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信论文 >

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1休闲农业的本质及特征

休闲是一种娱乐和休养,是人们调整精神、颐养身体以重新创造生活的重要活动,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发展生产力的主要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环境差异越来越大,人们在享受现代社会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外在压力和威胁。为了缓解这种现代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减少环境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威胁,人们越发地关注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越发地向往环境清新、幽静舒适的乡村生活和田园景致。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通过农业领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理想与追求,休闲农业也因此应运而生。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生产方式,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交融共同作用获取人类所需产品的基础产业,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人类来自于自然,成长于自然,具有依赖自然的天性,而农业正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克隆的自然,是所有产业之基础,一切文明之根本,农业中潜伏着几乎所有的生理和心理方面人类最原始的需求[3]。而休闲农业正是以农业为基础,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利用独特的农业资源、乡村文化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体验、旅游、度假学习等休闲产品,满足了人们缓解压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将消费者需求、社会对农业的期望、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农民收入回报等因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们充分体验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和谐相处的一种重要休闲方式和实现手段。休闲农业也是农业多功能性的重要体现和实现途径。农业除了提供物质产品以外,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功能,这种多功能性在休闲农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休闲农业既可以集观光、体验、教育、旅游为一体,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又可向其他产业延伸并与之融合,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带动作用,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4]。

2宁夏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环境条件分析

2.1宁夏休闲农业发展的概况

宁夏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地处西北东部黄河上游地区,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宁夏是传统农业省区,农业资源条件优越,国土面积虽小,但聚集了西北几乎所有的气候特点和全国的主要农业类型,自秦汉开始就有着悠久的引黄河水自流灌溉的历史,旱涝保收,农业发展水平高,是西北农业的精华之地,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近年来,宁夏充分利用独特的农业优势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依托特色农业产业,顺应时代要求,大力发展以生态观光、休闲垂钓、果蔬采摘、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为主的休闲农业,满足了城镇居民回归自然、娱乐体验等休闲消费的需求,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有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截止到2012年,宁夏共有休闲农业企业651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25家,全区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超过1061万人次,年营业近6亿元,上交税金1517万元,实现利润1.43亿元,带动了10多万农民受益。有4个县区、9家休闲农业企业被国家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从目前来看,宁夏休闲农业持续快速发展,能够很好地与生态、环境、地理、民俗、现代农业相依存,依托特色资源,突出农家特色,经营模式多样、投资主体多元,体现了很好的带动能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5]。但整体而言,宁夏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层次较低、规模较小、经营粗放,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特色不鲜明,产品同质化严重;硬件设施不完备,服务质量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市场开发不够,产品定位不准,营销手段缺乏;行业管理不规范,产业发展规划缺失,政策扶持不够等。因此,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理论研究,正确分析宁夏休闲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资源条件,明确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对于指导宁夏休闲农业科学发展、促进宁夏农村人文与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西部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2.2宁夏休闲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13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39420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3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31元,城镇化率达到52.01%。全区私人汽车保有量70.88万辆,民用轿车保有量37.07万辆,其中,私人轿车33.67万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交通条件的改善促使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扩大了消费者活动的时空范围,使消费者由过去的基本物质需求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心理需求转变,更加注重个人情感体验,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变化既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对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3宁夏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2.3.1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宁夏地处黄河上游,农业资源条件优越,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地貌景观独特,青山大漠草场兼有,丘陵平原湿地共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全区现有耕地1650多万亩,人均耕地2.8亩,居全国第4位,有效灌溉面积610万亩,是我国4大自流灌区之一,西北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区可利用草场3650亩,是全国十大牧场之一。按照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将宁夏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区域。北部引黄灌区,得黄河之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盛产稻麦玉米及瓜果菜、枸杞等经济作物,是西北农业精华之所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虽水资源匮乏,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但该地区光照资源充足,环境污染源少,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高优质有机农产品的有利条件。沿黄河两岸水产养殖条件优越,全区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居西北地区首位。贺兰山东麓地区是世界优质葡萄栽培的极佳生态区之一,有中国波尔多之称。南部六盘山区气候湿润,林茂繁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4%,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和避暑胜地。

2.3.2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宁夏坚持“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充分发掘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构建了以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为主导、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齐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为休闲农业的层次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产业基础。基本形成了以吴忠、银川为核心区的奶产业带,以卫宁核心区、清水河流域和贺兰山东麓地区为主的枸杞产业带,以盐同灵滩羊生产区、引黄灌区肉羊肉牛杂交改良区、六盘山阴湿草地肉牛为主的清真牛羊肉产业带,以中南部地区为主的马铃薯种植加工产业带等,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同时,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同步推进,贺兰山东麓的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加工产业带,黄河两岸以湿地湖泊为主的淡水养殖产业,灵武、同心、红寺堡和海原的优质红枣产业带,环香山地区硒砂瓜产业带,引黄灌区和扬黄灌区的优质粮食产业带,吴忠利通区、青铜峡中宁等为主的高酸苹果产业带,形成了“一县一业”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和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2.3.3公共基础设施完备

截止到2012年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2.65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1万公里,占全区通车里程的79.7%,实现了所有乡镇通沥青水泥路面、建制村通公路的目标。全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300公里,实现全区所有县区1小时内上高速。农村客运网络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行政村客车通车率达97.5%。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全区农村地区基本实现广播电视、计算机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络全覆盖,并实现了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三网合一”。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有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6]。

2.3.4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回乡特色浓郁

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早在秦统一中国后,就在宁夏屯垦戍边,开创了宁夏引黄灌溉农业开发的历史。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既有南国水乡的特色又具塞外边陲的壮美,赋予了宁夏山川大地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宁夏也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占宁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多,占全国回族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中国的回族之乡。宁夏回族热情好客,善于经商,在衣着饮食、婚丧嫁娶等方面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特征,体现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这也为宁夏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独有的人文条件。

3宁夏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3.1农业多功能性

农业的多功能性最早是由欧共体在其共同农业政策改革过程中提出并实践的,也是在欧共体/欧盟积极推动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的[7]。农业多功能性的基本涵义是指农业除了提供食物、纤维等商品产出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与农村环境、农村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农村生存与就业、食品质量安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村农业文化遗传以及公务福利等非商品产出的相关环境和社会功能。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在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品质更优的农副产品的同时,也正在承担着日趋重要并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农业功能的多样化也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8]。休闲农业的本质和特征决定了休闲农业是实现农业多功能性的重要途径。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2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是个体对内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需要总是推动着个体的活动,渗透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调节着其他的心理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分为由低到高的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又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生理、物质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第二大类是心理、精神的需要,包括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根据该理论,生理需要是指为了生存而对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条件产生的需要,如饮食、衣服、居住等方面的需要。安全需要是指维护人身安全与健康的需要,如防盗、安保、医疗、避免失业等方面的需要。社交需要指参与社会交往、取得社会承认和归属感的需要。在这种需要的推动下,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交流,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希望获得爱与被爱及归属感。尊重需要指在社会交往中得到他人尊重,取得一定社会地位、荣誉和权力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指发挥个人最大潜力,实现理想抱负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按由低到高依次排列的,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人们衣、食、住等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将会倾向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人类需求将由生存型向发展性、享受型转变,而休闲农业的本质和特征决定了休闲农业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典型产业[9]。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与这种需求变化相适应,不断丰富休闲农业的内涵,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要。

3.3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问题加剧和七十年代以来全球绿色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1987年,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我们的共同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由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把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并将之付诸于全球行动,成为许多国家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对自身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反映了人类对今后发展道路和目标的憧憬与向往。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持续和协调统一,既要讲求经济增长,又要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资源与收入在当代人与隔代人之间的公平分配,最终实现人类全面自由可持续的发展。农业是对自然界依赖性最强、对自然界影响最直接的部门之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关键。以农业为基础的休闲农业,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对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同样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高度重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才能最终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宁夏休闲农业发展战略及现实选择

4.1宁夏休闲农业发展战略选择

4.1.1非均衡发展战略

由于宁夏各地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很大,非均衡发展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应重点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和区域,使之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中心和增长极,通过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带动全区休闲农业发展提升。

4.1.2区域化布局战略

宁夏休闲农业发展重点分为三个区域:以银川为中心的引黄灌区,围绕“塞上江南,回乡风情”重点发展以农业科技示范、生态观光、民族风情、休闲垂钓等以体验为主的休闲景观群;以卫宁地区为重点,依托大漠黄河等特色旅游资源和枸杞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大漠、草原风情园、沙漠运动体验和特色农产品采摘体验等项目,打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黄河大漠文化和“中国枸杞之乡”的自然人文魅力;以六盘山地区为中心,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风光、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突出发展生态休闲和度假游。

4.1.3特色品牌战略

随着休闲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趋明显,这就要求休闲农业发展必须要围绕特色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一是要围绕宁夏特有的自然人文地理资源和各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优化配置资源,在保护好当地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突出自身特色,深层次开发反映当地的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和项目,增强其原生性、体验性和休闲性,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提高本地休闲农业的集客力。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到优质服务所带来的愉悦感和美好印象,增加顾客的回头率,树立休闲农业的良好形象,不断提高宁夏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1.4科技支撑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宁夏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虽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与人文优势,但也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制约。无论是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开、生态环境保护和休闲产品的开发创意,还是各类政策制定、行业管理、市场营销、人才队伍建设和休闲农业品质提升,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都必须坚持科技先行的发展战略。

4.2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4.2.1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一是有效的休闲农业发展制度供给。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加强行业内部管理,保证休闲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大力开展示范宣传和引导教育,积极开展休闲农业发展的培训指导及援助工作,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休闲农业发展环境氛围。三是通过政策优惠、财政金融支持等手段,引导扶持休闲农业发展,吸引更多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推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4.2.2以农为本,科学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现农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一是要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四化同步、五位一体”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农业自然优势、区位条件和市场环境,明确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到布局合理,特色突出。二是要始终体现以农为本,把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将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出发点,立足于从本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重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注重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农为景,突出乡土特色,增加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内涵[10]。三是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原则,突出生产功能,分阶段有重点,逐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求新、求大,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3]。

4.2.3开展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创新,推动休闲农业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否则休闲农业不仅无法实现其各项功能,也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1]。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通过农业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创新,解决小生产与规模化的矛盾,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休闲农业规模经营。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在自愿基础上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休闲农庄。二是成立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的农民社合作社,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的优势,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共同发展。三是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辅导与援助,重点支持培养一批发展水平高、示范效益强的休闲农业经营单位,提高其经营管理及发展能力,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4.2.4加强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提高休闲农业服务水平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网、指示标牌、环境整治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范餐饮、住宿、卫生和安全实施等建设标准,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让消费者既感到便利舒适又赏心悦目,使其富有文化内涵。[10]其次,要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衡量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决定着休闲农业经营单位效益的高低,是休闲农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特别是农业基本知识、乡土文化、服务行业工作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层次。

4.2.5积极开展市场营销,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

首先,必须牢固树立市场观念,认真研究休闲农业消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行为趋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消费者的休闲消费决策和心理特征,准确市场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实现休闲产品及服务的有效供给。其次,结合本地人文地理资源优势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打造以“农”为特色的休闲产品和项目,不断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产品是市场营销组合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因素,休闲农业产品和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概念,既包括有形的看得见的一面,如景观景致、农事活动、硬件设施,也包括文化体验、优质服务等无形产品,其核心是满足消费者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和融入自然的效用。因此,要准确把握休闲农业产品和项目的内涵及消费者需求的本质,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开发出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项目,丰富休闲农业产品的内涵,增加消费者的体验价值和满足程度,更多地吸引消费者,延长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12]第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和技术,加强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使公众及时了解当地休闲农业资源状况、特色项目,使休闲农业的产品或服务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满足供求双方对信息的需求,提高交易效率,减低交易成本,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增效。

5结语

西部民族地区地域广阔,农业自然环境优美,景观类型多样,地区特色鲜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在城市化高度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对于保护和利用西部民族地区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多元民俗文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准确把握休闲农业的本质和特征,科学合理地做好战略与规划,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满足消费者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葛志军 张淑萍 单位:宁夏大学


    更多电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xlw/140033.html

    相关专题:资金互助合作社 食品科技


    上一篇:预算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下一篇:地理国情普查质量控制方法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