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思维难以满足校企合作的要求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旨在建立全新的教学管理思路。传统的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而校企合作模式则是"教+实践",要求做到教学和实践的无缝链接,传统的教学思维难以适应"双轨"培养模式。部分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教师习惯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对进入企业会计岗位实习实训倍感压力。
(2)校企合作实践绩效难以考核
目前,绝大多数的实践考核由企业进行,而学生的学籍和档案则由学校管理,这种双线管理模式极大的妨碍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一方面,部分企业存在对实训学生缺乏规范的考核制度和绩效管理,认为实训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并不对其存在考核的义务,更没有必要承担监管的责任;另一方面,企业和高校的双线管理模式,存在对于会计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难计算、行业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导致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
(3)企业和学校地位不平等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处于更高一层的位置,决定了合作模式的走向。民办高校将会计实训学生交给企业后,其实训内容、实训结果完全由企业"一言堂",学校因资源的限制难以对其进行合理监管;绝大部分企业看重眼前的利益,把企业的运营重心放在能快速带来财富的研发和生产环节,只对成熟技术和新产品感兴趣,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人企业价值链中。
2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双方对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在教学中仍然强调"唯知识论",对传统教学方式投入比例较大,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学生和教师的实训动员不够,导致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校企合作只是"做样子"、"保学分";就企业方面而言,也只将校企合作简单理解为轮岗实习,只要走个过场就皆大欢喜。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认识不足,导致校企合作效率低下,达不到提高技能和经验的目的。
(2)民办高校资源和能力有限
现阶段有能力开展校企合作的绝大部分都是本科高校,源因本科高校具备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势,较高的声誉和影响会吸引知名企业主动抛来橄榄枝;一些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职业学校就能培养,而且成本更低,因此更倾向与职业学校合作。民办高校因其身份的特殊性,资源和能力受限,开展校企合作的优势不明显,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3)企业有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
部分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出于知识产权和保护商业机密的需要,只将实训学生安排在最基层和边缘的岗位进行轮岗,企业不愿意将财务管理岗位知识传授于学生,而且由于在校学生能力有限,在实训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企业更不愿意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3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1)明确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目标
校企共同进行能力分析、岗位分析,共同探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要求,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相关讲座或授课以及到企业调研等方式进行专业能力培养、专业能力构成、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的探索。在相关理论及实践领域专家的指导下,科学制定校企共同参与的、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反复磋商中实施,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最终得到三方满意的学科建设方案。
(2)加强校企合作双方的沟通
企业和学校两方应从实际、实效、实用的角度出发,以"互相支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双赢"为基本原则,共同建立稳定、长期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实现深层次的产学共赢。校方按双方认可的教学计划如期完成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任务,企方委派财务管理人员完成财务管理流程性知识等教学工作。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努力构筑师生共同成长的良好平台,为企业培养卓越会计人才。
(3)建立校企合作"双轨制"评价体系
由于企业和学校体系、机制的不同,"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价就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而需要采取内外有别的"双轨制"评价模式,应结合"高校评价"和"企业评价"两方面建立评价体系。科学客观的评价校企合作绩效,更有利于把握校企合作活动规律,促进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社会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满意度。
4结论
本文从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探索了开展本专业校企合作的新思路,为加强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和企业的实践联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双方依托各自的行业优势,充分利用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共赢"的目的,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作者:白荣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