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北京市某肿瘤专科医院护士110人。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内科、外科、门诊、放射治疗与诊断相关科室(放疗科、介入科和影像科室)4个临床科室作为抽样单位,以当日上班的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入组标准为:从事护理工作满1年;自愿参加;充分知情。
1.2.2调查方法
采用根据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相关领域专家意见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①调查对象一般情况;②辐射基础和防护知识,共20道题,每部分10题,1题计5分,满分为100分。据既往评分标准,以80分及以上为良好,60~7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③辐射防护培训经历和培训意愿。
1.2.3质量控制
采取现场调查,当场回收的方式,避免了问卷填写过程中护士之间的沟通,同时对问卷中未填写项目及时询问调查对象并予以填补。数据的采用双人同步评分及录入的方式。
1.2.4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率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2份,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7%。调查对象的工作年限为1~33年,平均(1037±679)年;均为女性,其中内科26人(255%),外科22人(216%),放射治疗与诊断相关科室36人(353%),门诊18人(176%)。
2.2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对象对辐射的危害性、放射性的认识,辐射防护的目的、意义以及对于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态度等问题的知晓率较高,但对具体的防护措施、原则等知晓程度较低(表2)。
2.3不同特征调查对象辐射防护知识合格情况
调查对象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的平均得分为(5691±1072)分,而分数在80分以上的仅6人(588%),60~79分的有39人(3824%),不及格人数57人(5588%)。及格45人,及格率为441%。经检验不同年龄、职务、职称、文化程度、科别和是否参加过培训,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4辐射防护培训现况与培训需求
调查对象参加过辐射防护培训的仅有19人,占1860%。接受培训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学习和院内培训。其余83人从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相关培训。而对于参加培训的需求,有超过9600%的调查对象认为需要相关学习,其中表示非常需要的有59人。
3.讨论
3.1肿瘤医院护士对于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的总体状况分析
本调查中,研究对象辐射知识的得分的平均分为(5691±1072)分,总体水平偏低。其他相关文献显示,无论是普通居民还是医务人员对于辐射防护的认知水平均较差,包括放射学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科室[3-6]。这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一致。调查可见,护士群体对于电离辐射的危害和防护的意义,以及对于防护的态度等原则问题有较好的认知,但是对于具体操作和核心知识的掌握较差。原因可能为:①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接触放射性操作;②各阶段的护士教育中,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护士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太少。
3.2肿瘤医院护士辐射防护相关知识调查结果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护士中有186%参加过相关培训,参与过培训的护士知晓程度要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护士。相关文献报道:针对性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辐射防护能力的有效途径[7]。不同科别之间的结果也存在差异。放射学诊断和治疗相关科室,及格率要优于内科和外科及门诊。这与研究对象在临床工作中是否接触过有放射性的操作有关。结论与张小萍等[8]报道结论基本一致。30~39年龄段,职称为主管护师及以上,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护士的及格率较高,可能与这部分护士多数是岗位中坚力量,经验丰富且学习机会较多有关。护士长的及格程度也优于护士。职称和学历越高,及格率越高。因此建议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
3.3辐射防护知识相关培训的需求与建议
医疗照射防护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首要对策就是掌握医疗照射防护知识和做好防护知识的宣传[9]。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对于辐射防护的知识的学习的愿望强烈,而培训机会却比较有限。建议在接触放射性操作较少的科室中开展基础知识和简单应急防护的学习,以让护士树立正确的辐射防护观念。在放射性治疗和诊断相关的科室中,建立定期的培训,增加考核机制。本研究反映了肿瘤医院护士对于辐射知识的知晓程度。护士对于辐射知识的知晓程度偏低,既不利于自身的职业健康,也会给整个医院的辐射防护工作带来隐患。同时实际工作中很多护士对院内辐射存在过度的担忧,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工作效率[10]。为提高护士对于辐射知识的认知,减少院内辐射对于护士的职业危害,保障护士群体的健康,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和加强对护士进行辐射的相关知识教育,开展培训课程;建立和完善辐射防护管理制度,建立护士相关工作的标准流程,为护士提供完善的辐射防护装备。
作者:陈复 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