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收住本院妇产科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2.4±4.6)岁;其中产科24例,妇科70例;手术类型:卵巢癌根治术18例,阴式子宫切除术22例,全子宫切除术26例,剖宫产术24例,其他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两组患者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围手术期加强病情监测,定时测量患者呼吸、体温、血压以及脉搏等生命体征,对患者综合状态进行评估,密切观察有无感染征象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2.2研究组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包括:①术前护理:术前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因患者大多对自身疾病不了解或不能够全面进行认识,对手术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详细讲解疾病的大致治疗方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4]。术前完善各项检查,观察患者有无低蛋白血症、免疫性疾病以及贫血等,营养不良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感染[5]。术前根据要求禁饮食。术区备皮,保持手术区域洁净,防止微生物滋生。需经阴道手术的患者术前1d或手术当天需冲洗阴道,必要时术前灌肠1次。术前进行药物过敏性检测,术前1d预防性使用抗生素。②术中护理:术中严格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护理人员与医师做好配合,减少手术时间。对于手术时间较长者,术中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③术后护理:术后应对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因手术可造成阴道菌群失衡,引发感染,因此,术后积极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几率。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肢体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机体抵抗力。嘱患者家属每天使用温水擦洗患者身体,尤其对外阴部要重点擦洗,防止致病微生物滋生。术后加强营养,以高营养、高蛋白食物为主,适当增加纤维食物摄入量,增加肠道蠕动,防止便秘。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相同手术方式患者感染发生率以及两组总感染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
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发生感染情况分别为:卵巢癌根治术1例,阴式子宫切除术1例,全子宫切除术0例,剖宫产术0例,总感染发生率为4.3%(2/47)。而对照组则分别为:卵巢癌根治术2例,阴式子宫切除术3例,全子宫切除术1例,剖宫产术0例,总感染发生率为12.8%(6/4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839,P<0.05)。
3讨论
女性生理结构较为复杂,病种繁多,临床上多种妇科疾病,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子宫肌瘤以及卵巢囊肿等疾病多需手术治疗,加之目前剖宫产比例不断增加,妇产科患者手术比例呈升高趋势。妇产科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年龄跨度较大,围手术期极易发生感染。导致妇产科患者围术期感染原因主要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①内源性:患者长期经受疾病折磨,身体营养状态较差,抵抗力较弱;部分患者年龄较大或处于妊娠期,机体免疫防御功能相对较弱,对致病微生物的侵袭无较强的抵御能力,手术创伤造成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因此易发感染。②外源性:a.女性阴道内微生物或寄生虫等可因术后患者身体机能的改变而发生菌谱变化,具有较强毒性的致病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可增加感染的风险。b.手术准备不足,手术器械未达到灭菌标准可造成医源性感染。c.手术创面的缺氧环境是厌氧菌良好的生长条件,厌氧菌引起的组织坏死进一步促进感染的发展。抗生素虽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控制感染,但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耐药菌类型不断增加,导致抗生素效果欠佳。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消除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作者对本院部分妇产科手术患者对比研究发现,采用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表明综合护理可降低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率。其中术前心理干预消除了患者恐惧情绪,对患者进行术前病情评估可早期发现患者有无营养性或免疫性疾病,早期给予干预。术中严格无菌操作,进一步消除感染发生的环境。术后清洁身体、增加营养、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防止致病微生物滋生,增加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抵抗力。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在围手术期各个方面对感染进行防控,有效地减少了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率,效果满意。
作者:武媛媛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