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分析当前高职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对接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并以当地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例,论述了开展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最后探究了基于区域经济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娜(1982-),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浙江宁波315100)[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6-0031-03
随着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这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宗旨就是提供服务于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服务型人才,因此,区域经济中的技术产业结构、行业发展规划等都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依据。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锻炼方面,高职教育都要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建立长效就业机制为主导,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良好、协调发展。如何在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下,改善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高职教育缺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当前诸多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致高职院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不高,没有发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不仅使高职院校远离社会发展的轨道,也影响了学生就业的长效就业机制以及社会适应能力。2.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社会性。(1)目标结构单一化。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然而,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高职教育的目标结构多元化,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准确的定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背离。(2)目标层次下降化。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学生基础技能的实训,将学生就业的目标层次定格为低层劳动者,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技能薄弱,无法满足当前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需求。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严重。院校专业结构的设置是教育与社会对接的重要接点,而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两者实现有效对接的保障。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存在盲目性,导致课程设置混乱,不能与区域经济形成有效的对接,无法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另外,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也随着改变,但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新兴专业较少,特色专业建设缓慢,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不能有效地跟随区域经济的发展。4.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随之转变,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人才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素质要求以及技能素养等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工资低、专业不对口以及频繁跳槽。2010年有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月薪为2100元,专业对口率接近60%,跳槽率达到44.1%。这种现象的发生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必然的关联。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完善,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5.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有效对接体制不健全。从高职院校来讲,高职教育自我调整的体制不健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和社会的要求不相符,专业结构设置以及教学形式陈旧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企业和院校合作的长效体制不健全。目前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没有在课程结构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方面提供技术和战略方支持。这不仅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有效对接形成了障碍,也不利于院校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对接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分析
1.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完善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有最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可以很好地反映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劳动力供应情况。因此,高职院校要考虑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产业结构的需求。在区域经济产业机构的带动下,高职院校不仅调整了课程设置,还加强了专业结构建设,旨在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相互协调,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2.区域经济发展层次确立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人才的培养是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技术型、技能型等各种类型的人才是推动社会和经济朝着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根本。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层次,决定了人才需求的方向,也确立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通过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有效对接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高职院校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以学生长效就业为导向,将社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战略中,建立一个新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人才。3.区域经济改革创新带动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提升。高职教育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型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确立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带动了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高职教育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服务的过程中,会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了院校与社会的对接和交流,促进了信息的流动以及未来的预测,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模式、质量以及结构的调整发展。4.区域经济的开放程度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决定了人才的质量,也决定了人才的数量。区域经济对人才的接纳能力主要体现在其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方面。高职院校的就业和区域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来决定人才培养的重点,以保证学生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开放程度来规划人才培养的模式。为更好地提升学生就业率,高职院校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根据经济发展的类型,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基于区域经济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1.调研区域经济需求导向,调整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在区域经济的推动以及分散领域人才培养建设的改革下,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优势,积极主动地承担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转化角色,重视产业技术升级以及结构改造对高职学生供求的影响。高职教育要树立为不同产业和行业提供对应人才的培养战略,以满足不同产业的需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行动导向下,高职院校要理性地确立人才培养的半径,将办学的硬件、软件等资源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完善培养体制,与区域经济构建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其行为动向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调研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周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调研和调研数据的分析,制定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适应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邀请企业专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并进行最终的调整。另外,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适时调整,做到一年一小调、三年一大调,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和区域经济形成良好的对接。2.对接区域经济产业调整,重组高职人才培养结构设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设置是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与社会对接的重要载体,人才培养结构的设置关系到学生的社会化以及就业问题。因此,高职教育要立足长远,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重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结构、专业及体制等。高职院校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布局,打造适应区域经济的特色学科以及建设人才培养专业的长效机制等策略,与区域经济实现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就业的适应能力,提升其社会化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迎合区域经济市场人才需求的同时,还要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交叉,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朝着职业型和综合型的方向发展。另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中,要涉及学科的渗透和交叉,提升学生的周边专业水平和整体人才层次,打造既综合又有较强针对性的通识型人才。根据市场产业结构的人才需求,编制通识型校本教材,针对区域经济的职业岗位要求,将基本的专业和技能融合为新的教材。此外,随着区域经济市场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细化,某一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致,一个大的学科往往会细分为多个方向。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将相关的专业进行细分和拆分,在学完专业基础理论后进行分方向培养,打造相同专业的多元化结构的技能人才,实现高职教育整体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通识教育目标。3.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平台,构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道路。现代学徒制是通过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联合传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处于转型期的现实,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既是一种适应人才升级培养的战略,也有利于加快产业调整和社会进步。通过现代学徒制,可以从国际的视角,立足于我国特色,打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高度和新起点。现代学徒制模式让高职院校成为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基地,企业成为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基地和就业去向。在开展过程中,企业为“订单班”的学生发放工资及奖助学金等,政府为企业进行一定数额的资金补贴。另外,企业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和指导,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的“师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传带”,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学习岗位需要掌握的技术能力。在现代学徒制的运行中,首先是“招生即招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按照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到合作企业带薪学徒。其次是“上课即上岗”。院校根据学制灵活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的学分、企业的用人需求等随时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模式中来,建立教学课堂、实习岗位和合作企业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最后是“毕业即就业”,解决了学生就业难、企业培养人难的问题。综上所述,基于区域经济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也提升了院校的软实力,并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实现社会、院校以及学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基于“三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2]陈锡宝.探寻校企合作实现机制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5).
[3]胡世明“.三层对接”探索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
[4]王一群.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探索[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陈韵雯.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下的杭州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2(8).
[6]宋锦刚,神红玉.基于区域经济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10).
[7]邓光,杨晓燕.基于区域经济特征的高职教育专业发展策略[J].高职教育研究,2010(4).
作者: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