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对经济的影响和冲击,同时带给我们的还有文化上的冲击。而作为文化最初的承载体———语言,在与外界的交流过程中,与国外的文化不断地产生碰撞、摩擦、融合。随着一些跨国企业的经营重心渐渐向我国转移,大批资金的涌入为我国资源的开采、科技的研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助力。与此同时,外来文化也无声无息地渗入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首当其冲的是外国语言。经济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地有人员交流,语言无疑是交流的主要手段。而我国作为世界经济中的“主场”更加主动地适应这种需要,于是努力学习外语,了解外国的生活习惯,渐渐淡化了本土文化的一些理念,甚至连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都一点点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即使我们这两个传统节日都是法定假日,但是国人似乎更多地把法定假日用于休闲和旅游度假,忘记了它原本是和家人团聚的日子,这一切皆源于我们对本国语言学习的不够重视。
1我国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地对运行方式和培养结构进行调整,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程模式等。尽管这样,近几年仍然出现了这种现象:一方面跨国企业用人难,找不到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针对这种现象,跨国企业采用了与高校联合办学这一模式,使得高校、跨国企业、大学生三方都受益。第一,从高校的角度看,与外企联合办学之后,外企会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提供实习基地,以培养出更加具有实践性的人才;同时外企也会投入大量资金和科研团队,帮助高校完成一些科研项目,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增加了高校的就业率。第二,从跨国企业的角度看,学生在实习期就已熟悉了本企业的工作流程、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这样在他们入职时就大大缩短了对他们的培训时间,使他们更快地适应自己的岗位,更好地为企业创造利益。第三,从大学生本身的角度看,在校有可能获得丰厚的奖学金,假期可到跨国企业实习,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弥补自己的不足。正是这种“三赢”的模式,才被三方所认可,并逐渐普及。采用这种联合办学的模式,在跨国企业与高校共同设置的课程中,跨国企业不可避免的把本国的语言列入必修课程,以便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交流和学习,甚至作为工作日常语言,所以就业人员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2我国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中汉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与跨国企业联合,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使高校对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更加明悉,从而培养出更专业、更有创新能力、更有适应能力的人才。在这种模式下学习的学生,外语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在实习期间就知道自己将来主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群、需要什么技能,所以会更加努力学习这些技能。而外语则是最基础的,在他们努力学习新技能的同时,由于精力、时间、生活背景等关系,会忽略对本国语言的学习,淡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淡忘优良传统,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就会一点点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正如我们被2013年中央电视台的新节目《汉字听写大赛》一次次唤醒一样———不知不觉间就遗忘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中华民族的瑰宝越来越少。在全球都随着经济的输出而输出本土文化的同时,我们却忘了自己悠久的传承,全球在“出口”文化的同时,而我们还在为“出口”的工艺骄傲。我们总是把目光聚集在出口了多少台电视机,而忽略了我们出口了多少部电影;总是更加关注我们出口了多少印刷机,而忽略了我们出口了多少图书。在各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办学的过程中,也是这样,我们努力学习外来的科技,利用外来的资金,不断刷新我们的GDP,却忽略了应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在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办学过程中,不只是我们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将我们的文化“出口”的过程。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就要先学好它最基本的载体——汉语言。汉语言本身虽然也是一种语言,但是它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而是作为一种文化基本的载体,除了基本的交流功能之外,其中还蕴含着我国的文化底蕴。
3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世界各个国家与各个地域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一些跨国企业渐渐的把目光放在资源丰富、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好地适应本企业的发展,跨国企业和各高校联合办学的模式逐渐被推广,在我国这种办学模式更是屡见不鲜,这样既有利于我国引进外来的资金和科技,同时也是传播发展我国文化的好机会。汉语言作为我国文化最基本的载体,我们不能只注重基本技能和外语的培养,而忽视汉语言的教学,随之埋没我国的优秀文化,淡漠我们的本土意识,淡忘我们的优良传统。总之,在高校与跨国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必须重视汉语言的学习,从而把我国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作者:王艳芳 单位:辽宁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