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皆知,“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自古以来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脉络和根基,艺术是文化的精神花朵,不同的文化土壤往往孕育出形态各异的艺术之花。东西方艺术在原理体系和表现形态上各有特色,但都具有平等的价值,我们在东西文化之间构架的这座桥梁,目的不是去消解文化艺术审美体系的差异,而是希望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达到相互的理解与接纳,或者相互的借鉴与融合,形成一种更多元的,更国际化的、后现代式的艺术氛围。近代西方文明对近现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清朝末年就有学者提出“中为体、洋为用”(洋为中用)的思想。
到20世纪末,西方现代主义又进一步启发了中国现代艺术观念上的变革与创新。如今,数字时代的来临,全球化的经济、信息、科技和交通的发展更使文化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其结果是:一方面,西方文化出现全面吞并中国文化的趋势,西方各类跨国企业遍布中国大江南北,西方近现代艺术观念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并融合在中国传统艺术之中;而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的风靡,又刺激了东方民族文化的危机感,形成了弘扬传统文化、强调个体差异性和倡导多元文化并存的努力。当然,东方文明也对西方文化有所影响,近年来,中国儒家的“和合学”等东方哲学因其既能显示东方传统思想,又可体现当代精神而受到部分西方学者的关注,东方艺术的“生命力”、“和谐感”,以及对“气韵”、“意境”等审美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了西方文学艺术的创作灵感。因此,可以说,近百年来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交织,让中西方都有所获益,不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由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UMC)副校长办公室、孔子学院和美术系共同举办的国际艺术交流展“东西方的对话III”于2016年8月1日至11日在UMCCraftStudioGallery成功举办。在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UMC)美术系梁蓝波教授的领导下,UMC美术系的中西方美术设计比较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一个中国各大高校中青年美术教授的访学基地。到UMC访学的中国教授在美国实地考察美国高校的美术教育体制,亲身感受美国培养高等美术和设计人才的各种创意,参与了学院乃至整个大学的各种学术讲座,融入美国研究型大学活跃的科研和创作活动中。中国艺术家还参与了美国的各类展览,并到美国各大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过一年的访问学习,中国的教授们对西方的现代艺术和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艺术思想更为活跃、教学手法更加多元,在学术上获益良多。而中国教授在美国的访学、讲座和展览也给美国高校带来一定的影响,使美国的师生感受到中国艺术的魅力和高度,对中国文化、艺术和高校教育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可见,两国间的学术交流对中美双方都大有裨益,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交流必然导致艺术形态的丰富和多元,这些特质在中美艺术交流展中表露无遗。东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共同展出,艺术家之间热烈探讨,对艺术的热爱和开放的心态成功构架起中美文化艺术交流与了解的桥梁,通过这座跨文化和友谊之桥,不同文化艺术之间的理解和融通翻开它新的一页。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美术系教授梁蓝波长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融与互补的研究,当代水墨系列《墨象》是其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这些作品延续其一贯对笔墨韵味的强调和对光感的表达,用西方现代艺术的抽象几何构架去强化作品的空间动势,透过水和墨的不断穿梭挥洒、碰撞交织,展现出强盛的爆发性视觉张力。画面深邃神秘,呈现出宇宙般的雄浑与博大。他的探索推进着水墨艺术向抽象性和后现代性的演化,将成为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平面设计教授柏庚约翰(JeanBrueg-genjohann)这次展出的作品是创意被面艺术《丛林的魅力》。教授从小就对“绣”很感兴趣,作品保留着一份可贵的童真,她以不同形状、颜色的布块拼成画面,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把夏日丛林的独特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小昆虫更是精美有趣。她将非洲艺术、中国刺绣、现代图形、色彩构成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达到幽玄与瑰丽、粗犷与妩媚、朴拙与精美的共存,体现出多元文化交融所产生的效用。
版画专业副教授丹尼杰里斯(ChrisDaniggelis)的作品《Sephiroticvm-XDivinoSystem》用最简洁的图形——圆和直线勾画出空间感和怀旧浪漫的情调。显然,艺术家对线条和图形抱有浓厚的兴趣,由黑色的线组成画面的圆、直线和文字,这些元素就像是一些特定的符号不断交错重叠,并通过半透明纸张对部分图形的覆盖,形成错综复杂的空间体系,整个画面犹如从幻想的世界浮现而出。纤维艺术助理教授曼妮娜(C.PaziaMannella)的作品《庆典》的造型与中国的篆刻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个荧光粉色的中心图形就像印章一样浮现在蓝底粗布的背景下,浓烈的荧光颜色恍如夜空中霓虹灯的颤动,热烈而富有诗意。这次参加交流展有八位中国各著名大学的访问学者。江苏师范大学陈晓华老师的水墨系列《花梦》用轻松的笔法和淋漓的泼墨去表现当代少女的心境,人物的造型略有变形,花木的表现松散自由,既有水墨对光色的诠释,又有现代的构成,是当代都市的水墨小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江涛的书法作品《天地》以中国传统的狂草和印章作为画面元素,以红黑和大小对比等手法和现代构成的理念去打破传统书法的布局,体现出当代艺术家对中国书法的反思和对中国传统的现代诠释。湖北大学李晶涛老师热衷于对自然材料的感悟和对空间的探索。装置作品《虚实》表现的是传统东方美学中虚与实的关系,作品取材于当地的橡树木桩与展厅墙体的结合,传达空间与材料所构建的虚实意境,表现出如中国狂草书法中“笔断意连”般的旨趣。湖北大学副教授王红摒弃惯用的电脑设计,利用汴绣和拼贴的手法创作出手工海报《保护中國文化遗产》,由网格筑起的保护墙,引发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和手法的思考。江苏师范大学的王瑞老师长期关注女性题材,其油画作品《大富贵系列》通过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把中国传统工笔美人画的韵味与社会现实题材相结合,蕴含批判的意味和伤感的情怀。作品中女性形象妖娆娇媚与兽化的男性形象形成对比,构成对现代社会不断追求物欲,缺失精神信仰的批判,在真实与虚幻,幽默与嘲讽之间寻找人性的当代诠释。
郑州大学严琰老师的作品《好运》将中国的民间艺术通过丝网的形式重新诠释。在画幅中,中国民间剪纸和木版年画中拙朴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跃然纸上,然雄鸡的造型和姿态又带有漫画式的夸张与律动,中国民间绘画的审美趣味在西方的现代媒介中大放异彩。江苏师范大学赵冬霞老师的平面设计作品《万寿菊之味》受到西方抽象艺术的影响,试图选用抽象的几何图形、色彩和线条等视觉语言去表达儿时对花的气味的记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探索。岩彩材质既有西方绘画丰富的色彩表现力,又带有东方艺术的审美特性。笔者一直喜欢以岩彩来勾勒现代都市的浮光掠影,在华丽、冰冷的背后隐喻着都市的冷漠与疏离,《纽约印象I》就是其中的一幅。通过岩彩颜料独特的肌理——如矿石的光泽、颗粒感,加上水性材料的流动性——使最终的画面形成与油彩、水彩、水墨等其它媒材全然不同的斑斓与晶莹,表达出人们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向往与身在其中的困惑。然而,在美访问学习的一年对笔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品《密苏里河》开始摒弃具象的表现,将物象简化为几何图形,通过浓烈的色块、岩彩的肌理、金箔的撕裂和画面的构成达至内涵的表现,在媒材不经意的偶然与画面的操控经营之间寻找一种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此次展览的作品形式多样,有油画、水墨、岩彩、版画、纤维、刺绣、装置、数字艺术和中国书法等,但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均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影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通过交流、合作和对比,对东西方艺术的精髓所在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并纷纷对自身的艺术传统和方式做出了反思与回应。而在视觉艺术领域,后现代思潮呈现出的多元融通的趋势正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所结出的硕果,可以说,碰撞与交融正是推动艺术前进的动力,因此也是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举办“东西对话”系列展览的意义所在。
作者:吴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