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之后,高校管理体制必须要加强改革,从而建立完善的高校成本补偿机制。然而现如今各高校并没有合理的做好成本核算工作。本文站在会计学层面对高校成本和企业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了高校成本核算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科学进行成本计算的方法论建议,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成本核算;会计学分析;成本补偿机制
一、高校成本和企业成本的不同点
第一,教育成本补偿低。企业生产成本中,材料支出、人力支出等计入价格中,销售获益后除去成本后的盈余则计入再生产中。而高校每年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数万的经费,而学生每年学费只有数千,另外学费的大部分都要通过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返回给学生。收入完全难以补偿成本。高校和企业不同,它追求社会效益,受益者除了学生之外还有社会,国家拨款和社会捐助都可以看成是社会效益补偿。第二,教育成本中间接和人工费用较大。企业生产成本中,材料和人工是直接成本,制造费用则是间接成本,直接费用和材料费用比例最大。而高校需要教学、行政、科研和后勤的结合,而且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成本中出去教师费用外还有学生的奖助学金。这就导致高校教育成本中直接费用和人工费用比例最大。第三,应用完全成本法。在企业生产中,成本只包括制造活动相关费用,而管理财务和经营等费用则通过利润来补偿,不属于产品成本。而高校教育成本是培养学生的总费用,因此该成本属于完全成本,不属于制造成本。第四,教育成本的刚性上升。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如果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能够降低成本,但在高校则表现为成本不断上升。其一,即使学生数量增加、采用先进教育手段,教师数量还是不能减少,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工资和奖助学金还在增加。其二,高校竞争激烈、配置更新较快,导致物质成本上升。
二、高校没有进行成本核算的因素
首先,成本报表的编制压力不足。会计工作需要根据报表来开展。要编制支出决算明细表等。其中包括了大量与教育活动无关的费用,需要对数据按照不同功能重新归类,不仅要改造现有凭证,还会增大工作量。另外编制报表需要另设成本会计科来承担归类分配事宜。其次,高校教育经济效益难以量化。高校教育产出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产出受到无形的教育者能力提升的影响,体现为教师增加薪酬。间接产出是学生毕业后对社会建设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两者都无法用货币量化。此外,高校为社会创造的效益具有间接性,学杂费也不能视作教育收入,因为效益难以量化,让核算成本意义不大。再次,会计政策的模糊难以为成本核算提供支持。其一,成本项目定义模糊,对于哪些应该计入教育成本没有明确规定。其二,学生培养周期和核算期不统一。核算期为从元旦到年尾,而学生培养周期为开学到放暑假。其三,收付实现制难以反映应负成本费用。很多教学仪器能够为多届学生提供,教育投入和学生培养不统一。其四,固定资产损耗提折旧不符要求。高校忽略了国家拨款购买等的固定资产,积极性不高,并没有计提折旧。因此难以反映教育时产生的耗费,对其成本核算意义意义不大。其五,间接费用的分配让成本核算困难重重。间接费用比例较大,成本主体不明确,间接费用并未由负担对象归集,另外难以确定费用分配标准。人员工资到底是按课时还是按学生人数分配,部门相互提供的劳动分配能否用交互分配法都还不确定。
三、高校成本核算的困难和建议
第一,要对教育成本的范围加以确定。支出决算明晰表难以了解支出的具体部门以及与教育成本的关系。可以按照费用性质和开支部门不同标准来对经费之处表进行设置。如表1所示。第二,教育费用归集分配程序。先按照发生部门及用途来对教育成本按照是否直接进行归集,针对学院间直接费用的交互分配,例如文学新闻学院总课时为A,总经费支出为B,给其他学院课时为C,则需要分给其他学院费用A/BxC。针对间接费用分配。如果劳务能够用课时来体现,则按照标准课时分配。如果劳务不能量化,则以本科生为标准分配,将博硕士学生按照一定比折算成本科生。第三,科研成本。部分科研课题和学生培养无关,则要单独列账,编制出科研成本报表。第四,对教育成本报表的分析。该报表编制周期要为学年计算。因为教育成本自身的刚性,办学效果的衡量标准不能为成本最小化。因为存在固定成本,要为成本设定下限,不达下限则是投入不足。四、结束语高校因为自身成本和企业成本相比,有明显的特殊性,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给高校成本核算带来了实际困难,导致高校难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学效益和教学管理水平难以提升。因此必须立足会计学采用合理的成本核算方式,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广达.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会计学分析[J].阅江学刊,2010,02(5):44-50
[2]周艳艳.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作者:沈燕 单位:天津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