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津冀协同创新是三地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与京津相比,河北省在创新要素、政策支持、创新机制等方面比较薄弱。河北省亟须把握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的功能定位,并从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构建合作机制以及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协同创新;问题;定位;路径
一、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的比较劣势
(一)河北创新要素短缺,与京津有较大差距
北京是首都,因优越的资源配置、较高的福利待遇、良好的创业政策和氛围,吸引着津冀乃至全国人才大量流入,导致津冀两地尤其是河北人才相对短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高端人才的智力创造,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仅人才资源一项,河北与京津两地就存在较大差距。北京有68所著名大学、270家科研机构、5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2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全国1/2的两院院士,有众多央企、金融、跨国公司集团总部,还有我国顶级的知识创新系统———中关村。这些学府、科研机构进一步增强了北京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使北京聚集了全国最核心的科技创新要素。而河北由于在教育、医疗、工资福利、硬件设施等方面同北京、天津存在着发展环境落差,创新要素短缺、创新资源明显不足。如表1所示,津冀两地的创新要素同北京相比存大较大差距,尤其是河北高端人才紧缺,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D经费支出和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大约只有天津的一半,北京的1/5,这种不平衡直接制约着三地协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河北省与北京、天津在政策支持力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北京市拥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市拥有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京津两地在科技人员激励、高新企业认定、高新人才认证等方面享受国家许多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而河北尚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创新创业政策上处于洼地,三地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技术新产品区域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未能有效衔接。由于三地优惠政策不同,河北一些企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将总部搬迁到北京,研发机构也随之迁入北京、天津,从而削弱了河北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减弱了科技创新对河北省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三)京津冀三地在协同创新方面的机制不完善
从创新要素流动机制来看,人才、技术、科技成果、资本等要素流动渠道不畅,科技资源难以在区域间共享,有利于人才交流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从创新技术转化机制来看,京津冀三地在创新链、产业链、功能链上没有进行充分对接,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还需增加,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三地在科技创新上缺乏深度合作;从创新收益共享机制来看,京津冀三地税收分开、独立考核,尚未建立国家统筹协调的三地政府间科技合作和利益共享机制,以致各有各的利益追求,创新资源富集地区不愿资金、技术、人才转移到其他地区,创新成果和收益很难在三地间分配和流动;从创新服务保障机制来看,区域间不同行业、部门的信息交流不通畅,中介机构的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水平落后,缺乏有效的扶持措施,金融对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还要加强,目前虽有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天使投资、创业基金、银行贷款等不同种类的资金支持协同创新,但这些资金缺乏融合发展的机制,从而促进作用不明显。
二、正确把握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的功能定位
基于河北省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创新潜力以及功能定位等因素,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河北省应精准打造“四个区”:
(一)打造首都科研功能疏解扩散区
河北应充分发挥临近首都的优势,积极承接首都城市功能疏解中科研机构转移部分功能,引导国家级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在河北建立分支机构,或与河北优势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联合共建,成为首都科研功能疏解扩散区。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等北京高校纷纷在河北建立研发机构,已经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二)打造京津冀产业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区
河北应充分发挥发展空间大、要素成本低的有利条件,利用京津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促进三地科研机构协同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谋划建设一批契合地方特征的科技成果转化园和高端科技人才创新基地,力促北京、天津的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固安县充分利用毗邻京津的优势,建设了肽谷生物医药产业园、卫星导航产业园、航天科技产业园等高新产业“孵化器”和成果转化平台,既推动了京津高校相关高新技术成果到基地孵化、转化,也带动固安县经济发展。
(三)打造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
河北应充分利用自身产业基础雄厚、生产要素资源相对丰富等比较优势,通过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借力京津的科技、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京津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的协作和合理分工。
(四)打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示范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给河北的定位是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河北省要抓住这个机遇,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利用京津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打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示范区。
三、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一是建议在国家层面统筹制定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有序流动、合理配置的支持鼓励政策。如对河北重点谋划的保定白洋淀科技城、廊坊清华大学中试孵化基地、固安肽谷科学园、秦皇岛中科院科学城等专业创新园区,探索通过托管、代管、飞地等方式,对落地建设单位可享受转出地相关优惠政策,为京津科研机构在河北建设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基地提供载体。二是建议国家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弱化行政区划界限,发挥京津冀三方优势,支持建设一批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促进形成河北与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合理布局、具有区域特色的示范基地。先期可借助首都第二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的契机,加快北京亦庄、河北廊坊、天津滨海新区三地的合作,再以点带面,逐步到保定、石家庄、唐山、邯郸等地建设有特色的新兴产业集聚区。三是建议国家级科研机构或其分支机构以及成果产业化基地转移时优先考虑落户河北。在一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项目安排上,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在河北布局,国家可在搬迁费用补贴、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支持,河北可在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河北区位较好、发展空间大的优势。同时对河北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的或有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省级研发平台多给些国家级或国家地方共建的研发平台指标,以持续提高河北研发平台的研发水平和创新力。
(二)建设京津冀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合作机制
一是构筑三地科学研究的合作机制。围绕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各自发展以及融合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区域经济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课题研究,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不同区域、不同学科间共有和关键应用技术的联合攻关行动,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的“并行”为主的合作,逐步拓展为围绕产业链条“串行”为主的深度合作。二是构筑三地科研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为使北京、天津的科研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发挥最大的优势,必须从机制上保障京津科研资源的开放和共享。针对京津已有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校企合作基地等科技研发与创新平台应在区域间开放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针对需要新建的文献、信息、大数据、大型仪器等科研资源应统筹考虑三地的需求进行联合共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三是构筑三地创新投资的合作机制。河北应吸引京津两地的大型创投机构到河北建分支机构,或为河北的创投机构提供承包、代管业务;河北省设立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投引导基金应与京津创投机构合作,面向京津设立子基金,建立覆盖京津冀区域的创投网络体系,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三)优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环境
一是发挥北京科技资源和创新优势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北京中关村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卓越的创新优势,环首都经济圈各市要主动与中关村对接,建设中关村特别合作区,政策上可享受中关村的创新支持政策,机制上可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该合作区主要功能是利用中关村科技资源外溢、管理模式辐射的优势,孵化转化科技成果,聚集创新人才,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梯度传递式创新模式,在促进产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二是推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在京津冀区域内的自由流动。首先,为最有效地满足京津冀三地的人才需求,促进懂技术、有能力、紧俏型人才在三地间的自由流动,需建立柔性化的人才流通制度,通过技术授课、技术入股、咨询、兼职、人才租赁等方式实现区域间人才流动和共享,同时应着力破除影响人才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制度性分割、户籍限制、社会保险政策差异、工资待遇差距等障碍,让有限的人才发挥最大的效用。其次,促进京津冀三地间人才流动,要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基础,促进产业链在区域内合理布局,从而调整就业结构,推动人才合理流动。最后,要加快实现区域内人才、智力市场的资源信息共享和网络互通,建立完善企业紧缺人才与技术需求发布平台,向社会实时发布人才技术的供需信息,搭建供需双方的沟通平台。三是探索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专项基金。由国家和三地政府共同出资,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面向京津冀公开招标,组织和集成科研机构、企业等市场主体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开展三地协同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共同推进跨区域科技成果在京津冀三地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带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三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深度融合创新链,打破市场间相对分割的局面,加快构建三地统一开放、合理布局、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促进转化和产业化,为激活生产要素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丛屹,王焱.协同发展、合作治理、困境摆脱与京津冀体制机制创新[J].区域经济,2014,(6).
[2]何勤,刘雅熙.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5,(4).
[3]李京文,李剑玲.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比较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5,(3).
作者:苏炜 彭晓静 杨珊 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
相关专题:电信科学 电商对传统商业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