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信论文 >

县区生态农业发展论文

一、现状分析

1.土地资源不足

梁平土地资源可以概括为边缘性、稀缺性、脆弱性和碎片化等特征,具有典型的西南山区特色。即土地资源在空间上远离都市经济中心,信息闭塞;量上不足,人均占有量少(全县宜农耕地106.35万亩,人均耕地仅1.15亩),加上梁平每年平均4.02‰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各种建设用地的增加,将进一步激化人地矛盾;质上劣化,耕层变浅,肥力下降,有机质不高,pH值降低;分布上零散,成片开发难度较大。这种特殊的土地资源状况决定了农业产出率低、劳动强度大和劳动成本高,构成对传统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制约。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梁,必须发展生态农业。

2.水土流失严重

据统计,梁平水土流失面积已达673.27km2,占幅员面积35.62%,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382.15km2,土壤平均年流失总量422.86万吨,年平均侵蚀总量227.35万吨,年均每平方公里侵蚀模数3376.83t,年流入江河泥沙达11.84×105t,每年随泥沙带走19.67×103t氮、磷、钾物质,水质富营养化,生态环境恶化,使坡耕地普遍簿瘦,保水保肥能力逐年降低,塘库河道淤塞,河床升高,可利用水资源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来缓解或解决。

3.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梁平现有的农业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以“以粮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粮—猪”型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属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结构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经济环境及新阶段梁平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可以看出,未来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结构调整是在生态、环境背景下的适应性调整。基于这种调整,梁平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优质、高效、低耗的新型生态农业结构。

二、总体方向

梁平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呈现“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六水外流”的自然景观,山、丘、坝兼有而以山区为主,土壤类型多样。鉴于该县地形地貌、土壤立体分布明显,故其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设计在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应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避灾减灾功能。因此,梁平生态农业产业模式应由中低山立体开发保护带、低山丘陵林果粮畜复合生态农业带、平坝综合生态农业带及增值型绿色产品加工业等有机构成,其中每个产业带又由若干关联性强的生态模式复合而成。

1.中低山立体开发保护带

中低山区,主要分布于县内东、西、中山的中上部及其岭脊部分,包括蟠龙、铁门、竹山及屏锦等乡镇的部分区域。本区主要以合理开发利用山地生态资源为出发点,以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为切入点,改变传统的用材林、经济林等单一开发模式,发展生态林和山地名优特产,建立以特色种植业为主体的山地垂直绿色产业带。海拔在500~1000m地区,耕地较少,植被覆盖率高,立体地域优势明显,农副土特产种类多,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和巨大的开发潜力,是油桐、柑桔、猕猴桃、板栗、核桃、竹子、牛羊等主产区。针对这一特点,该区在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农林牧复合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采用轮作、间作套种等方式,以发展玉米、杂粮、薯类、魔芋等农作物为主,以农作物及其副产品来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和加工业,建设小片商品杂粮基地、优质薯类魔芋基地、人工牧草和草食性畜牧基地等。同时,打造以干果、中草药为主的林药果蔬立体开发模式,重点发展板栗、核桃等为主的干果林和优质用材林,开发银花、杜仲、黄柏等中药材,利用海拔较高的优势种植具有比较优势的山地反季节、中晚熟蔬菜,建成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海拔1000m以上区域,地势陡峻,植被好,是天然林的主要分布区,应以森林保护为重点。主要是在疏林地带栽植松、杉等,采取封山育林、涵养水源。

2.低山丘陵林果粮畜复合生态农业带

低山丘陵区,分布于县境中西部的高滩河、新盛河、普里河和西北部的波漩河沿岸,地势起伏,森林植被率低,水土流失较严重。该区是蚕桑、油桐、梁平柚、柑桔、花椒等经济林木和小麦、油菜、玉米、红苕、花生、水稻等粮油作物的适作区。针对以上特征,本区应以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产品品质为出发点,以实施生态工程为切入点,建立以优质粮油作物基地为主体的林果粮经生态农业带。粮食种植推广保护耕作模式,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通过减少耕作防止土壤结构破坏,有效保持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林果间放养牛、羊、鸡、鸭等,增加农业产值,发展间套作农作物等粮经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开发林间药材、稻田养鱼、果园种菇等,形成农林牧渔复合生态系统,建成优质谷物、经济林和优质经济作物基地。

3.平坝综合生态农业带

平坝地区,分布于县境内中部腹心地带,部分零散于丘陵、低山沿河两岸和漕谷内,地势平坦,条件较好,是粮油蔬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然而,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及一些养殖场粪便处理不当,农业面源污染较为突出。因此,本区域应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和治理污染为重点。针对上述特点,该区应在推广生物农药、无公害有机肥、可降解农膜及回收处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前提下,发展以粮—油—猪—沼气—菜以及稻田养殖等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以粮—油—蔬为重点,发展菜园、生猪、沼气等,建成优质粮油、蔬菜和生猪基地。在生态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城郊以“菜篮子”和“米袋子”放心工程建设为中心,建立城市服务型和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点,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如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观光村、生态农庄等。同时,充分利用梁平旅游文化资源,如西南佛教圣地双桂堂、百里竹海、梁平竹帘、梁平年画以及挑花、刺绣、皮影、灯戏等。这些资源为梁平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底蕴,把梁平民俗文化和观光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旅游产品的开发推销本地特产,增加产业链环节,达到增收的目的。

4.增值型绿色产品加工业

梁平在选择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基础上,发展具有地域资源优势、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加工业,实现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本县绿色产品资源优势,可选择以下四方面作为农林牧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突破口:一是中药材加工,如白术、银杏、杜仲、黄连等系列产品开发;二是精瘦猪肉、牛羊肉、鸡鸭肉系列产品开发;三是某些有资源优势的林果系列产品开发,如竹、柚、脐橙、柑橘、板栗、核桃、油桐等;四是加强特色生态示范农业园区建设,如城郊现代农业园区、鸭柚循环生态农业园等。通过以上措施达到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保障生态涵养的目的,更好地实现循环经济和谐共生的要求。

三、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其建设要求人们牢固树立科学的农村经济发展观,坚持“统一规划、分部实施、点面结合、示范带动、突出特色、科技创新”的方针,紧紧围绕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总体要求及梁平“137”总体部署,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要使其建设持续、健康地推进,必须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十三五”计划与2030年远景目标,对国土资源进行新的科学规划,制定一个既切合梁平实际,又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生态农业发展总体方案;二是未来县内的农业工程与开发项目,必须在全县的总体框架内实施,做到其建设有章可循,防止各部门、各地方从眼前利益出发,忽视整体利益或是只强调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重蹈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覆辙。

2.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有效资源

梁平由于地形地貌、自然环境、资源配置、经济基础等的多样性,因此,必须遵循自然条件和生态规律,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首先,在建设生态农业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基本条件,力求达到区域条件与引进项目的最优组合。其次,梁平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因此,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其优势资源,确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再通过股权融合、利益共享把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紧密结合起来,打造独特的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再次,梁平要利用重庆加快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的良好时机,积极发展一批目前区域稀少的、有优势的特色新产品,确立自己的品牌和名牌。

3.优化结构,促进快速健康发展

梁平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一是要积极推进其产业化发展和无公害生产,发展多种生产类型和经营模式、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商的有机结合,构建农、工、商的有效链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二是推广优质稻米、名优特色水果和茶叶、中草药、优质蔬菜、名优特新稀杂粮等,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在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同时,大力推进梁平工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把农村人口从第一产业分流到二、三产业中去,降低农业人口比重,优化调控农村人口及其就业结构,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其持续快速发展。

4.依靠科技,加快技术推广步伐

梁平在高科技人才不足、条件相对较差、任务艰巨、目标要求高的环境下发展生态农业,只能依靠科技支撑,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首先,要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对其关键技术及体系的研究,针对该县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研究,研发并应用高产高效的生态种养技术,建立具有梁平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技术体系。其次,要选择自然条件不同的区域进行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建立一批高科技、高效益、高水平、易操作、强辐射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再次,引进、推广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到梁落户,促进梁平生态农业的发展。

5.争取资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梁平作为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当地政府应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培育特色”的要求,从政策和资金上尽量争取更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第一,应进一步争取重庆加快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资金的支持,无论是基本建设投资,还是财政支农资金,都应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安排。第二,县财政应设立生态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水利、交通设施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第三,依托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行业,在农村建立完善金融和保险服务体系,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可靠的信贷服务,减少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损失。

作者:刘君红 易文灵 单位: 庆市梁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更多电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县区生态农业发展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xlw/146182.html

    相关专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滨州学院学报


    上一篇:网络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下一篇:高职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