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微博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应运而生,微博的诞生是互联网Web2.0技术兴起的一个重要体现。较Web1.0而言,Web2.0更加注重用户的交互性,使用户成为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与制造者的共同体。因此也可以说,微博用户既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信息的阅读者[1]。微博客简称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平台。其内容简短(大约控制在140字左右),形式丰富,可利用的信息发布和接收途径多样化,具有实时传递信息的特征,影响力较大。信息时代智能手机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微博移动App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使得用户不仅仅局限于PC端,同时用户发表当下感受、瞬间灵感和实时事件成为了可能。微博具有发表和删除信息、评论和转发信息、关注、发私信、点名、发起会话和搜索等基本功能,除此之外,微博广场、设置、微刊订阅、相册、微音乐、微群、微公益、写心情和投票等功能的开发,使得微信具有了极强的个性化特点。
(二)社会学理论基础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兼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人民的选择”理论假说,他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是以“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这样的形式来传播的。根据这一假说,我们可以认为微博作者就是两级传播理论中的意见领袖[2]。微博的出现,使得由传统媒体垄断网络空间话语权的格局出现了改变,然而微博的话语权体现在话语权大众化与集中化,也就是说发表舆论的人很多,但并不代表用于话语权力,在微博中,话语权由意见领袖所把握。意见领袖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意见领袖具有聚合性,具体体现在意见领袖间的聚合以及意见领袖与粉丝间的聚合;第二,意见领袖具有群体性,也就是话语权力的集中,能够产生一呼百应的规模效应;第三,意见领袖具有竞争性,也就是指意见表达的多样化能够促进话语权力的互相制衡。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据心理学家统计,一个人一生中能够“承受”的熟人大概在150人左右。当具有交互性的Web2.0互联网模式出现以后,人们的交际范畴大大增加了。哈佛大学的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教授提出了六度分割理论,六度分割理论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尝试证明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平均只需要通过五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到。例如像微博、人人网、Facebook等社交软件,就是基于六度分割理论来建立的,使得人们的交际范畴可以达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
(三)学习途径
纵观教育领域与微博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众多研究者早已将微博视为一种可用的教育应用。教育工作者利用微博提高教学方法。Jeffrey等[3]对35位教育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研,微博给予他们在教学方面的帮助可以具体总结为四个方面。第一,微博的高效性和可访问性,使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第二,微博日益个性化发展,使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加入到专业的微群中;第三,微博解决了地理上的孤立感,可以让他们跟网友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经验的传播,大大提高了教学能力;第四,微博能够传播更多的技术知识和专业资源,同时给予教育者一定的精神支持。优化教学过程。杨舒迪基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这种利用微博进行教学活动互动和交流的方式,绘制了教学活动的过程图,具体见图1所示[4]。对于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国外学者的研究较多,例如Peter[5]和Pasi[6]等,对微博在讲座、讨论和辩论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微博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应用,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微博在讲座、讨论和辩论中的实时应用,可以使内向和害羞的学生享受到舒适、开放的语言氛围,降低了同学们回答提问和进行评论的门槛,同时也使教师得到了更全面的信息反馈。意见领袖和微群的教育性。对于粉丝众多的意见领袖,只要他们更新微博,就会引来众多粉丝的关注和围观,粉丝的跟帖和回帖,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这种呈几何递增的传播方式,也成为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微博具有的微群功能,吸引了广泛的志同道合的博主形成微群,大家对于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进行专业化的讨论和交流,微群的建立增加了知识的传播和拓展。
二、大学生使用微博情况分析
《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7535万人,占全体网民的43.6%,较2013年年底减少了543万人;手机微博用户18851万人,占全体网民的35.8%,较2013年年底减少了794万人。微博市场2011年和2012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近年来逐步进入成熟期。虽然受到部分运营商对于微博业务发展战略调整的影响,微博客户规模较2013年年底有所减少,但随着微博功能的变化,用户的使用成熟度和内容偏好度也不断加深。可以说,微博这一网络平台,为个人、机构以及媒体提供了信息发布的平台,同时也为手机应用和社交提供了平台支持,一些垂直、精细化内容的出现,满足了更多客户在个性化上的需求。根据《中国微博用户行为研究报告(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分布年龄来看,使用App端的微博用户,年龄在25—30岁的占29.1%,年龄在24岁以下的占37.5%,这两部分总计占66.6%;使用PC端的微博用户,年龄在25—30岁的占21.6%,24岁以下的占37.7%,这两部分总计占59.3%。从学历分布情况来看,使用App端的微博用户,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0.6%,本科占56.1%,大专占22.6%,这三部分总计占89.3%;使用PC端的微博用户,硕士及以上学历占6.6%,本科占49.2%,大专占27.5%,这三部分总计占83.3%。高校大学生的年龄分布基本在20—30岁之间,且可能具有大专、本科或硕士以上学历,根据以上两方面的数据,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是微博客户的主要客户群,且占有较高的比例。同样根据《中国微博用户行为研究报告(2014年)》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到每周5—6次访问微博的用户占11.0%,每天1—2次访问微博的用户占33.7%,每天3次及3次以上访问微博的用户占26.9%,这三部分用户占总体用户的71.6%,说明大部分的用户几乎每天都会访问微博,微博用户使用微博的频率非常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微博几乎成为了大部分大学生每天都要使用的社交或手机应用工具之一。
三、社会学视角下微博促进学习的建议
根据以上两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工具,近年来被大学生广泛地使用,由于微博所具有的特殊性,它的应用为促进大学生学业带来了新的途径。为了发挥好微博在高校教学中起到的辅助作用,要合理化利用微博这一平台,打造以课堂教学为主、微博教学为辅的教育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健全高校教学微博平台
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教学微博平台,使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个交互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微博平台可以涵盖多个方面,学校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微博平台进行信息发布,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完善教学过程和了解学生的需求,辅导员可以通过微博平台以微群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辅导和班级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组建社团和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这一微博平台的设置,使得学校管理和教学得到了良好的有机结合,使教师得到了反馈,使学生通过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得到学业的提升。
(二)注重微博对学业促进的特殊性
由于微博的显著性特点,导致微博应用于学业促进方面具有着必然的特殊性。具体来说,由于微博140字的文本限制、发布开放、评论自由、信息量大且分散,使得微博在作为一种教育工具上来说能够承载的知识要具有片段化和纲领化的特点,因此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来进行传播,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和一定的甄别、筛选能力。加强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利用好微博这一学习平台。
(三)做好微博舆论监督工作
微博作为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最快的网络工具之一,无论在虚拟网络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显示出了巨大的舆论威力,其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造谣、弄虚作假等现象。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甄别能力较弱,对于微博内容进行审核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意见领袖以及广大教企业经济期刊育工作者对发布的教育内容进行监督和控制,技术工作人员对教育内容进行合理筛选,从而促进微博平台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作者:徐开宇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