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谐社会成为我国的治国理念之后,2005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印尼雅加达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了“和谐世界”的主张,并于同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系统阐述了中国政府的这一思想。时至今日,“和谐世界”的理念已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它的提出不仅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基本内涵,同时也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研究这一理念的哲学基础,对于共建“和谐世界”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1“和谐世界”的基本内涵
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图,意味着社会的和平稳定、平等公正、互利互惠、包容开放。与此相应,今天我们所主张共建的“和谐世界”,就有了丰富而具体的内涵。
1.1和谐世界意味着国际秩序的和平与稳定
虽然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通过敏锐地观察世界风云,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作祟,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恐怖势力和活动日趋强大和公开化,整个世界仍不太平,很多地区冲突,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甚至有进一步激化的可能。同时,伴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的过程,一些严峻的问题不期而至,如环境恶化、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这也正是我们共建和谐世界的驱动力,和平、合作、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潮流;“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面对困难和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一定能够实现。
1.2和谐世界意味着国际关系的平等与公正
近年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所抬头,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处理国际关系中采取“以己为中心”的原则立场,实施单边主义的霸权政策,无视他国的主权,无视联合国的权威,将整个国际关系搞得毫无平等与公正可言。这是违背社会发展的要求的,也是不得人心的。我们所倡导的和谐世界,就是要求: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不论大小、不论强弱,都有自己决定自己国内事务的权利,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应由各国平等协商,不能剥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应有的平等参与权和决策权,不能以牺牲发展他国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各国只有在《联合国宪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关系平等公正,和谐世界也就能够实现。
1.3和谐世界意味着国际交往的互利与互惠
“南北问题”一直是世界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近年来,恐怖主义之所以日趋猖獗,并成为国际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南北差距持续存在并继续加大。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就要求我们以实际行动切实有效地解决南北矛盾和南北差距,使南北关系真正成为互利互惠的关系。一个不注重困难群体的社会不可能有和谐的秩序,一个不关心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社会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世界。在这其中,关键在于发达国家,如果他们能够本着平等、公平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切实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使之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和谐世界的实现就有了重要的基础。
1.4和谐世界意味着国际视野的包容与开放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包容的国际视野,就要求我们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文明与文化和平共处、相得益彰,才能实现多元共生的和谐局面;开放的国际视野,就要求我们善于扬弃,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消除相互的猜疑和隔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建设一个多元文化和文明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辅相成的和谐世界。
2和谐世界的哲学基础
2.1和谐世界的理念继承了中华民族和合的哲学
思想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这一精神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合哲学的思想中。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和谐,“和为贵”早已融入到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和合”思想是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冲突和危机的理论,是今天我们提出共建和谐世界主张的思想源泉。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大批思想家对此都进行过论述,并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取“协和万邦”的原则来治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般而言,“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中国的儒学思想家如孔子和孟子首次提出了和合思想。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认为在和睦是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要在“不同”中求“和”,“和”不必一定要“同”,而“同”者也可能“不和”。孟子也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是事情成功的重要因素。除了儒家提出了和合的思想外,道家也对和合思想有过重要的论述,“天人合一”就是他们提出来的。这主要是告诉我们: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在索取的同时注重尊重和保护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总之,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追求及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这一精神的核心就是兼容并蓄、平等合作。即既承认事物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千篇一律,又在差异中寻求结合点,将其统一起来,实现阴阳和合,天人合一;既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不回避冲突,由力求将矛盾和冲突减小到最小程度,按“和”的要求办事,做到不伤“和气”。我们正是基于传统的和合思想,主张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交往中和谐相处,这是我国对如何处理国际关系又一重大贡献。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双边政策到主张共建和谐世界的多边战略,都是“和合”理念的具体体现。和谐世界就是在承认各国利益的不同、制度的差异和传统的特色的基础上主张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往、吸收和融合,做到在“不同”中求“和”。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和而不同’是中国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用‘和而不同’的理念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2.2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和谐世界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也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交通和通讯的改善,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其主要表现是世界成了“地球村”,国际经济关系趋于整体化,国际分工、市场经济、贸易往来、跨国投资、金融流通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将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脱离世界而孤立地发展。没有各国的和平与稳定,就不可能有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没有各国的发展与繁荣,就不可能有整个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唇亡则齿寒,只有和谐的世界,才会有持久的和平和共同的繁荣。所以,任何一个国家企图脱离世界大家庭而孤立发展,最终只会是黔驴技穷,越来越落后于发达国家;任何一个国家企图以自己的价值核心统领世界,最终只会带来整个世界的不太平。一句话,中国倡导建设的和谐世界,就是一个在普遍联系中建设一个和平稳定、平等公正、各种文明兼容并蓄、人类共同进步、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的世界。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设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正是基于对当前世界各种矛盾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目前世界局势是好的,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主题,虽然存在着矛盾,但主要是局部矛盾和少部分领域的矛盾,这类矛盾不占主要地位,非对抗性矛盾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建设和谐世界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说,我们主张的和谐世界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着客观的现实依据;另一方面,世界仍不太平,局部地区民族冲突和宗教矛盾愈演愈烈,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此起彼伏,恐怖主义事件时有发生,如果任凭这些矛盾和问题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引发更大的世界震荡和国际冲突,所以,如何创造条件,采用恰当的形式,解决这些矛盾,使矛盾的斗争性向其同一性方面转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则是摆在世界各国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2.3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思想
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唯物史观的方法论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建设和谐世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些国家的事情,而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责任,在这一进程中,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应该成为有所作为的主体,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和谐世界的建设才有可能。唯物史观把生产力作为其理论的基础,构建和谐世界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真正的和谐世界是建立在世界生产力协调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国的合作与协作,让各国人民共享世界现代化的成果,共同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为和谐世界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依赖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水平的和谐,对现阶段世界和谐的认识不能过于理想化,必须体现对历史的理性把握,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要立足于现实,做历史条件允许的事情。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由愚昧到文明,由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到阶级消失、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过程。和谐世界是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的必然取向,是顺应历史潮流,合乎世界各国人民的心愿,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
3结束语
建立和谐世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人类长期奋斗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天时、地利、人和”是一项事业能否取得最佳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而在这三个因素中,“人和”是关键和核心。在今天各国“利益攸关”的背景下,和则两利,斗则俱伤,这已为国际众多事件所一再证明。尤其是面对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风暴,更要求世界各国以和谐的姿态共同应对,呼唤整个世界采取共同的行动。“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历史潮流呼唤着和谐世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