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西西部位于滇、黔、桂3省交界处的百色市所辖12个县(区)中随机抽取3样本县(区),每个县(区)随机抽取1个样本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所小学和1所初中,然后以所抽小学和初中中属留守儿童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小学调查3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初级中学的在校学生全部调查。
1.2调查工具与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3]对调查对象的个性进行测量。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分3个分量表(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和一个效度量表(掩饰性、说谎L),共88道题。内外向维度(E):分数越高提示个性越外向。精神质(P):高分表示孤独、不近人情,与他人不友好,低分表示善从人意,能较好适应环境等。神经质(N):分数高表焦虑、情绪反应强烈、可有欠理智行为,分数低者情绪较稳定、性情温和等。掩饰量表(L):表示受试者的掩饰倾向及纯朴性,分数越高掩饰性越强。EPQ各维度的评分以同年龄、性别组常模的均数和标准差为基础,将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和掩饰(L)4个维度的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T分,各维度T分在43.3~56.7分为中间型;38.5~43.3分为倾向低型,56.7~61.5分为倾向高型,而T分<38.5分为典型低型,>61.5分为典型高型;同时自编问卷对研究对象及其家庭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级、性别、民族、一起生活的人、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亲职业、家庭住址、父母婚姻状况等等。调查以班为单位,经调查员作填写说明和条目解释后由学生自行完成问卷填写。
1.3统计分析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共1298人,其中男704人(54.24%),女594人(45.76%);汉族712名(占54.85%),壮族586名(占45.15%);年龄分布在10~16岁,平均年龄(13.61±1.73)岁。
2.2调查对象
EPQ各维度标准分总得分及各维度异常者所占比例情况1298名留守儿童E维度得分(56.92±10.63)分,属倾向高型,其中属典型低型者118人,占9.09%,属典型高型者395人,占30.43%。P维度得分(47.25±5.87)分,属中间型,其中属典型低型者42人,占3.24%,属典型高型者0人。N维度得分(63.25±8.49)分,属典型高型,其中属典型低型者0人,属典型高型者827人,占63.71%。L维度得分(55.59±7.18)分,属中间型,其中属典型低型者42人,占3.24%,属典型高型者84人,占6.47%。
2.3不同性别儿童EPQ各维度标准分的比较
男性儿童E维度T分处于倾向高型,女性儿童E维度T分处于中间型;男女儿童P维度T分均处于中间型;男性儿童N维度T分处于典型高型,女性儿童N维度T分处于中间型;男女儿童L维度T分均处于中间型。在E、N、L维度上男性留守儿童的T分均高于女性留守儿童,在P维度上男性留守儿童的T分低于女性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4不同民族儿童各维度标准分的比较
汉族留守儿童E维度T分处于中间型,壮族留守儿童E维度T分处于倾高型;汉族、壮族留守儿童P维度T分均处于中间型;汉族、壮族留守儿童N维度T分均处于典型高型;汉族留守儿童L维度T分处于中间型,壮族留守儿童L维度T处于倾高型。N维度上汉族留守儿童得分高于壮族留守儿童,L维度上汉族留守儿童得分低于壮族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5不同居住地儿童各维度标准分的比较
居住农村和城镇的留守儿童E维度T分均处于倾高型,居住农村和城镇的留守儿童P维度T分均处于中间型;居住农村留守儿童N维度T处于典型高型,居住城镇留守儿童N维度T处于中间型;居住农村留守儿童L维度T分处于中间型,居住城镇留守儿童L维度T分处于倾高型。居住农村的留守儿童P、N维度得分高于居住城镇留守儿童,L维度得分低于居住城镇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民族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内外向个性处于倾向高型,而且处于典型高型者占30.43%,神经质个性处于典型高型,典型高型人数占到63.71%,提示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倾外向,且典型的情绪不稳。只有精神质个性、掩饰性均处于中间型。分析发现,内外向个性男性儿童处于倾向高型,女性儿童处于中间型;神经质个性男性儿童处于典型高型,女性儿童处于中间型,提示农村留守男性儿童性格倾外向,且典型的情绪不稳;精神质个性、掩饰性男女儿童均属于中间型,其中精神质个性上女性留守儿童得分高于男性留守儿童,掩饰性上男性儿童得分高于女性儿童;提示女性儿童存在较高的精神质倾向,男性儿童掩饰性强,此结果与张皑频[4]、刘照云[5]等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女孩神经质个性得分低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民族边远地区的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落后,接受到的教育和洗礼相对来说较少,大部分人的思想观点仍然很封建保守。在一个家庭中男孩的地位要高于女孩,长辈对其有求必应,男孩比女孩能够得到更多的宠溺,成为家里关注的焦点,活泼好动,喜欢热闹,容易发脾气,情绪波动大,一有不顺自己意思的就吵闹不安,在内外向上就更倾向外向。女孩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常常恶作剧,惹麻烦,做一些讨人厌的事,目的在于表现自己,引起他人的关注。男女留守儿童在个性上受到的影响不同。提示应该大力加强对民族边远地区农村的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觉悟,改变错误的性别差异观念,提高对男女平等的认识。
关于不同民族留守儿童个性的研究,张伟源[6]将壮族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兰燕灵[7]等对留守儿童按民族进行了分类但并未做进一步比较分析。本次研究探讨民族边远地区农村的汉族与壮族留守儿童存在的个性差异,研究发现,内外向个性汉族留守儿童处在中间型,壮族留守儿童处在倾高型,表明壮族留守儿童较外向;精神质个性汉族、壮族留守儿童均属于中间型;汉族、壮族留守儿童神经质个性均处于典型高型,说明汉族、壮族留守儿童典型的情绪不稳,其中汉族留守儿童高于壮族留守儿童;掩饰性汉族留守儿童处于中间型,壮族留守儿童处于倾高型,由此看出壮族留守儿童掩饰性强。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在个性上的不同,其原因可能有,壮族等少数民族学生除享有和汉族学生同等的权利外,还享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如考试入学加分照顾或降分录取,享受少数民族生活补助等等,使少数民族学生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更多照顾和保护,更有优越感,而汉族学生则需要参与更多的激烈竞争,容易出现焦躁不安,惶恐,忧虑,抑郁等心理行为,从而影响个性发展。根据研究对象居住的地方来分析留守儿童的个性,研究发现,居住农村和城镇的留守儿童内外向个性均处于倾高型;居住农村和城镇的留守儿童精神质个性均处于中间型,且居住农村的留守儿童高于居住城镇的留守儿童;神经质个性居住农村留守儿童属于典型高型,居住城镇留守儿童属于中间型,提示居住农村的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存在更高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倾向,表现为爱管闲事,遇到事情过于激动,处事不够冷静沉着,心情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起伏波动大,不易控制,缺乏怜悯心,常对人怀有敌意,这与王玮等[8]、李朝英等[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神经质个性得分较高,有较高的神经质倾向。居住城镇的留守儿童是中间型,情绪比较稳定,容易恢复平静,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强,态度温和。掩饰性居住农村留守儿童处于中间型,居住城镇留守儿童处于倾高型,说明居住在县城的留守儿童掩饰程度高,与张皑频[10]等的结果相反。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与先天遗传有密切关系,但后天环境作用的影响不容忽视。
离开父母居住在县城的留守儿童,经过从农村到城镇的环境变换,他们有了更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城镇能够接触到更多新鲜的事物,获得更好的教育,交往到更多的小伙伴。相反,居住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生活环境比较固定、活动范围相对狭窄,一旦遇到环境变化就变得紧张、焦虑,加之父母不在身边,自小失去安全感,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呵护。社会和家庭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内外向个性非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属于中间型,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属于倾高型;神经质个性非单亲、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均属于典型高型,且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得分高于非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提示单亲家庭儿童外向,情绪典型的不稳定,表现在一些事情上特别敏感,感情脆弱,稍有不顺心并被惹怒,对他人的挑逗反应过于强烈,脾气暴躁,难以恢复,通常比较自卑。精神质个性、掩饰性非单亲、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均处于中间型,但非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得分高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提示非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存在更高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倾向,掩饰程度高。近年来离婚率不断上升,离婚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孩子成为了最直接的受害人,父母离异或者失去父母中的一方,家庭支离破碎,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得不到父爱母爱,留守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可能招致他人歧视的目光,造成精神上的莫大压力,使其变得孤僻,不爱与人交流,这些对留守儿童的心灵打击,在儿童的成长道路上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更需要大家的帮助和开导,工商管理论文使其走出困境,得到应有的尊重,享受和同龄孩子一样的快乐生活,与此同时作为父母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幸福与未来,慎重选择对待婚姻。
作者:庞雅琴 廖维芳 陈施 漆光紫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