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对于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领域的不公平现象集中涌现,因此,必须要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并从中找寻科学的指导方法,从而从发展经济公平、政治公平以及社会公平等方面促进我国社会领域的公平与正义。
关键词:马克思;公正观;经济公正;政治公正;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25-02
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公正也是一个成熟、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现。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将社会的公平进行了科学化的阐述,揭示了公平对于社会发展的深刻意义。当前,我国社会领域的公平缺失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点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1]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当前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当前我国社会领域公平性缺失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研究,并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已经成为当前维护社会领域公平与公正的应然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首次将人类社会对于公正的向往运用科学的理论展示出来,其基本内容体现了人们对于公正的具象化追求,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精神指引。
(一)经济公正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公正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生产公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摆布的被动地位,劳动者与资本家无论从社会地位、工作属性、工作回报或者是心理人格来说都是不公正的,因此,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劳动者所承受的疾苦远远大于微薄的酬劳。而马克思的公正观理论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这种剥削与被剥削的既定关系会被打破,生产力的发展将会极大地将人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救出来,社会经济的公正会随着私有制的消亡、公有制的建立而得到实现,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也会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劳动成果的重新分配以及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会进一步促使和谐生产关系的产生,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公正;第二,交换公正。马克思认为交换必须要在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时才可以体现出公正性,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公正交换的虚伪性,并认为公正的交换是可以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得到实现的;第三,分配的公正。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完全控制着生产要素,因此,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自然会被资本家所占有,而在劳动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实施交换的过程中,其规则也均由资本家制定,因此对于工人阶级而言,分配的公正是难以实现的。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按劳分配并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的分配模式,认为根据劳动量的多寡来进行分配数量的划定,是实现分配公正的重要手段。
(二)政治公正思想
第一,人的基本权利与尊严。关于权利与尊严的公正性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生命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所以说,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人组成的。”[2]马克思认为社会由人这一基本单位组成,处于社会生活中的所有人都应获得应有的权利与尊严。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在生产力低下以及无休止剥削制的旧社会中,人的基本权利与尊严是无法实现的,要想实现以权利和尊严为核心的政治公正,就必须要打破旧社会的剥削制度;第二,自由、平等与民主。恩格斯提出人生来是平等的,因此,属于社会中的人都应获得公平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以及民主和自由。自由理念是马克思公正观的重要理念之一,马克思曾于《共产党宣言》中重点提到,在高级的社会形态中,人的充分自由将得到实现,新的社会形态必将代替旧社会的阶级形态。而关于民主问题,马克思认为民主是国家的一种表现形式,直至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之前,一切与民主相关的努力和斗争都是不完全的,都是尚未成功的。马克思的公正观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社会劳动的果实,使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法律的规定中,都能够实现政治的公正。此外,马克思还强调对于民主的解释不能仅仅从政治层面来讲,而应结合经济和社会多个层面进行正确的理解,否则民主必将会流于形式。
(三)社会公正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因此人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社会成员获得的公正待遇主要来自于社会的公正。马克思公正观视域下的社会公正主要体现为社会成员所享受的社会保障以及受教育权利的平等。马克思认为,相比于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公正主要源于公正的社会保障,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财富均由劳动人民所耕耘和创造,社会的发展取之于民更反哺于民,继而实现社会发展的公正性。其中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救济、教育、后备基金以及保健等内容。马克思认为完备的社会保障可以最大限度地免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实现人均福利的公正,促使社会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的建设之中。关于教育的公正问题,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任何人均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而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谓的重视工人的生存和受教育状况不过是虚伪的面纱。同时马克思还认为,真正的社会公正要体现出受教育的公正性,受教育的权利不因社会地位、地区以及家庭背景而有所差别。
二、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透彻地分析了社会公正的实质,并提出了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方法,为当前我国社会公正的实现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养料。
(一)实现经济公正需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
“社会公正的实现在本质上就是个体公正感的确立。”[4]而个体的公正感首先要来自于社会报酬的获得体验。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社会公正的过程中,始终强调社会的公正有赖于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下的丰厚的物质条件。面对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社会成员对于贫富差距强烈不满的现实情况,必须要理性解读“按劳分配”的原则,要深刻认识到我国正处于激烈国际竞争的紧迫局面,要全面认识到中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进一步为社会公正的实现创造稳固的物质财富基础。主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转型阶段的核心议题。目前来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社会财富还需进一步扩充,我国社会尚离“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距离遥远,因此,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社情与民情,尽可能地缩小生产分配的差距,通过发展社会经济来提高全民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贫富差距所导致的极端行为。此外对于当前社会中与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相背离的现象,则要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的调解功能,有效抑制和扭转不良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产生,从而确保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实现政治公正需推进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
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将实现政治的公正作为奋斗的重要目标,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言,政治公正是确保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本条件。因此,首先必须要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竭尽全力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民主是服务于多数人而非少数人的,因此,对于当前中国的政治改革而言,必须要以完善和优化上层权力结构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加大农民、工人等群体在人大中的比例,使每一个社会阶级的成员都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发声。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告诉我们,人民的支持是社会建设源源不断的力量之源,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群众基本权利的实现,才能争取人民群众的政治支持与赞同,才能永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活力与生机;其次,要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决策的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重点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5]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决策是维护政治公正的应然之举。只有实现了国家的法治,才能使社会问题得到公正的裁判,人民群众对于公正的追求才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确保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更好地实现政治公正下的社会和谐。
(三)实现社会公正需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公正需要以强大而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作为基本保障,在新时期的新形势发展下,必须要加快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全面调动社会机构、组织以及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实现多格局、多主体的多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新局面,最大限度地确保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公正性。关于这一点,马克思认为社会管理应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必须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将更多的与医疗、住房以及就业等相关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基本福利保障。此外,还要坚持教育的优先发展原则,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将高度集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设计重组,使之能够惠及更多的受教育者,实现教育资源的公正享有,要把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动态性的科学再分配,使社会成员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与公民素质,只有如此才能以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有力推动社会公正的实现。总之,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建设有着极其宝贵的启示作用。面对当前我国社会领域的多种不公平现象,必须要积极研究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经典论述,深入反思社会公正缺失的原因,从而加强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公正的建设,促进社会领域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理论思想转化为现实行动,从而真正运用先进的理论武器实现我国社会领域的公平与公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河北日报,2014-01-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303,3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张晓飞.公正感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教育研究,2015(1):64.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作者:刘帅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