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信论文 >

中国梦哲学性意蕴释解

一、民族复兴彻底摒弃狭隘民族主义

民族作为一种人类共同体早已存在,只是近现代以来,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才越来越密切。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可以具有国家层面意义,也可指构成国家的组成部分。“民族主义是伴随着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而产生的,基于民族利益的民族意识以及社会思潮或社会运动。”[6]民族,特别是民族主义概念的内涵非常复杂,这里不讨论概念本身的内容。中国梦民族复兴的“民族”是由56个民族次群体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群体。民族复兴的主体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单位的国族:中华民族。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为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统一,无数先进中国人在民族危亡与西学东渐冲击下,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地主阶级改革派、太平天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分别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思。这里的民族主义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为基础,是一种高层次的民族主义即国家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具有民族主义性质,这种民族主义成为对外反击侵略,对内反抗封建压迫的思想武器。1949年的民族国家建立后,中国民族主义转变为巩固民主革命果实,维护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尊严和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民族主义产生、形成与发展根本不同于西方民族主义,并且始终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存在,而是与某种政治或社会力量联系在一起,它的性质与作用取决于所联系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力量。现实国情与社会制度等都决定中国民族主义有别于西方民族主义,既不是地方民族主义,也不是大民族主义。近年来,西方社会及中国周边个别国家对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感到极为不安,散布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将会出现尚武式的军事现代化、反西方情绪化和扩张性民族主义显性或隐性逻辑,把中华民族的兴起与德国的民族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相提并论。这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从历史的整体的方位来看,中国民族主义是正当的合理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今后中国民族主义兴起与和平发展中不可遏制的趋势和必然现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民族主义,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结构中,坚决维护与捍卫中华民族的国家利益。同时,又会充分尊重其他国家、民族利益,决不为了满足中华民族利益牺牲或侵犯别国、民族利益,或把自身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的狭隘民族主义,这样做只是通过中国国家形式体现出来的民族主义,或者是爱国主义的外向化。可以肯定地讲,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是基于健康理性、和平共赢的民族主义之上的,不会无限制地情绪化膨胀,更不会对周边国家与世界和平发展构成任何威胁。中华民族基于切身感受体会,根本摒弃极端民族主义,复兴之旅中决不会对外殖民扩张,推行霸权主义或者大国沙文主义。只可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只会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福祉担当更多责任。

二、当今中国梦理念的价值考量

当今中国梦核心要旨是人民的梦,把国家民族之梦与民众个人的梦有机结合起来。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上的思想观念,是当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整体推进到一定阶段的理性思考结果。

(一)中国梦的时代性价值

这种时代价值集中于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凝心聚力。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连续创造世界奇迹,目前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中国发展模式倍受全球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中国发展过程中凸显了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资源环境、生态、教育、住房、医疗、社保、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矛盾依然明显,并日益突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结果又消除了。”[7]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这样的发展?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此之外,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逐步被提升到基本路线的高度,从新的维度摈弃了唯GDP的发展思路。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的标尺与要求,构成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目标总布局。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决不改旗易帜,更不僵化封闭。到建党一百周年,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在建国一百周年,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法把国家政治层面的目标要求,归于普通民众之实际社会生活领域,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每个公民都享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中国梦对每个中国人都有吸引力、感召力,从而产生巨大向心力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社会凝聚力是以个人主体共同的心理、情感、价值等趋向为基础的。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常常受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形成发展机制比较复杂。国家、民族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的中国梦表述,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同时又内化于个人心理意识中,这种全民性和个体性的关系类似于一般和个别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国梦要通过一个个具体个人的理想与目标的实现来表现出来,这往往会从多方面满足个体成员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国梦是当前中国这种凝聚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当前中华民族凝聚力发挥着价值导向、精神激励、力量凝聚等作用,对当前中国人民群众有强化、指导、协调和优化价值。中国梦可以凝聚56个民族及其成员的意志、智慧、力量,可以成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国梦能激发人的热情,振奋人的精神,启迪人的智慧。中国梦可以渗透于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其时代精神的灵魂。中国梦像号角一样,可以作为动员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具有强大的凝心聚力和整合功能。

(二)中国梦整合与创新了意识形态宣传教育

意识形态是当代比较纷繁复杂的一种精神现象,其本质属于一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价值观。不仅是价值观,还是制度架构;不仅是思想意识,还是情感;不仅是观念,还是生活方式。法国哲学家特拉西首先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一种观念体系,拿破仑第一次批判意识形态为模糊的学院式玄思,马克思从哲学认识论角度,赋予意识形态厚重且极具张力的理论形态。“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有:统治意识、革命意识和无产阶级意识,相应的历史和制度支撑是传统国家、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8]列宁首次在中性色彩上使用意识形态名词,提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9]所有的剥削阶级不约而同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形式,并且将它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思想。当今时代,大多数国家在极力回避与淡化意识形态的同时,着重加强文化生产力,将其提升为国家的软实力。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非意识形态化、后意识形态叫嚣的同时,企图西方的意识形态独霸天下,客观形势要求社会主义国家以异质的意识形态与之对抗。然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未能充分有效地转化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这多少反映了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和导向力不强。在这个似乎意识形态与个性化冲突的时代,面临人们日益疏离意识形态的现实状况,中国梦概念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和宣扬国家与民族利益。中国梦基于以人为本原则的人民至上性,充分考虑到人性的基本需要,又不回避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性,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文化制度的本质属性。中国梦理念站在历史和世纪高度,在新形势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更多社会阶层和集团在这里找到思想上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它正确处理了统治地位意识形态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及与国家的关系,处理好了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同一般意识形态,以及中国人民意志的关系。中国梦自觉地成功地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嵌入到民族精神中,运用民族精神发生作用的机制,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意识形态的功能。当今中国正处在利益群体分化、阶级阶层新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中国梦理念把不同阶层和社会群体的诉求与政治表达,综合整合到国家意识形态中,通过具体政策体现出来。这就壮大了中共的阶级基础,扩大了群众基础,进而提升中共的影响力与政治亲和力。当今中国梦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准确反映了中国人民民意,寻求到了中国最广大群体的支持,构建了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中国梦把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与对人们的世俗生活和心灵世界的关心相结合,将意识形态的教育实践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增强了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使之能获得较好的认同。中国梦概念将意识形态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灵世界相联系,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中国梦使党员和非党员,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国内同胞与国外侨胞,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都紧密团结起来,积极行动起来,为共同理想而奋斗。

三、当今中国梦实现架构中的思想理性因子

中国梦现实性架构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一体指认具有航线性质的中国现代化道路,两翼分别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这种架构设计也可比喻为“一车两轮”,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这两只巨轮共同承载着圆梦之旅的驾车。

(一)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

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简明概括。这条道路是中国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从理论层面分析,中国道路具有四大理论基石: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从现实制度设计看,这条道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与马克思主义指导四项基本原则。步入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欺凌,中国人民在苦闷彷徨中反复摸索挽救民族危亡的先进道路。先后经历了“中体西用”式模式、君主立宪制设想、民主共和制憧憬等,这些无一例外地都遭受破产或流产。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指导,在取得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别无选择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随后经过20多年的曲折探索,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群众迈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作为资本主义道路变种的民主社会主义,根本不符合中国国情,注定会把中国现代化之旅引入歧途。“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0]在试点取得经验基础上,改革开放步伐由农村到城市有领导、有秩序、有原则地逐步铺展开来,不失时机地向纵深推进。在改革开放理论指导下与现实体验中,党和人民越来越清醒地理解和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这个最大实际与基本国情,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当经济改革面临体制性约束时,中共带领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1]理念指导下,突破了把市场与计划等同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观念束缚。把自由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内,开天辟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同志在长期反复思考基础上,以巨大理论魄力和非凡政治智慧,厘定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含义,提出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以上这些共同构筑了通向中国梦之中国道路的坚固地基。

(二)中国精神是中国梦成为现实不可或缺的元素

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属于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的内容。“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56个兄弟民族在悠久的社会历史中,逐渐积累、沉淀的精华与结晶,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五种精神。它们彼此相辅相成,体现为知、情、意、行的统一。并且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上表征为具体时代精神,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是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每一阶段的时代精神又共同孕育着中华民族精神,汇聚为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面对中国梦的理想与目标,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顾全国内外大局,维护稳定团结的国内环境,彼此平等相待,相互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个人目标的达及,勇于拼搏、自强不息。公平公正、民主竞争、时间效率等观念,也被纳入当今中国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维系国家统一、社会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是维系民族群体共同理想、共同心理动机的牢固思想基础,理所当然是实现中国梦的一项人文底蕴和别的任何资源都无法代替的精神优势。“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3]作为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奋斗旅程里,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撑和强大社会聚合力量。中国精神对于推动精神文明与社会和谐,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中国精神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对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等有着巨大反作用,具体在当今中国则表现为一种现代化进程中正向推动因素。当今世界,各国均声称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但是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以意识形态立国。马克思早就深刻指出,越是表明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不是意识形态,就越是证明着这种思想观念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迄今为止的人类思想史,只有马克思主义公开申明,自己的理论体系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工人阶级的利益从整体上、长远意义上讲,与整个人类利益是一致的,从而保证了唯有这种意识形态具有真正意义的科学性。当今中国精神就是这样一种意识形态,是真善美的结晶,物化为感性的客观存在,并最终体现在促进社会进步的经济繁荣上,对每一主体的思想行为与发展路向有着根本性的价值导向意义。

(三)中国力量是推动中国梦实现须臾离不开的物质要件

中国力量首先是指全中国人民的力量和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它既包括作为个体存在的部分的力量,又强调作为整体形式的统一整合力量。在这个力量系统中,个体、部分是组成要素,对系统功能的发挥有决定作用,同时,系统本身整合起来的功能与作用大于其构成部分。人民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在中共不同历史时期不完全一样,当今中国可以说,人民概念的外延最广内涵最丰富。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作为抽象概念的人民具体化为,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群众和个体老板、私营企业主、外资企业里中方科技工作者与管理者,以及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作为物质生产承担者,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衣食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必需的物质前提。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劳动者,在生产中不断积累和传播经验,不断改进发明生产工具,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随着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日益重要性作用,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物质财富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有了这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本设施,才能进行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或精神生产。同时,所有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发展的唯一源泉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甚至有些人民群众自身直接参与精神财富的创造,从中产生了伟大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如毕昇、黄道婆等等。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改造着社会关系,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要求变革生产关系,改进其他社会关系。“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4]当今中国,人民群众是当前中国深化改革的主力军和推动者,人心所向体现着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代表着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一定要切实贯彻与落实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的关键。

作者:赵吕生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更多电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中国梦哲学性意蕴释解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xlw/156300.html

    相关专题:集体备课计划 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


    上一篇:宽带接入技术教学改革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