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作教育框架下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应遵循的原则
1.突出专业特点,坚持不断创新的原则
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中去,按照课程化管理的要求来推动社会实践的开展,要努力提高专业指导教师、学生工作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学校要加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规范性、内容及方法的指导培训。由教务部门结合实际来规定社会实践的学时和学分,由学生工作部门制定合理的考核评分机制,促进社会实践科学有序、健康顺利开展。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踪指导,学用结合的原则
同教育的主体一致,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大学生,从学校到实践岗位,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和改变,学生对如何有效参与比较茫然。学校应为每个实践团队或个人选聘专业的指导教师,并在实践各个环节中跟踪指导。指导教师在实践中起到双重作用,既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促进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实现自身目标和价值。
3.坚持分类开展、因材施教的原则
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背景不尽相同,开展社会实践不能一概而论。应采用分层次具体对待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在实践中都能发挥专业特长、有所收获。低年级学生没有或较少地接触专业知识,可以重点开展围绕社会现状和行业需求的考察调研、参观寻访类实践活动;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或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专业课程,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技术研究或技能训练、组建团队完成专业类竞赛作品研发等社会实践。
4.坚持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才就业相结合的原则
从学业生涯和职业发展角度来看,合作教育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和促进未来职业发展。合作教育框架下开展社会实践,学生通过校企交流、科研合作等渠道,深入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以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实践。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行业的需求,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大学生在具体的岗位实践中科学大胆地尝试,检验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同时,通过在实践中摸索,大学生可以逐步储备就业创业所必需的能力。
二、合作教育框架下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1.科学引导学生转变观念,确保社会实践全员参与
大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是有效开展社会实践的基础,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是高校开展该项工作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合作教育框架下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首先要通过合作教育所提供的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转变学生观念。例如,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的“成长的足迹”实践经验交流报告会,就是通过评选和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动员、开展实践事迹和经验交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今后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实现理想就业具有的重大影响意义。同时,合作教育体系下有确定的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分工协作,对社会实践进行总体规划、帮助学生制订实践计划,评选和确立团队,实践过程中系统的指导和监督,这样科学、系统的组织模式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参加实践的惰性与畏难情绪,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动力和效果。
2.以合作教育为依托,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和政策保障
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校提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实践即可定位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高度。在合作教育框架下,社会实践既是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也成为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科学具体的学分、时间和任务要求。同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计入工作量,纳入晋职晋级考评体系。以此,从工作机制和政策上对社会实践给予充分的保障。
3.实践内容与应用创新能力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
高校的学生社会实践管理部门和组织实施单位要不断创新实践形式,探索建立与专业学习、创新创业、择业就业、服务社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分层次制订实践计划,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专业方向、知识层次选择合适的实践形式及内容。如以社会观察、专业实践为主要类别开展围绕社会热点大调查、专业知识运用职业素养提升、社会志愿服务、寻访校友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专题的实践活动。同时,合作教育更为专业实践和调研提供了有利平台,可以以专业竞赛和技能训练为导向,组建专业实践团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完成竞赛作品开发来开展实践。在实践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创新能力。同时将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行业发展变化、就业模式改革等问题以调研报告等形式反馈给学校,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行业和具体技术岗位的要求。
4.多方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教育与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是实践能否收到实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合作教育框架下,高校更能携全校之力,主动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充分利用校友、科研项目、校企合作把学生的专业才干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建立起既能发挥专业优势、练就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的实践锻炼平台,同时不断拓展实践基地范围、提升实践基地层次,将基地建设和提升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需要结合起来,为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适应未来就业提供强力保障。
5.优化组织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开展的必要条件。评价能否对实践活动提供有益促进,关键在于科学的评价标准。合作教育为此提供了有利的组织分工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管理要科学,就要做到明确分工。例如:教务处负责将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化设计,确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及学生的学分要求;合作交流部门负责对外联略,提供行业和岗位需求;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依托《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细则》等制度负责评选实践团地、管理实践过程、评定和记载社会实践考评结果并存档,形成全面的成绩认证等;宣传部门负责宣传推广等。同时开展由各个职能部门担任评委的实践评审小组,实践结束后,各实践团队学生进行公开的成果展示、经验总结交流。社会实践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不是由一份实践报告、一份部门决定的,而应该用实际效果来说话,由全面科学的评审得来。这样既全面展示了实践成果,又锻炼了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为继续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开拓了思路。学校对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予以资助、对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同时加以有效的宣传,进一步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健康、扎实、有效开展。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等许多方面的改革。合作教育和社会实践都是其中之一,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相农业经济期刊结合、育人与就业相结合、实践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提升社会实践实效性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高薇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