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认识与协调发展是土地利用管理创新动力之一
(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土地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其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基于其上的经济体系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协调人地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得以顺利运转,任何社会都会对土地的控制权进行一个制度安排,构成了土地制度体系,土地制度体系是一个社会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之一,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土地制度体系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制度,其实质就是法律制度化的对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分配方案。简单的说,土地所有权一般包括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置权。土地产权反映了土地四项权能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法律化的分配关系。这一制度安排不可能脱离区域内土地生态系统单独存在,不同的土地自然景观基础上繁衍的不同文明形态,其土地制度也不尽相同,其反映的也是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的结合状态。土地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土地制度体系的基础,土地制度体系对土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产生影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的关系。(二)从系统的观点看,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是通过物质、能量、价值和信息的相互融通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系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其形成于土地经济系统之前,是土地经济系统的基础。土地经济系统是人类通过经济活动影响土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成的。脱离了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经济系统将不复存在。而另一方面,自人类产生以后,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不断的提升,土地生态系统的演进已经不可能脱离人类的活动,人类经济运行方式、资源的获取方式和利用效率等对土地生态系统演化方向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三)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类出现以前,土地生态系统处于一种自然的演化状态。人类从土地中获取各种物质资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把自身的劳动印记输入到自然状态的土地生态系统中。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对土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能力也迅速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就转化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其演进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演化过程,是自然更新和经济演化的复合过程。在人类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传统经济学仅仅把土地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单纯从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出发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重视程度不够。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社会和个人承担了高额的环境污染成本,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下降。土地利用管理对各个经济主体的土地利用行为起着规范、引导的作用,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土地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管理也在不断的创新。在没有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进行深入理解、研究的基础上,土地利用管理创新容易陷入三个误区:第一,单纯从土地资源稀缺的角度出发提出土地利用管理创新方案,突出量上的保护,而不是从土地生态系统出发,在土地资源的质上进行维护;第二,单纯从土地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议,社会经济现实考虑不足,导致管理创新方案的可实施性较差;第三,在表面上从生态、经济两个方面提出建议,但是没有把握住两个方面的深层关系,把生态和经济割裂开来,仅仅是上面提到的两点的简单叠加。这三个方面都不足以满足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要求。为了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应该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土地利用管理创新。
二、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为土地利用管理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与要求
不同的土地生态景观、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路径,形成了差异性很强的多种形态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这些各具特色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在表现出差异性的同时,还存在着同性特征。对于这些共性特征的把握,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律,进而为更好的规划土地利用管理创新提供基础。(一)协调性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内部又是由许多的自然、经济要素组成的,是一个高度融合的有机体。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可以看成是其不断适应环境而进行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不仅仅表现在整体总量上的集中程度,还表现为不同自然、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要素之间比较关系失调,也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我们在规划、实施土地利用管理过程中,在关注总量指标的同时,还要注意某个区域内各个关键自然、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管理实践,引起的每个关键要素的变动,都会以某种形式对系统内其他要素产生影响,进而最终反映在区域内生态经济体系中。(二)异质性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系统本身和构成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异,这就是异质性。由于不同区域地质构造和地质运动形态差异明显,不同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的气候、水文、景观、土壤类型、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都不尽相同。土地生态系统的差异是区域土地经济形态演化的基础,由于各地的土地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形态也有比较明显的区域性,比如草原经济形态、农业经济形态、矿业经济形态和海洋经济形态等等。不同的经济形态,人们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产品形态、运用资源的类型、交换方式、分配形式和消费模式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多样化明显,这加大了我国实行有效的土地利用管理的难度,对土地利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我国土地生态经济类型多样化的特点,我们在规划、实施土地利用管理时,在做出统一规范的前提下,应该依据不同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类型,因地制宜地提出管理方案。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提到的因地制宜中的“地”,不仅仅指作为经济资源的地和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地,还包括在土地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土地经济系统。(三)可塑性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有机体,具有很强的自我反馈、自我更新、自我调整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土地生态系统通过自然生产者(光合作用的植物)、自然消费者(各种动物等)和自然还原者(微生物等)实现自我调节。在这一自然循环、自我反馈的过程中,这些行为主体都会对整体系统的扰动因素进行一定范围的调节,比如土壤、植物的净化功能和过滤功能等等。这一过程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多样化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基本的生存环境,同时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也对土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比如由农业用地改为城市建设用地,退耕还林等等,土地生态系统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人们通过改变土地用途进而改变区域土地生态经济环境,土地生态经济环境也对土地利用进行适应和调整。但也应注意,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可塑性,超过一定限度其可塑性将减弱或者消失。由于我国人口压力大,经济底子薄弱等原因,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发展前期发展较为粗放,使我们在获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给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很快,可以预期对土地生态经济体系压力还是相当大的。所以我国土地利用管理除了体现和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外,还应体现为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已经失衡区域的调整和恢复,这可能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可塑性为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融入生态经济系统理念的土地利用管理创新途径
(一)土地利用管理理念的创新长期以来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指向就是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分配,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体现公平和效益,兼顾生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目标指向对于协调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需要,对于土地合理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向性作用。但是,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看,还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仅要把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要素看待,还应把土地经济体系纳入到土地生态系统中,把土地经济系统和土地生态系统看成一个整体,在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为经济不断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的同时,作为土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要素也获得良性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从整体发展、永续发展和优先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解读。1.整体发展的理念土地生态建设和土地经济发展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我们在规划和实施土地利用管理时,在认识方面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统一起来,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两项基本国策统一起来,把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统一起来,以实现系统整体和谐发展为目标。2.永续发展的理念前面所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具有协调性的特征,任何关键生态经济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要素和整个系统。而且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可塑性都具有一定的限度。所以在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的同时,应该设计完善管理制度,防止出现从自身利益、短期利益出发对土地进行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现象。为了保证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永续发展,应该做好土地利用管理的顶层设计,合理划分中央、地方土地利用管理权限,完善土地利用的备案、监督和预警的管理手段和加强责任落实、追究制度。3.优先发展的理念由于复杂的历史、经济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发展状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每个区域面对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瓶颈也不尽相同,比如土地经济系统发展滞后,土地生态系统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应该优先发展土地经济系统。反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边缘,就应该优先发展土地生态系统。在土地利用管理过程中,要抓住当地区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主要矛盾,重点突破,不搞一刀切。(二)完善土地生态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土地生态经济制度的完善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土地生态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和顺利执行的保障。1.完善土地生态经济评价和分等定级制度土地生态经济评价为分等定级提供基础。土地生态经济评价是人们对土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了解和把握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发展潜力进行鉴定、评估的过程。土地生态经济评价应该把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潜力评价为代表的传统土地评价、以景观结构和景观异质性为代表的景观生态评价和区域经济形态、经济运行方式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土地分等定级是在对土地生态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间可比的土地等级系列。其目标指向是依据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的实际情况,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衡量在区域内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发展潜力的高低,以此来确定等级,作为确定土地利用方式、土地配置的提供依据。在土地生态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完善土地生态经济评价和分等定级制度为土地生态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2.完善土地生态经济价格制度价格是价值的反映,传统经济学仅仅把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其价值进行衡量。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看,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其被纳入生产体系的过程产生了很强的外部性。土地天然不是作为生产资料存在的,但是土地天然就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物质承载者,天然的参与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再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土地的各项功能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而当土地作为生产资料进入经济体系后,首先,作为生态系统的物质承载者和生态系统运行再生产的多角度参与者的角色被极大的削弱;其次,人们利用土地资源时大部分仅仅利用有限的几项功能,大部分的功能得不到发挥或者受到了抑制,即使经过了科学的规划,功能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损失。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这些外部性都没有计入土地价格,其带来的损失和成本土地使用者并不承担,而是由整个社会和社会的全体成员承担。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考察,这一结果是不合理的。土地生态经济价格制度创新的焦点就是完善土地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把“外部性”“内部化”,使价格体现土地的真正价值,为土地生态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三)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手段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和要求也为创新土地管理手段提出了可能。根据其异质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可以加大不同学科研究理论的引入,加强土地综合承载力及预警机制的研究,将研究结论作为土地管理的基础。1.增加经济工具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指标可以纳入综合承载力计量范畴,通过对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阙值与实际承载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客观说明具体地区的土地利用评价情况,建立预警机制,进而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可操作性分析工具。2.提高土地利用管理的科技化水平充分利用现代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科学手段和工具,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利用地理系统将经济发展状况、人口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等数据纳入地区土地利用情况调查,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3.加强执法与管理的协作与联动性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决定了加强土地管理不仅要继续加强传统土地管理的工作,还要与环境和经济领域加强融合,因此一方面应逐步建立土地、环保、经济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网络,另一方面应落实职责范围,强化联动管理力度与效率。
作者:户艳领 赵建英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