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准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我们都听过《庖丁解牛》的故事,牛的身体是庞大而复杂的,但庖丁每一刀下去都能轻松利落,豁然开朗,为什么呢?因为他非常熟悉和了解牛的身体结构,每次下刀都能准确地选对切入点,所以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语文教学和庖丁解牛是同样的道理,只有教师找准了切入点切,学生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特级教师黄玉峰也曾说:“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切入口。”可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不同的文本,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切入。有的课文,如小说,可以从文本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切入;有的课文,如较长的散文,可以从文本的精彩处、矛盾处、留白处等切入;有的课文,可以从文本的标题、主要线索、关键语句等切入;有的课文,则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容易让学生动情的点、学生理解上的疑难点等切入;有的课文,则可以从文本的结构、写作手法、作者写作的背景等切入。比如说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跨度大,内容多,篇幅长,学生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但和很多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是,这篇文章抓住了“美丽”做文章,指出居里夫人最不简单的一点就是能超越天生美丽的容貌,而为人类做出伟大的贡献,实现自己最高层次的人生价值。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将“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美丽”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深层含义,进而启迪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可见由“美丽”这个“点”出发,可以带动学生实现对“面”也就是整篇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二)紧扣课题,巧设疑点
有人说,“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1],透过标题,我们可以窥探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有的文章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标题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有的标题直接地揭示或形象地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点明了文章了中心;有的标题含蓄地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标题直接表明了写作的对象,以及作者对写作对象的情感与态度;有的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的线索,起着贯穿全文的作用;有的标题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抓住文章的标题,巧妙地设立质疑点,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一旦学生全情投入进来,课堂教学中的其他问题基本上都能迎刃而解,教师的预设也基本上都能顺利生成。同样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例,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美丽”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方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吗?“百年”真的是实指“一百年”吗?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这一连串的问题抛出去后,学生就有了阅读和了解文本的欲望,这时教师提醒学生带着以上质疑点去深入文本,在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中,学生就能很容易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从而实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学习。
(三)突破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
对于长篇幅的课文,语文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的中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理清文章脉络,抓住重难点。所以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时,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全部过程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同样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例,这篇课文在材料的运用上与其他同类文章有很大不同:丰富的联想,大量的引用,多处的类比和对比。这种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既扩展了文章的取材范围,也使居里夫人的形象在各种比较中更为丰满,更为美丽。但学生面对这种表现手法往往感觉比较茫然,不容易理清文章的脉络。所以要紧扣文章重难点来设计教学过程,既然文章写的是居里夫人的美丽,那么一般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很容易想到外在美和内在美,因此教师可以顺势问学生:在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表现居里夫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这样就很容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热情,并且教师在指导时注重学生的分工合作,以及自我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始终都处于活跃的状态,得到思维的锻炼,享受思维的乐趣。
(四)实施的效果和意义
以点带面的“点”是从文本出发整体观照下的点。以点带面教学法的意义不在于对教学时间的缩短。关键是在于所定的“点”是否有效,是否能透过着一个一个的“点”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使课堂教学收到“一叶知秋”的效果。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使课堂教学发散开来,并由“点”及面,从而让学生实现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升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并最终吃透文本。总之,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长度也都是固定的,如何找准长篇幅课文的教学之“点”,是长篇幅课文怎么教的突破之处。我们语文老师如果能在教学工作中准确地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吃透文本,准确地找到那个教学之“点”,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就寻找到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教法,既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像有位老师说的,“其实只要教师能看‘清’教材,就必定能看‘轻’教材,做到长文短教,又好又快。”[2]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现代经济期刊,去回味,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定更有效,更精彩。
作者:刘丽英 单位:余姚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