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信论文 >

科技创新体系的途径

一、制约产学研合作效率的症结

目前,在我国制约产学研效率或者说制约产学研三方共同受益的症结,笔者认为分为两个大方面。一是企业对于“研”,尤其是前期投入较大的基础性研究的兴趣不高,急功近利思想在企业管理中根深蒂固。二是包括大学、科研院所在内的科研教育机构对“产”的不重视。企业方面的因素暂先不叙,这里就探讨一下高校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一些弊病。产学研,产字当先,没有经济效益的研究是不会博得企业投资人的兴趣的。很多不成功的“产学研”合作范例都指向了这一点。为什么不见效益呢?是不是我国的科教机构的专家、学生不够优秀,或者不够勤奋?显然不是这样。笔者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们把“产”跟“学、研”自觉不自觉地给划分到两个不相干的领域了,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科研人员及参研的学生们对“产”的理解不够,总以为工业化的生产只是实验室中实验产物的简单数量上的放大和技术上机械的重复,这样的结果就是大批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冥思苦想、埋头苦干。在实验室里能得到很好的结果,但到工厂工业化或放大生产就问题百出。这样的“研”不是企业所期待的“研”,也难以激发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兴趣。因此,从高校的角度讲,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就要重视企业的需求,重视经济发展的方向,使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二、地方高校构建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体系策略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地方高校,地理位置和隶属关系决定了它的各项工作要更有针对性地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否则就会丧失生存和发展的根基。[2]地方高校要主动地适应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技术支持上和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另外,地方高校在教育资源上较部属高校要差一些,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利用企业的实践优势,从科研、师资培养及人才培育方面着手,化被动为主动,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而地方政府也应为高校和企业创造条件,引导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地方高校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方式也千差万别,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化与之相适应。也就要求高校的科技工作应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并在为区域发展服务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使高校成为当地的智力与技术资源中心。注重“产”的重要性。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科研到生产是有一定距离的,在项目的准备阶段,科教机构的项目负责人应该带领项目合作人和参与项目的学生到生产一线去。要了解其工业化生产设备构造特点、操作特点、运行机理、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其他因子(如设备材质、磨损程度、气密性、传质阻力等等)、实际运作水平甚至其一线员工的操作水平并与一线人员保持交流,找准试验方向。在科研过程中,科研实验的原料品级一定要与工业化生产保持绝对的一致,所有原料必须是合作方生产原料或与之沟通后得到认可的原料。平时我们的所选用的原料基本都是高纯度的原料或者是价格高昂的不常见原料,这些原料往往会给我们带来良好的实验效果和漂亮的数据,对于纯学术研究,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产学研项目中,这样的原料,毫无疑问会增加产品的成本。使用上述原料带来的另一个不良后果就是,不同纯度的原料在相同工艺中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工业原料的纯度往往不是很高,其中的杂质或者晶型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因素如不在实验室阶段就予以考虑,待到项目进入中试或试投产阶段,往往不会得出什么合格的产品。这就致使项目只能是被束缚在“学术理论研究”的高阁之中。产学研合作建立项目相关信息无缝化拼接。这种拼接并不拘泥于双方对于科研进度、数据的沟通,还要做到从产品研发、生产到检测这一整套流程的即时沟通。项目承接方要充分了解并考虑到合作伙伴的生产能力,并且可以从与合作企业的技术、操作人员的沟通中获得一些实际生产经验,以便于助推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同时,有了这种程度的拼接,也可以给合作方留下认真负责的良好印象,利于日后开展更多的项目合作。

2.有效培育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学科团队,重视创新型师资的培养

教师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首先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了教学、科研和相关管理工作岗位。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模式,使得大多数教师虽然具有了博士、硕士学位,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有些欠缺。而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通常也只是关注教师的教学及科研能力,而往往忽略了教学、科研与生产管理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高校在学科团队的建设上要强化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广大教师到企业中参加科研开发、生产实践和经营管理活动,让教师了解相关行业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方法,提高相应实践能力;保证教师的培训经费;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吸纳他们参加科研活动,带动教师的科研成果尽可能符合社会需求并及早转化。此外,高校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到企业考察与实践学习,了解企业在科研和人才方面的需求,使教师的实践教学要求与企业资源、需求接轨。

3.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构筑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

高等教育最大的功能也是最基础的功能就是人才的培养。学生就是高校的“产品”,我们不仅要培养出合格的“产品”,更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质产品”。与部属高校或其他“211”、“985”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或地域劣势明显、或教育资源紧张、或学科建设滞后。因此地方高校更要积极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高校在理论学习和科研创新的软实力与地方企业先进的硬件资源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教育和创新基地,不断培养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而地方高校优秀的毕业生进到企业,又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要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不断提高课堂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通过在企业直接参与工作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使其对自己的学业有更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能早作规划,发掘自身潜力。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缩小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生到企业的实践活动要根据实际情形,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参观实习;顶岗锻炼;带薪假期实践;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利用企业资源实现校内培训。其中,参观实习是最容易实现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整个行业的了解;其他如顶岗锻炼、带薪假期实践和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则会受到企业实际情况的限制,只能有部分学生能实现。这就需要高校能与地方企业有更多、更深入的合作。校内培训的方式则受专业限制,大连交通大学电子材料与技术专业已与大连市集成电路设计基地签署了联合培养IC设计人才的协议。利用企业提供的培训教师、软件,对学生和部分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本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和部分教师已经参加了IC设计培训班,并拿到了结业证书。总之,地方高校要改善自己在硬件资源上的不足,变劣势为优势,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与企业进行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成果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产学研的合作还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新路子,才可以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作者:武素梅 周丽梅 单位:大连交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更多电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科技创新体系的途径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xlw/187155.html

    相关专题:少年电世界杂志 电工技术


    上一篇:信息科学教学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