制性信贷配给项目改革之前,在拉美各国银行系统的分配中,政府当局向银行系统借款的比重很高,强制性信贷配给制影响极大。从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1986年巴西通过强制性信贷配给进行的贷款高达当年银行贷款总数的80%,占据了当年财政收入的80%和GDP的7%~8%[5]。哥伦比亚和阿根廷是除了巴西以外比重较高的国家,哥伦比亚为30%,阿根廷达到40%,秘鲁和墨西哥也相对比重较高。除此之外,政府强制性大规模的向银行系统借款,用以达到为公共开支项目融资的目的。在主要拉美国家中,完全取消信贷配给制的只有乌拉圭,阿根廷、委内瑞拉、墨西哥、玻利维亚、巴西和秘鲁取消了大部分的配给计划,巴拉圭则近乎没做任何改革。3.降低存款准备金要求拉美主要国家在改革前存款准备金一般高于金融谨慎监督规定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五左右。与此同时,它们还对不同种类的存款和不同区域的银行规定了不同的存款准备金,就是为了鼓励某种金融机构或者某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抑制另一种金融机构或者另外一地区的金融机构的发展。但是,这一政策不仅影响了管理层面上的正常运行,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就在于资金是可以实现跨行转账和地区变更的。现在,这些国家大都按照金融谨慎监督的要求降低了种类不同的存款准备金,其中一些国家降低了国内存款准备金要求,还有一些国家降低了外币存款准备金要求。4.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改革前,造成拉美经济、金融换进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除基本职能外的附加职能过多,还被各大银行金融机构拖累。鉴于此,央行从政府控制中独立出来显得尤为重要,自主行使调控职能与决定权,根据市场规律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从而缓解通胀压力,稳定汇率,促进财政收支平衡。因此,拉美国家相继出台了新的中央银行法或修订现行法律来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5.部分拉美国家推进银行私有化为了使国有银行和开发银行长期而有效的发展,使其更具竞争力,一部分拉美国家先后对银行实行了私有化改革,墨西哥在这次银行私有化进程中表现尤为突出。从1991年6月开始,在接下来的13个月里,共有18家墨西哥商业银行转变为私有银行,获得了120亿美元的收入。哥伦比亚6.45亿美元,委内瑞拉1.63亿美元[6]。6.部分拉美国家向外资开放银行部门拉美国家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改革前按照政策规定是不允许外国投资者投资的。1994年初,墨西哥首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随着新法的颁布,对外资银行的种种限制被取消。法令中明确指出,银行系统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其中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可拥有墨西哥银行系统资金的8%;2000年后,可以增加到15%。除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其它一些国家的投资者将目光一致转向了墨西哥的银行系统。新政策颁布后,墨西哥银行系统中外资所占比例逐渐提高。对外资限制的取消为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了金融部门的经营效益,同时也淘汰掉了一批本土的中小型银行。
四、对拉美金融改革的评价
(一)拉美金融改革的成就
1.以市场机制取代政府当局的干预。拉美国家通过多项金融改革政策,基本上建立起市场在金融领域的主要调控地位,行政管制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多数国家选择了存贷款利率根据市场的变化自由浮动。在宏观经济取得初步稳定的情况下,拉美国家已经不再把存款准备金作为调节货币和信贷供应量的一种经常手段,而是更加地注重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调节手段。2.使金融改革进入新的历程。金融改革把政府从多重身份中解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令和律例,对金融市场进行宏观管理,弥补市场调控的不足,规范市场秩序,优化环境促进市场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3.中央银行独立性增强。拉美各国陆续颁布的新法中,尤为突出的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增强。以墨西哥为代表的改革较为深入的国家,金融领域也向外国银行开放,允许设立外资独资或者合资的私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作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组织机构,对于政策的制定拥有完全的自主权[7]。4.开放资本市场,外资回流。随着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拉美国家的经济自由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也相应地对拉美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大量外资注入,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外资在拉美资本市场自由度和流动性的增强,为经济复苏提供了保障。5.重视金融监管。拉美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墨西哥银行危机后,更重视对银行的监管,赋予银行监管部门更高的地位和权利,在银行资本充足性要求、风险多样性标准和更加全面的财务公报等方面向巴塞尔协定的标准靠拢,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保险范围等方面对其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开始了通过立法来加强对资产风险的评估。
(二)拉美金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关于政府职能对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拉美国家这次改革几乎全盘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理论,从私有化开始到其不断深化,政府逐渐退出金融等相关领域,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大大减少。市场机制虽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但也促使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走向了另一个极端。2.不成熟的金融自由化致使金融危机频发。在推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多数国家的金融改革伴随着宏观经济调整计划一起推出,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会出现的负面问题,因此没能及时推出针对金融自由化后的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拉美资本市场开放在取得收益的同时潜在的风险更为突出。3.资本项目开放过早。拉美国家资本市场开放显得节奏太快,国民经济无法实现对外资的有效吸收和利用。实际上,国际资本准入门槛太低造成的资本无序流入以及巨额游资的冲击,使原本就很脆弱的拉美国家金融体系面临更大的风险。4.利用外资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外资虽接踵而至,而资本的增长却十分有限,直至1998年,40%以上的外国直接投资方式是并购投资,这意味着产权的转移,主要是向跨国公司进行的转移。而公益性服务企业是外资在拉美并购投资的首要重点项目,资本密集型制造企业是另一项重点所在。国外一些研究认为,外资并购是一种积极主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以及转向出口生产方面的方式。同时,外国投资并没有为拉美创造出新的资产,所以它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很少,拉美国家人民在就业问题上很可能因此产生消极情绪。5.私有化弊端出现。国有商业银行的私有化,使外国跨国公司以及外国银行控制了金融等重要经济部门,拉美国家几乎丧失了经济主权,直接导致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更加集中,国内失业问题更加严重。银行私有化产生的收入被用于偿还外债、抑制通货膨胀,甚至被腐败分子所侵吞[8],并没有投入到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再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状况中去。
五、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借鉴
(一)政治环境稳定是金融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从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危机与风险中,不难看出国家政府交替、政治动荡是一个很重要的导火索,动乱的政治环境破坏了投资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对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造成了干扰甚至阻断,导致投资结构的短期化。中国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恰好证实了这点。虽然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如城镇失业、银行不良贷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问题,但由于社会政治局面稳定,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储蓄投资两旺,外资流入量接连创出新高,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由此可见,政治稳定是金融改革顺利进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非经济因素。
(二)宏观经济政策应将避免贫富差距作为重要内容
贫富差距较大的现象在拉美国家中很普遍,加之连续出现的金融危机,穷人的收入下降,失业率迅速增加,银行存款缩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分配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也有与拉美相似的地方。中国政府通过分配政策解决农村问题,发展西部、中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建立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商业保险制度,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和东西部差距,相对缓解了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贫富差距是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子,应受到重视,应根据国家发展情况更新宏观政策解决这个问题。
(三)大力加强金融监管是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方式
改革中,拉美国家实施的放开利率与降低存款准备金等措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国银行贷款量的扩大。随着金融开放相关政策的实施,银行迅速扩大业务范围,进入到一些原本不太了解的领域,这也为经营隐患埋下了伏笔。监管不力,是造成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经济滞胀的重要原因。多数拉美国家在实行金融改革之前没有对监管引起重视,美洲开发银行的报告表明,在金融改革的大潮流中,拉美国家中仅有哥伦比亚和智利等6个国家在进行全面改革之前考虑到突发问题的出现,有足够的管理和监督措施做保障,哥伦比亚是唯一一个具有合格金融谨慎监督机制的国家[9]。鉴于此,中国应在金融改革中加强对金融系统的监管,处理好放与管的问题是金融改革成功的关键。
(四)重视金融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的时序
拉美国家实行了包括金融自由化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如果各项改革措施先后顺序安排不当,金融自由化不仅不会带来预期的效果,反之有可能会引发新的危机。如果先扩宽资本市场的出入口,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就有可能出现,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牵连整个经济链条的正常运行。但是墨西哥危机发生后,我们可以总结出国内的资本市场必须要更有序地发展,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因资本账户开放而出现的问题。拉美国家的资本市场发展进步较为缓慢,国内金融市场分割程度严重,没有共享资源,只有部分金融机构能获得国际金融市场提供的国际信贷。那些能力不足的只能从有能力从国际市场获得资金的国内金融中介取得资金,这对国内利率增加了更多的影响因素[10]。因此,中国的相关改革需在资本市场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金融体系分割程度得到有效控制之后进行,金融自由化才会为国家金融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五)金融改革的措施应该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
拉美国家在金融改革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的抉择,如金融改革要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吸引外资的结果要求当局实行金融紧缩;改革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会增加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却又要求适当的金融监管机制的加强。这些政策目标上的矛盾体现了金融改革的复杂程度,一定要促使相应政策之间的协调。
(六)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应加强危机管理政策制定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将会出现各种动荡与突发事件,危机处理机制必不可少。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做到提前做好危机预警,突发事件有应对策略,事后有教训总结用以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事实证明,拉美国家缺少预警与应对。中国政府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和危机预警系统,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到早发现早反应,确保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作者:陈雅娟 胡树林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