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视角下文化创意发展
一、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通过对劳动生产率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与分类,可以将影响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成了两大类:行业内部自身条件及行业外部环境条件。(一)行业内部自身条件1.创新能力。创新一直被认为是促进行业利润增长以及提升效率的源泉。Cainelli等(2006)通过实证研究了服务业创新和企业生产率的互动关系。他们认为这两者有一种双向的影响关系:创新受到企业过去效率的作用,而创新又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刘丹鹭(2012)也通过我国数据分析得出,创新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生产率有显著正面影响。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个体拥有的一种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这种能力能够使个人或企业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产出的增加。各类教育、健康护理和企业对员工的在职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于忠江等,2008)。3.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的结构会对单一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公司治理涉及到跟公司利益相关的人员、组织的权利和责任分配问题。从直观的比较来看,多数国有或集体企业的效率可能比私有制企业的效率要低。产权划分更清晰、监督比较完善、管理更加国际化的企业,劳动生产率要更高。(二)行业外部环境条件行业外部环境条件包括行业管制及基础设施建设程度。1.行业管制。Poschke(2010)指出,管制增加了企业的进入成本,削弱了市场竞争,而进入成本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建立异质性企业模型,他发现进入成本解释了1/3的生产率差距。2.基础设施与保障建设。基础设施与保障,既包括物质方面的硬件条件,更包含保障行业健康运行的法律和制度等软件条件。在基础设施与保障不足的地方,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财富的积累都会变得缓慢,因为基础设施的缺乏会构成经济增长的“瓶颈”,阻碍经济体中其他部门的健康发展。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
(一)总体快速发展且集聚度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增长,集聚度高。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增加值823.2亿元,占GDP比重为10.1%;到2012年产业增加值是2006年的2.7倍,攀升到2205.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2.3%,远高于国内其他城市。产业就业人数增长十分迅速。2012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达到152.9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45.9万人,平均增长率达到10.7%。但是,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其统计劳动生产率显著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也略低于上海的水平(见表1)。(二)各细分行业总量及成长性相差较大北京市将文化创意产业细分为九大类。从总量和成长性来看,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占比最大且增速较快;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广告会展均有较高的增加值。呈现出细分行业间差距较大的现象。(三)劳动生产率呈现先快速上升而后急剧放缓的特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及细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大,且数值较低。从表2和图1中可以看出,2006-2008年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升,但2008年后增速明显放缓,有的行业甚至出现负增长。2006-2012年,生产率最高的细分行业均为广播、电视、电影业为298058.8元/人,最低均为旅游、休闲娱乐业为74859.1元/人。
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一)劳动生产率在北京市各服务业中处于一般水平从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各行业生产率比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仅为144227.7元/人。比第三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163242.2元还要低。与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高劳动生产率产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也表明产业尚没有进入良性、稳定的发展路径中。(二)劳动生产率持续低于上海且总体优势逐步缩小近年来,上海也将经济发展的动力指向了文化产业。从总体情况来看,2006-201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一直高于上海市,但2012年上海首次在总量上超过北京。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业人数以及就业人数方面,北京一直高于上海,但差距在逐步缩小。从劳动生产率来看,2012年上海市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75732元/人,高于北京。2007年为109618.16元/人,也高于北京(见图2)。(三)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依旧较大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早、发展成熟的国家。统计数据表明,1997-2007年,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翻了一番,从297亿英镑增加至599亿英镑;而从业人员只增长了26.1%,可见其产业增长的来源主要来自于生产率的增加。2009年,其总体的劳动生产率约为269526.6元/人,远高于北京2012年的生产率(见表3)。
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原因分析
纵观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近六年,劳动生产率从大幅提升到逐渐放缓,表明北京在行业发展中遇到了瓶颈。导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率较低的原因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不同地区统计范围的差异等,但这并不能对劳动生产率起到决定性影响。真正影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劳动身产率的还是北京自身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客观原因分析1.统计范围的差异。由于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标准,各地区在划分各自的标准时可能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地区可能并没有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与文化相关的生产性行业纳入体系,这可能会对不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有所影响。2.区域内企业性质。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将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而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事业单位、中央直属单位最集中的地区。事业单位和中央直属单位的集聚,使得单位在运营上目标并不定位在利润的赚取,而更偏重于公益性的服务,从而使得产值不高,也有可能影响了区域内的劳动生产率。(二)实际问题的存在1.北京市创意人才缺乏,导致“创意”不足。北京市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行业均为更偏重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而设计服务、文化艺术等更加依靠“创意”的服务则生产率较低,这直接体现出了创意不足的劣势。而人力资本作为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因素,其直接决定产业核心“创意”的质量与水平。根据2008年经济普查结果,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高学历人员占比重为56.28%,高技术人员占24.9%。在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艺术业中,中高职称比例达到了20%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娱乐业、广告业、软件业的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依旧很低。2.产业间发展不均衡现象严重,非公有制经济潜力尚需激发。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九大细分行业间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相距较大。2012年,劳动生产率最高的行业是最低的近4倍,并且这种现象持续存在。同时,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以中央单位、总部经济为主,部分细分行业非公经济的进入门槛较高,竞争力仍显不足,这就导致各细分行业间差距扩大,并拉低了整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也显示,在文化艺术和新闻出版两个行业中,中央单位数量均在本行业中所占比重超过50%。其中文化艺术业中央单位数量占60.1%,资产总额占65.1%,收入占70.8%;新闻出版数量占53.2%,资产总额占75.3%,收入占70.4%;广播电影电视和设计服务两个行业虽然中央单位数量不到50%,但资产和收入均超过50%。这一方面反映了首都经济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上述行业非公经济的进入门槛仍然较高。3.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然较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是维持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制度保障之一,版权保护措施是保护“创意”的最基本保障。而现阶段北京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比较薄弱,盗版、假冒等侵权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创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尤其是伴随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由于复制的简便性和成本的低廉性,使得盗版更易发生,这也对我国制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提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战略选择
针对以上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根据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要素,可以从市场需求及结构、人力资本、政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相应问题。(一)需求导向战略:挖掘产业市场潜力“需求”在服务业集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拉动服务业的集聚,以及引发的外溢效应刺激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了解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各领域的基本需求,也有利于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这就需要各行业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与预测分析,政府应当积极鼓励相应做法,并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阶段与特征,给予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和资源分配。(二)人才吸引战略:大力发掘、培养并吸纳创意人才人才是创新、创意活动的主体,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持续繁荣的关键。在吸引人才方面,需要市场在运用传统手段进行招聘的同时,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场招聘会等特殊手段,使供需更加透明。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方面,可以在更多高校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专业,并鼓励企业与大学联合,建立一批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激励方面,应当设立相应领域、不同层次的表彰体系,奖励对产业有重大贡献的个人和企业。在企业层面,要了解创意人才的目标与想法,最大程度地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三)激活民企战略:大力扶持民营企业针对部分行业市场化不足的问题,应进一步顺应“383”改革方案的思路,让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主动作用,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通过政策杠杆,为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由空间。可以通过搭建面向影视、游戏、音乐建筑等数字内容制作企业的共享平台,帮助起步的小微企业降低风险、共享信息。同时,政府还应通过政策扶持、税费减免等各种手段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小微企业的起步与发展。鼓励商业银行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为中小民营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四)政策导向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上百年历史不同,我国从1985年实施专利法至今,建立知识产权体系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各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根据行业的分类及特点,出台针对特定行业的法律与制度,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保护。同时,在立法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实行监督的作用,使得法律法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五)创意遍在战略:促进创意遍在化文化创意产业是遍在的,有学者认为只要在传统的产业中添加了文化创意的因素,就可以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同时,研究表明,创意阶层和高学历、高技术人群并不完全重合,因此国外有学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整个城市的,是整个市民的(Florida,2002)。但总体而言,上述观点都表明取决于具有创意的人和环境,取决于整个创意文化的氛围,促进创意的遍在化发展十分重要。深圳市多年前已经通过了《全民创意行动纲领》,北京市也迫切需要这样的推动,使得北京市的创意可以在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广泛的产生。
作者:梁玢 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第二篇:旅游业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
一、创意经济背景下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因
(一)技术进步和政府规制放松为产业融合发展构筑了良好平台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和政府规制的放松。在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和创意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府管制的放松,行业间的壁垒逐渐降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出现重大转变,产业融合现象不断增多。最初的产业融合发端于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此后逐渐扩散到其他领域。技术进步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构筑了良好平台,有助于两大产业更充分地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利益。此外,政府规制的放松是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动因。近年来,随着技术创新力度的加大和政府规制的放松,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壁垒不断降低,为产业之间的渗透、交叉和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旅游发展的“创意转向”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均为关联性强、成长性高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渗透性强、创意性好、附加值高的特点,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值机会。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有助于在产业边缘地带激发出全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形式,同时还有助于扩大市场空间,延伸产业价值链,挖掘旅游产品创意潜质,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旅游者对创意性强、体验度高、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旅游发展出现“创意转向”。从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角度分析,旅游发展的创意转向是旅游体验演化和推动的结果。〔9〕近年来,随着消费者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旅游诉求的转变,旅游市场逐渐由“大众观光市场”向“大众休闲市场”和“个性体验市场”转变,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稀缺成为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短板,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打造适应现代市场发展趋势的全新旅游模式,需要我们从创意的视角去构建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5〕因此,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旅游发展“创意转向”的必然要求。
二、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机制
由于产业是由多个企业所构成,因此隶属不同产业的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最初源于个别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不断渗透、辐射和扩散,最后发展为多个旅游企业和多个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主要经历了企业间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最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现就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机制(如图1所示)进行具体分析。(一)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是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应的主要表现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技术装备、生产工艺和业务流程。企业间信息和知识共享的程度越来越高,用知识和信息整合传统生产要素,用高流动性的信息资源重组低流动性的物质资源,有助于处于不同产业的企业间在传统的资金流和物流基础上形成信息流和知识流,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技术融合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共享。1.组建信息技术联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两大产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的基础运行平台发生了变化,企业可以更多地以电子商务模式从事交易活动。组建信息技术联盟旨在为旅游企业或文化创意企业提供畅通的信息技术支撑,为产业融合奠定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联盟组建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在某个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间组建,也可以联合多个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共同组建;可以依托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或文化创意企业组建,也可外包给独立的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公司组建。2.构筑知识共享平台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涉及企业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知识流等。知识共享平台是知识的集散地,有利于知识在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间顺畅地流动。因此,在创意经济背景下,构筑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平台非常关键。知识共享平台有助于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从而提炼出对企业发展有用的知识,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信息化时代,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均应注重知识共享平台的打造,及时通过平台搜集和发布信息,加强企业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沟通与交流,为产品协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市场拓展等奠定基础,进而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二)产品融合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强产品融合。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融合主要应注重凸显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以及挖掘文化创意产品的旅游价值。1.凸显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在创意经济背景下,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力度不断加大,文化创意旅游逐渐兴起。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设计出符合现代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至关重要。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品融合方面应注重凸显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强调对文化的学习和创意体验,满足游客获取知识讯息、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体验创意生活等多方面的诉求,为游客提供独一无二的旅游体验,使游客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自我发展。凸显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主要应遵循两大原则:第一,糅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开展文化创意旅游。在创意经济时代,传统事物和新兴文化碰撞、交融能锻造独特的旅游吸引物,美国纽约高线公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高线公园利用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高架铁路建成了一个历史感和自然性兼备,又带有现代创意设计元素的开放型城市公园。高线公园的成功经验表明,在旅游产品打造中植入创意元素至为关键,有利于打造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二,设计凸显未来感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体现未来感的设计主题是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舒适生活以及新奇感受,到现代都市去领略都市风情,感受未来生活,是人们旅游的一大动因。如:迪拜、纽约、新加坡虽然发展历史不长,却凭借未来与创新两大主题引领时代潮流,吸引了众多旅游者。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无边际游泳池的设计充满创意,可使游客体验“漫步云端”的新奇感以及“坠落云端”的刺激感。可见,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应当注重联合设计凸显未来感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从而带给旅游者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受和独特的旅游体验。2.挖掘文化创意产品的旅游价值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品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雕塑、视觉艺术、环境艺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文化创意产品主要指文化创意企业推出的形式多样的产品。例如:新西兰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岛国,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新西兰极为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重创意阶层的培育和创意氛围的营造,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产品。同时,新西兰率先在全球进行“创意旅游”实践,深入挖掘文化创意产品的旅游价值(见表1)。(三)业务融合业务融合主要指处于不同产业的企业为促进资源共享,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更大化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的跨越企业边界的业务流程优化及整合活动。业务融合有助于打破企业传统的边界,拓展业务发展空间,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在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中,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在原有传统业务基础上开发新业务,提供相同或相似的业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不断扩展和延伸产业链。1.创新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的组织结构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业务融合,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应当进行创新,注重向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虚拟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应当注重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企业管理层次,提高企业组织效率,为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的“无缝对接”奠定基础;二是建立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促进信息和知识的快速传播,实现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三是建立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充分利用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四是建立虚拟化的组织结构,通过网络技术整合生产要素,提高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的资源共享和动态利用效率;五是建立多元化的组织结构,促使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更好地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目标。2.融合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的业务流程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的业务流程融合能够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业务流程融合的重点在于加强企业间在产品设计、生产及营销环节的合作(如图2所示)。在产品设计上,旅游企业应当加强与影视传媒、时尚设计、动漫、演艺等文化创意企业的业务沟通和交流,组建跨企业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研发设计平台,联合开发影视旅游、动漫旅游、演艺旅游等创意度高、文化性强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在产品生产上,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协同生产力度;在产品营销上,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应当共享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既注重传统媒体的营销,又注重借助微博、微信、智能手机、车载电视等新媒体进行营销,提高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市场美誉度,拓展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市场空间。(四)市场融合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融合通常由个别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首先发生融合行为,产生示范效应。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其他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收益,也会纷纷仿效先行企业的融合行为,从而使得个别企业的市场融合行为演变为一种群体行为,从而推动市场融合向纵深发展。市场融合是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业务融合为市场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融合主要包括供给方融合、需求方融合以及市场环境融合。1.供给方融合从市场供给角度分析,供给方融合主要指由技术融合引发的市场融合现象。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融合有助于形成全新的技术和产品,产生大量的交叉业务,促进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价值链的延伸,深化供给方的融合,进而推动市场融合的实现。在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应注重资源整合,从以下几方面深化供给方融合:一是协同进行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二是联合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三是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市场消费主体,共同拓展影视旅游、动漫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等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的市场空间。2.需求方融合创意经济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创意经济背景下,随着消费者文化素养的提升,消费需求出现了“创意转向”。消费者更注重对产品的创意性和文化性的消费体验,因此创意性强和文化性高的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消费需求出现的“创意转向”为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方融合奠定了基础。目前,相对于传统的旅游产品与文化创意产品,消费者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产生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兴趣日益浓厚。随着需求方消费偏好的转变,现有消费领域的旅游产品需求市场与文化创意产品需求市场的时空界限逐渐突破,需求方的市场融合不断加强。此外,消费趋同和综合性消费的发展也导致了产品融合和业务融合,进而加快市场融合的步伐。3.市场环境营造市场环境对于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创意经济背景下,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环境的营造主要可从社会层面、政府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行业层面以及关联产业层面来分析。从社会层面看,应当塑造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尊重和包容创意人才,积极培育创意阶层,打造创意城市,为创意人才成长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空间;从政府层面看,应当针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制订宽松的产业政策,优化投融资环境,搭建良好的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产业融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从产业层面看,应进一步建立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良好的对接机制,延伸产业价值链,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从企业层面看,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应当营造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从行业层面看,应当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组织与文化创意行业组织的联系,为产业融合创造良好条件;从关联产业层面看,应当进一步加强与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信息产业以及交通业的联系,调动关联产业参与产业融合的积极性。
三、结语
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有助于产生强大的复合经济效应。技术进步和政府规制放松为产业融合发展构筑了良好平台,旅游发展的“创意转向”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创意经济背景下,人们对创意性强、文化性高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通常由个别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首先发生融合行为,产生示范效应。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其他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收益,也会纷纷仿效先行企业的融合行为,从而使得个别企业的融合行为演变为一种群体行为,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因此,在构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机制时,应当注重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间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进而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张玉蓉 郑涛 张玉玲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 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 光明日报经济部副主任
第三篇:文化创意评价及发展对策
1研究方法
1.1指标选取综合考虑欧美创意指数、香港创意指数、上海创意指数以及其它方法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环境评价指标,并依据全面性、客观性、可比性、独立性及硬性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则,结合北京地域文化背景,从经济基础、文化环境、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市场环境、政府支持六个维度选取13项指标对北京16个区县创意产业的支撑条件进行定量评价(表1).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年北京区县统计年鉴》和《2010北京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1.2测度方法与过程利用SPSS17.0软件对文化创意支撑条件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经过检验KMO值为0.820,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0.000<0.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将原始变量进行Z值标准化处理(附表1),根据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指定提取特征值大于0.5的3个因子.3个因子特征值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95.526%,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表2).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具有命名的解释性(表3).第一主因子中公共图书馆总藏数、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数、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就业人数、研究与实验发展就业人数、专利授权量和技术成交总额载荷大,它们反映了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氛围、科学技术及相关行业就业人数对文化创意产业支撑力度,公众对文化的参与程度、潜在人才以及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都能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的衡量指标,可以看做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潜在提升因子,第二主因子在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计算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消费支出载荷高,主要涉及了各区县的经济环境、人民生活水平,可以认为是社会效益支撑因子;第三主因子GDP、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总额载荷较高,反映的是政府推动和对外沟通程度,而出于引进外资的需要,政府出台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18],其侧面反映政府支撑作用,所以第三主因子可以解释为外部环境推动因子.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Fi(附表2),并计算出各区县的因子得分.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3个主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主因子的权重wi(wi=λi/Σ3i=1λi),其中λi为第i个主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i=1,2,3),可以构造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测评模型:S=Σ3i=1Fi*wi=0.455*F1+0.351*F2+0.194*F3其中,S表示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利用以上的测评模型计算出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S值越大,说明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北京16个区县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名见表4.
2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2.1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快速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已进入平稳快速发展阶段[19].2006~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6.8%的速度增长,超过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呈逐年稳步提升态势;劳动生产率12.20万元/人,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显示出强大的增长能力和潜力,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2011年北京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89.9亿元,占北京市GDP的12.2%.从业人员140.9万人,比2010年增长14.6%,相较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11年3.1%的增长率高出11.5个百分点(表5).截止至2012年,全市共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覆盖全市16个区县.集聚区实现收入同比增长24,4%,高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水平增速4.3%,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集聚步伐加快,平均新入驻园区的文化企业达到上千家,产业集聚发展的势头强劲[21].2.2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发展较快2006年以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基本稳定,个别行业略有合理变动(表2).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行业,增加值绝对量和比重都远远高于其他八个行业,2006~2008年大幅度提升,但2008~2009年出现增速下滑态势,之后稳步提升,2011年增加值高达1042.2亿元,比其他八大行业总和略多,增加值比重在41%~52%之间.该行业未来发展关键在于保持稳定的发展,以保证其持续拉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闻出版和旅游、广播、电视、电影两大行业占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增加值比重呈下降趋势,两者分别从2006年的16.53%和9.01%下降至2011年的9.64%和7.74%,但是增加值绝对量呈上升趋势,增加值提高说明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发挥其传媒作用,但是两者发展受政策限制较多,增加值增速较慢且逐年下降.文化艺术、艺术品交易所占份额最小,在5%一下,所占比重呈波动上升趋势,增加值绝对量逐年提高,说明对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良好的拉动作用.广告会展和其他辅助服务,增加值比重呈平稳波动态势.设计服务行业增加值比重从2006年的10.07%下降至2011年的4.55%,呈波动下降趋势,增加值绝对值为上升态势.2.3文化创意产业拉动就业效果显著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升高拉动就业增加.2006~2011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0.484,即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将会新增就业4840人左右,高于同时期北京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0.280(表3).从产业内部各行业数据分析,设计服务业弹性系数最高,达到2.232,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和广播、电视、电影行业次之,分别为0.654和0.566,主要原因在于这三个行业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产值增长所依赖的创新能力来源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新闻出版就业弹性系数最低,为0.053,该行业以较少的劳动力投入产生较大的产值,未来发展潜力巨大.2.4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多集中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北京市各地区因资源禀赋差异,功能定位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不一,各有特色.从地区分布上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30个市级集聚区分布在全市16个区县中(表4),其中朝阳区8个,涉及原创艺术、艺术品交易、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设计服务、旅游休闲等较多的功能,集聚区多为消费型.海淀区3个集聚区,功能集中在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均为生产型集聚区,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比重均为全市最高,产业优势突出.同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丰台区、石景山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增加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均为3%左右.其中,石景山发展增速较快,区内含三个各有侧重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东城、西城作为首都核心发展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较快,尽管东城区仅有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一个生产型集聚区,但其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1048.4亿元,占全市比重13%左右,从业占全市比重约为9%左右.西城区拥有两个市级消费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收入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均位于全市第四名.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还较为薄弱,总体上处于刚刚起步,但是发展势头良好.其中,通州区、顺义区、怀柔区、密云县和平谷区构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东部发展带”,产业涉及文化艺术、出版发行、广告会展、广播电视电影和旅游休闲娱乐等多个行业.房山区、大兴区、昌平区、延庆县、门头沟区构成北京“西部发展带”,文化创意产业以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旅游休闲娱乐业为主.
3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条件评价及发展对策
3.1总体评价及发展对策通过聚类分析,各区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支撑条件差距较大,得分最高的海淀区达2.1713,最低分密云县仅为-0.6146.得分为正值区县有6个,分别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和西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而得分为负值的区县高达10个,均位于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与上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基本吻合.按照不同得分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并划分为4个等级(表9).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科教文化资源丰富、汇集各类创意人才,必须首先明确北京整体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避免同质化和重复性发展.首都功能核心区应打造皇城文化、首都文化为代表的独特文化符号;城市功能能拓展区充分发挥人才、科技资源优势,将数字化高科技、信息科技结合在一起,加之北京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着眼于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和创意品牌的塑造,发展以内容为主题的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则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意产业支撑环境建设,提升区域文化氛围、引进创意人才、增强引进外资力度等等,利用面积广、地价低、绿化率高、适宜居住等优势,加之北京的优惠政策,积极合理的发展新闻出版、广告会展、旅游、休闲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3.2不同类型区域评价及发展对策1)支撑条件好的区域,加强创意人才吸纳力度,增强对外沟通能力,建设国际化区域该类型区域包括海淀和朝阳两个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得分最高,是代表北京经济发展快速化、多样化的区域.海淀区具有领先的科技水平、顺畅的交通网络和完备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集聚区汇聚了中国最先进的科技公司、R&D机构、高等学府等,被称为中国的“硅谷”.该类型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产业覆盖范围广,产业链各环节均有涉及,市级集聚区在这里分布有15个,集聚规模初现.朝阳区的消费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798”国内外享有盛誉,无论从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都对本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奥林匹克公园集聚区和北京CBD国际传媒业集聚区对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贡献度也很大.海淀、朝阳依托良好的支撑条件,继续扬长避短,加强人才吸纳和研发的力度,从内部不断提升,强化作为背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核心的带动作用,巩固其核心地位.上述分析中,海淀区第三主因子得分仅为0.6535,即该区域使用外资金额较少,对外联系程度较弱,海淀区应在对外沟通中增大投资,注重引进国外创意人才,提升国际化水平.同时,海淀更应注重高科技与文化内容的结合,避免集聚诸如“中国制造”等缺少文化内涵的产业,转而发展“中国创造”为核心理念的相关行业.朝阳依托已有消费型创意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程度,形成民族品牌,吸引世界各国的创意人才入驻北京,充分发挥央视落户本区优势,提升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国际知名度.2)支撑条件较好区域,依托政府支撑较强优势,重点提高科研行业就业,打造皇城文化品牌这类区域包括西城和东城,作为北京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原有产业基础对这两个区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尽管两个区域排名落后于海淀和朝阳,但三个主因子仍然是正值,其中第二主因子比朝阳高出0.5,说明两区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社会效益支撑较强.但第一主因子得分均较低,潜在提升能力支撑因子有待提高.相较于前两个主因子,两区域在第三主因子中表现较好,说明对外沟通程度较强.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机关较多、西城有金融街,都是外部环境、对外沟通支撑强的原因.两城区应着眼于提升上述分析中的第一主因子,即区域公共图书馆总藏数、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数、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就业人数、研究与实验发展就业人数、专利授权量和技术成交总额等,进而提升区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环境.总之,两区域应继续发挥政府支撑优势,重点提高科研行业就业比例,提升公众参与文化项目力度等等,继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打造以皇城文化、首都文化为代表的独特文化符号.3)支撑条件一般区域,发挥对外沟通较强特点,全面提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条件该类型包括丰台、石景山、昌平、大兴、通州、顺义,均是北京划定的城市发展新区,政府政策等外部环境支撑较强.该类型区域整体得分水平不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只有丰台和石景山为正值,其余四地区均为负值.丰台区、石景山区支撑条件相对较好,具体表现在两者在三个主因子中有两个均为正值,其中第三主因子更是大于1,两区域使用外资金额较高,说明产业对外沟通能力相对较强.其中丰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条件第二主因子得分较低,说明丰台区整体经济水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教育支出及社会消费水平较低,未来应重点提升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服务业就业人数,建设大型商厦等消费中心,拉动社会消费,提升人均消费水平,从内部提升全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条件.石景山第一主因子得分较低,说明区内公共图书馆总藏数、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数、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就业人数、研究与实验发展就业人数等表现较弱,未来石景山应重点提升区内文化氛围,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提升科研水平,培育高科技产业,进而增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撑环境.昌平、大兴、通州、顺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均为负值,但第三主因子表现较好,均为正值,其余主因子均为负值.说明四区域在对外沟通联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未来发展中应继续发挥.除此之外,昌平应凭借未来科技城建设契机,提升区域文化氛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创意人才落户本区,打造高科技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大兴区在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政府支撑等外部环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州在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继续发挥优势,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动漫等行业;顺义应依托临空经济对外联系便捷等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创意人才落户本区,重点发展广告会展行业.4)支撑条件较弱区域,凭借宜居环境,把握轨道交通发展契机,错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类区域包括平谷、门头沟、怀柔、房山、延庆、密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综合得分和分项得分均为负值,说明各区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条件较弱,未来需要全面提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撑环境.怀柔区凭借其较为成熟的“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在该类区域中未来发展潜力较大.除怀柔外,其他区域都是以旅游、休闲娱乐为主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与众不同、发挥自身优势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各区域间应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吸引优秀人才,加大协调合作,提高整个郊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实力.未来远郊区县地铁线路的规划和建设都为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远郊区县政府和企业都应抓住机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支撑条件,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4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梳理,结合相关创意指数的选取,从从经济、人才、科技、文化、市场、政府六个方面选取13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16个区县创意产业的支撑条件进行定量评价,进而针对性提出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结论如下:1)北京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增加值、从业人员保持正增长;行业结构基本稳定,软件、网络、计算机服务占比重大,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各行业稳步增长和持续发展,个别行业略有合理变动;九大行业就业弹性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拉动就业效果显著,设计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最高;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市级以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多集中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这两个区域在增加值、从业人员方面占绝对优势,是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头羊”,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较薄弱,总体处于刚刚起步.2)按照各条件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将16个区县按支撑条件优劣分为四级,一级即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条件好的区域包括海淀区、朝阳区.二级区域即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条件较好区域,包括东城、西城.三级共6个区域,为北京划定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与北京经济发展方向一致.四级区域共6个,全部位于远郊区县,自身缺乏人才、交通不便利等原因使其支撑条件较弱.3)根据区县级别分类,结合因子分析中三个主因子得分情况,明确各区域弱项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途径.支撑条件好的区域,加强创意人才吸纳力度,增强对外沟通能力,建设国际化区域;支撑条件较好区域,依托政府支撑较强优势,重点提高科研行业就业,打造皇城文化品牌;支撑条件一般区域,发挥对外沟通较强能力,全面提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条件;支撑条件较弱区域,凭借环境优美特点,把握轨道交通发展契机,错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因子分析法特点,本文仅对2012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进行了评价,未来可以纵向从时间序列对比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支撑环境变化进行相关研究,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作者:郑美丽 张蕾 许玉玲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第四篇:集聚视角下文化创意发展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歇尔之后,产业集聚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胡佛的“集聚体”规模效益理论、波特的“集群”理论等。产业集聚理论认为,产业集聚能产生超强的竞争力,这重竞争力一方面来源于产品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来源于产业集聚区域内成员企业之间形成的网络结构、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和专业化的服务体系而产生的集聚效益,这是产业集聚的额外效益,包括外部效益、网络效益和创新效益。而额外效益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集聚产生和具有大量的社会资本,它们产生的外部效益被区域内的企业所共享;二是因产业集聚区域创新系统高效而引起产业集聚区域内技术进步和扩散速度高于其他地区的那部分额外收益。[1]
二、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本文所指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与《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09-2012)》和《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涵盖的内容一致,包括: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近年来,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已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优势产业。目前已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的规模化、集聚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在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成都市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首先,坚持政策引导和规划先行,推动产业科学发展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还在于其超前谋划的发展意识。早在2009年,为加快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成都市制定出台了《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09-2012)》,提出全力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标杆城市,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鼎立之城”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加强统筹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产业政策、培养引进人才、完善统计体系、编制专项规划7项保障措施,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软环境。[2]2012年,为进一步加快“十二五”时期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成都市又出台了《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提出“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把成都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的战略目标,并出台了涉及文化产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设立市级文化专项资金,以推动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重点行业加快发展。[3]其次,坚持以园区化和楼宇化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对废旧工业遗址、老旧厂房等进行创意性的改造,大力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是国内外诸多大城市旧工业区改造的通用模式。成都市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也采用了这一通行做法,成功地将废弃厂房、工人俱乐部、历史建筑、农房、废弃仓库等改造、翻新后形成楼宇化的创意园区,迅速实现了创意设计、艺术创作上的聚集。如成都市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新都的北村艺术村等都是楼宇化的典型代表。而成都较为成功的园区化形态的代表有锦里民俗文化街、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三圣花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通过楼宇化和园区化载体的建设,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如成都市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已聚集了众多从事工业设计、包装设计、时尚设计、平面视觉设计等行业的公司;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则聚集了美国新闻集团、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电影集团、中国区运营中心及节目研发中心、四川音乐学院、成都音乐房子等强势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初步形成了数百家、总体资源规模超过200亿元的CP、SP数字音乐上下游产业的聚集区。[4]再次,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推进产业联动发展通过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创意和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市场潜力好的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带动相关行业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是成都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另一成功模式。如依托传媒文化中心、龙湖东村新媒体产业园等项目为重点,推进传媒业发展;依托成都市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兴东建筑设计创意产业园、文旅领SHOW创意设计园等项目为重点,推进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依托锦里古街、宽窄巷子、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天府古镇等项目为重点,推进文博旅游业发展;依托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大魔方文化娱乐综合体等项目载体建设和成都演艺集团等企业为重点,推进演艺娱乐业发展。[5]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经济贡献份额日益增加2005年到2012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77.74亿元提高到500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3%上升到6%,年均增速达33%,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已迅速成长为全市优势产业(各年份增加值及占GDP的比重见图1)。不仅如此,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成都市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2012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4.1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3.1%,比2009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6](二)产业园区特色鲜明,“四片两区一带多点”的空间格局集聚成型近年来,以楼宇化、园区化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快速增加,建成了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区、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红星路35号”园区、蓝顶艺术中心、天府软件园、数字娱乐软件园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特色鲜明,如依托旧厂改造而成的成都市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是西部地区唯一以创意设计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了红星路35广告创意园、蓝顶艺术中心、梵木艺术馆等十大文化产业特色项目;而成都东区音乐公园,通过引进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作为核心引擎,结合工业文明遗址保护,创造性打造全新一代文化创意产业,是目前国内首家集生产、体验、消费、结算等音乐全产业链于一体的主题文化街区,汇聚了商务办公、演艺与展览、音乐培训、音乐主题零售、酒吧娱乐、设计酒店和文化餐饮等七大业态。同时,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也在不断优化,目前,包括红星路片区、红光楼片区、红牌楼片区、浣花片区(四片)和南部新区、东部新城(两区)、“198”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带(一带)以及二、三圈多点在内的“四片两区一带多点”的空间格局已集聚成型。(三)产业链不断延伸,品牌效应逐渐凸显通过深入挖掘金沙遗址、杜甫草堂、武侯祠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金沙文化、诗歌文化品牌和三国文化,延伸了文博旅游产业链,提升了文博旅游品牌效应。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已成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金沙》音乐剧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优秀出口文化服务项目”;以杜甫草堂为核心,在浣花溪公园内组织实施了诗歌大道、新诗小径、诗歌意境等诗歌文化改建和建设工程,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了“中国诗歌文化中心(诗歌公园)”的牌子。[7]经过多年的打造,成都市现已拥有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有成都市三圣乡五朵金光、成都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武侯祠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公司、成都市兴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都洛带客家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建川博物馆6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成都龙潭裕都实业有限公司、四川省锦城艺术宫等14个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分别命名为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首批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红星路35号广告产业园区获得了中国最具活力广告产业园区奖。“成都大庙会”、“金沙太阳节”、“诗圣文化节”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品牌。
三、集聚视角下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仍然较低,与发达城市差距较大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总量不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从2012年的统计数据看,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6%,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和沿海的部分发达城市相比,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差距明显,其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足北京和杭州的1/2,接近上海的1/2,分别比广州、深圳大约低30%和20%(见图2)。(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分布不均衡,产业集聚度不高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市区三环以内的中心城区,而二三圈层的园区较少。各区域间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差距非常大,以中心城区的不同城区为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最快、产业增加值最高的是锦江区,截至2012年底,锦江区已有文化创意产业中心1300余家,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91.9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49%,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领先水平;[8]而同样是中心城区文化创意园区集聚较多的成华区,截至2012年底,有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573家,到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到2020年达13%以上。[9]另一方面,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不高,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最为密集的锦江区为例,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虽然有1300余家,但多以点状分布,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10](三)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不多,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作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自然资源,无论是红色文化资源,还是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体现自然之美的自然景观,都可能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赖以存在发展的土壤,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开发的素材。但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些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还挖掘不够、整合不够、包装不到位,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链较短,规模化、品牌化的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不多,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寥寥无几。从目前拥有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试验园区的数量及占全国的比例来看,仅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仅占全国总量的10%;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仅占全国总量的2.2%;而国家级试验园区仍然为空白。同时,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骨干企业带动作用还不够强,仅在出版传媒、文化旅游等领域形成了大型文化集团,在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方面,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整合能力的骨干企业,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四)高层次复合型创意人才紧缺,严重制约了成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其核心要素是创意个体的智慧、才华和创新精神,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其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人才。目前,成都创意产业人才的总量虽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但从业者以设计、策划编辑等单一人才为多,缺乏将创意产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而既懂得文化创意,又懂得产业、精通于策划和市场化运作的外向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更是严重不足,这已成为制约成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
四、集聚视角下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针对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提高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集聚效益,除了需要继续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壮大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增加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之外,还需要在园区布局优化、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方面加大力度。(一)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圈层经济协调发展成都市经济发展呈现明显圈层结构状,并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近郊、远郊扩散”的三个圈层,圈层经济特点和资源的禀赋差异明显。应该根据各经济圈层的资源特点,在不同的经济圈层重点发展不同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中心城区要着力打造高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二三去圈层要以建设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为集聚区为主,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圈层的协调发展。同时,要注意将一、二、三圈层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承接,实现圈层间的交融发展。此外,要紧紧抓住成都市“北改”和“天府新区”建设的契机,结合成都市“北改”和“天府新区”的建设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11](二)加强本土文化资源整合,积极打造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益,提升产业和企业整合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产业集群并不是多个企业的简单堆积,而是集中于一定区域内具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及其相关组织机构,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根据许庆瑞教授等的观点,产业集群的形成必须要有全球化的市场、知识导向的区域、较长的产业价值链条三个必备条件。因此,成都要打造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不仅需要面向全球化的市场,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自身丰富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对三国文化、古蜀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诗歌文化、川西民俗文化等各种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和提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培育成有国际性影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文化精品,构筑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功能和效应。(三)大力引进与培育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构筑创意人才高地要提高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成都市必须要花大力气培养和引进创意人才,特别要重点引进和培养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又善于经济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要建立多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培育和奖励制度,整合全市各项人才引进政策资源,引进和留住掌握文化创意产业核心技术的团队和领军人物。推进产学研联合机制,实施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战略,鼓励全市各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加大对文化创意企业人员进行多层次、多类型的有关文化创意方面的专业培训力度,通过一系列措施构筑起成都文化创意人才的高地,为全市乃至全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作者:邱高会 单位:成都医学院副教授
第五篇:文化创意发展经验及启示
一、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早在1995年,台湾地区就提出“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构想。2002年5月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正式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台湾21世纪的新兴产业。在这个“计划”的导引下,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2003-2005年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为7.5%,2005年的年产值提高到5811亿元新台币,这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台湾最具发展潜力的拳头产业。那么,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呢?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民间茁壮,行政辅助“民间茁壮”是指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是民间团体、组织、企业、家庭和个人,而行政管理部门多起到辅助作用。如从台湾地区著名的“宁夏文化夜市”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主要是行业协会。宁夏夜市在80年代时曾萧条没落,2000年甚至一度因抗议而撤销。为了存续,夜市观光协会总干事林定国结合里长与地方组织,以“环保为主流、美食为主题”,主动提出“宁夏风华再现改造案”,并严格实施改造方案要求,才有了如今台湾宁夏文化夜市的辉煌。改造方案要求摊商自主管理夜市的运营,而行政管理部门并不过多干预夜市的运营,主要负责宁夏夜市的日常监控,如卫生、交通和保安等工作。(二)鼓励创造,特别是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如台湾著名的音乐祭———“春天呐喊”,其创办者是现在已经定居在台湾地区并已经成家立业的外籍人士Jimi(吉米)和Wade(韦德)。春天呐喊自1995年开办至今,不但演出规模不断增加,已经从刚开始的20个表演团体发展到2011年的600多个团体,而且演出内容也大上台阶,从最初的以表演翻唱歌曲为主发展为独立乐团表演的平台。借这个舞台不仅可以创新并推广台湾地区多元化的本土原创音乐,更重要的是给台湾地区本地爱好音乐的年轻人(包括表演者和创作乐团)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一个分享音乐独创的机会,对于年轻的音乐人的成长非常有益。另外,在台湾地区有比较健全的“在职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社区内都设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每一个创业者都可以在那里接受和学习到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为个人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对个人创业(小企业)的推动。(三)以“在地情感”推动产业发展“在地情感”通俗的解释就是:由于某一家庭或家族世代(至少有两代以上)在某一区域从事一种营生,从而对这份“祖业”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和依赖感,进而希望这份“祖业”能一直留存甚至发扬光大。台湾地区宁夏夜市7成以上的摊商是30、40年代就进驻的老摊商,从临时摆摊到落地生根,如今许多摊位都交由第二、第三代经营,早已把夜市是为自己的家。在他们看来:“在地人坐在地的事,是应该的事,也是快乐的事”。正是因为这份“在地情感”的存在,才使得他们在宁夏夜市的“生死关头”,主动提出“宁夏风华再现改造案”,并不惜从自己辛苦所得中,每月拿出6万元的高额油脂处理费,这是其他夜市无法做到的。(四)依托本地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中国古语有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即是说发挥地缘优势的意思。但光有地缘优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它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才会有特色,成为“世上独有”的,也才会吸引异缘地域的人。台湾地区有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即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花一世界”、“一乡一特色”,如台湾的中友百货主题厕所和宜兰童玩艺术节等,就是这种文化创意的具体体现。(五)集多功能于一体,广聚“人气”台湾夜市在台湾地区,有超过100年的历史。目前台湾夜市大大小小约有103家,这些夜市分布在不同的城市。2010年网络票选排在前5名的分别为:高雄六合夜市、台北士林夜市、宜兰罗东夜市、台南花园夜市和台中逢甲夜市,其中士林夜市扬名国际。台湾夜市之所以有市场,关键就在于其集多功能于一体,即吃、喝、玩、乐都可以在这里实现。不仅可以买杂货、吃美食,还可以玩游戏、看表演。在这里,可以让基于不同需要的各类人群(有钱人和没钱人、本地人和异乡人、成人和孩子、男人和女人等)都获得身心的放松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因此才会聚那么高的“人气”,如宁夏夜市平日每天有1万人次造访,假日更突破2万人次,成为台北的热门景点。
二、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天津的启示
“努力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文化强市”是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而“独特魅力”和“创造性”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所在,这说明天津市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了实现文化强市目标的有力抓手。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才有了上述成功的经验。变通性地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对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将有所助益。(一)市场主导,给经营者更多的自主权文化创意产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不能依靠行政手段去控制,必须以市场为主导,依靠市场去调节。产业经营者只有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才会自觉地加强自我管理,对自身负责的同时,也才会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二)对年轻人多一些鼓励年轻人不仅朝气蓬勃,而且更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因此对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关照,鼓励他们创办文化产业,努力为他们多创造能展示自我和学习他人的机会,并对他们创办文化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培训。发挥天津全国影响最大的职教基地———海河教育园区的作用,建立起职业教育与大学生创办文化产业再学习的“无缝对接”。(三)努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在地情感”天津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城市,许多产业都经历了数代传承,成为“老字号”。这些“老字号”多是与天津城市的某一地域、某一条街道或某一条胡同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带有它们所特有的“印记”。要努力培育这些产业经营者的“在地情感”,使他们把产业的发展与“在地”看成是一个整体,为“在地”的社会公益、环保多做贡献,以期共生共荣。(四)以文化为先导,多创特色产业目前天津共有16个区县,每个区县都有各自的地域特色,也都有各自的特色产业。但为什么有的地方的特色产业发展的很好,而有的地方的却没有发展起来呢?关键就在于是急诊医学论文否有好的文化创意,是否把本地的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这也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五)化零为整,集中建夜市在天津,不是没有夜市,而是天津的夜市不成规模。我们经常会看到占马路卖烧烤的,尤其是夏天的夜晚,有的能到12点多;在某个路口、桥下或人群聚集的广场也会有很多卖小食品、饰品、杂货、经营一些简单游戏甚至文化表演的。这些台湾夜市所具有的,我们都有。应该划出专有区域,让这些经营者入驻,这样不但会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改善环境卫生、扩大就业人群,更重要的是可以方便市民、为市民提供更随性的休闲娱乐场所。
作者:张丽红 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