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信论文 >

服饰中民族艺术

一、民族艺术

德国的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说:“艺术最初的功能是交流思想和感情,是一种符号,因此没有文字的民族,更以此代替文字的功能,因其抽象概括的作用”。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是表达人类感情的最重要的工具。它的出现,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具体,是人们之间交流最重要的语言。艺术能启迪智慧,拓宽思维,增长才干。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民族艺术,就是一个民族、国家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艺术传统,并具有这个民族、国家历史与文化的特色。例如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即指中国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一)民族艺术的特殊性民族艺术通常是指构成国家的那个单一民族或多个民族的艺术而言,体现了该民族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的生产方式及生存状态。这决定了地域性是民族艺术产生的第一要素。特别对少数民族而言,更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从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现今许多古代少数民族服饰被当做工艺品,展现于各个博物馆、展览馆之中。北京的中华民族园是我国各少数民族的一个缩影,园里有各少数民族的标志性建筑如傣族白塔,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等,南园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服饰。民族服饰是最能够直接的表现各民族差异的一种艺术。就拿服饰艺术来说,北方民族的服饰与南方民族的服饰就存在着巨大的不同。如北方的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居住于蒙古高原,以游牧业为主,由于那里气候寒冷,大部分活动需要在马上,因此,他们的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蒙古族特别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如果去蒙古高原观察他们的服饰,你会发现,他们衣服往往用饱和度对比度很高的色彩,例如大红大绿,大黄大紫等,各种颜色大块儿的拼接,五彩斑斓。对于蒙古族为什么如此钟爱艳丽的色彩我很好奇,我曾把疑问告诉一位蒙古族朋友,他说,你去趟草原就知道了。是啊!只有真正置身于苍茫草原中,才会发现,人类是如此渺小,你才会真正领悟到蒙古族服饰的艺术:如果没有耀眼的色彩,怎么能让别人知道你的存在。我们再看比较有代表性的南方民族傣族,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热带亚热带的平谷和河坝地区,地势较低,雨量丰沛,气候温热。傣族妇女往往穿圆领、窄袖露腰的紧身短衫和长及脚背的筒裙或黑色长管裤,材质以棉布为主,颜色多为青、白、蓝、水红等浅色。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或大襟、窄袖、长及腰部的短衫,下穿黑色、褐色或白色,裤裆较肥大的长管裤。这种服装非常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劳动的需要。拿蒙古族与傣族的服饰一对比,我们就能清楚知道其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可见,地域环境,气候等外在条件造成了民族艺术的特殊性,对其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二)民族艺术的民族性德国的格罗塞曾说过:“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风派和民族风格。”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经济基础、生存环境、审美倾向及文化艺术等,这些差异使其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既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也反映了某种民族共同体人们独特的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及对生活的不同感受等。当我们判断艺术是否具有民族性时,我们需要仔细辨别在这门艺术中是否蕴含了民族情感及民族精神。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纹饰华丽。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这种非审美功能体现在一定的功利性上,这些艺术品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外,还有更深刻的内涵。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这些民族服饰的色彩、样式、质地及穿戴时的讲究,都是经过千百年来历史的发展形成的,特别是将本民族的图腾或宗教信仰融入到服饰中,既强化了群体认同的的标记性,也体现出一个民族对其文化的归属感,对民族精神的寄寓。例如云南的哈尼族,在他们服饰的装饰色彩上,认为红、黄、白三色是神的象征,所以他们会在帽顶、袖口、腰部和腿部进行装饰,他们认为这几个部位可使鬼怪妖邪退避。源于羌人后代的纳西族,其最著名的服饰应该是妇女们的“披星戴月”衣。这件衣服其实就是一件羊毛皮披肩,上部黑色下部白色,披肩上部左右各缀有两个大圆牌,象征日月,中间缀有七个小圆盘,象征星星。“披星戴月”衣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善良美好品质的象征。据说,纳西族的男人们平时要出去经商,纳西族的妇女需要劳动干活,但往往干很久也干不完,所以她们把星星和月亮绣在披肩上,希望穿着这样的披肩,将星星月亮披在身上,能够白天黑夜一直干活。也有说,青蛙是纳西族的图腾,七星是青蛙的眼睛,所以这是青蛙崇拜的遗迹,希望神明保佑。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这些民族服饰艺术是美的体现,它包含了人们对祖先、对神明的崇拜,以祈求获得庇佑。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少数民族的人们对爱与生命的态度。他们渴望平静、祥和的生活,讲究的穿着中体现了他们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民族艺术成为其重要载体,并逐渐积淀为民族品格,体现出民族艺术独特的民族性。

二、少数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市场化”“现代化”如龙卷风般席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也不可避免,其相对封闭的状态被打破,变得不再神秘。许多文明成果传到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艺术、习俗等方面出现巨大影响。人们既往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发生深刻变化,一系列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迅速成为了一种主导意识影响着人们。越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民族艺术的民族性越是被淡化。一些原始风俗发生改变;流行歌曲充斥了山寨;现代化的缝纫机取代了传统的手工艺。许多当地人受文化传媒的误导,审美观念发生了偏差,开始质疑本民族的传统艺术。特别是有些年轻人,思想被逐渐“西化”“汉化”,即便有漂亮的民族服饰,平时也不愿穿戴,认为穿民族服饰是一种很土的行为。或者将本民族的服饰改的面目全非,自认为紧跟着潮流,殊不知,这种行为是将民族性从民族艺术中逐渐剥离了出来。对于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把某个民族的艺术像食物般放在真空的包装中,不受一丝外族文化的侵袭。不同文化间的互渗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居住在云南永宁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男子的服饰就深受藏族的影响。他们喜欢藏式服饰,爱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戴铜银制的大耳环。从来没有一个不会发展的民族,一个民族要想在历史长河中稳步前进,不会走向衰落,其思想、文化的进步是必须的。这样必然会造成各种民族文化的撞击,因此,不可能有纯粹的民族性。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外来文化的碰撞下,保持自身民族艺术的本质不变,有选择的进行吸收优化。对于少数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政府应该大力宣传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历史、生活方式、习俗等,增强人们对不同民族艺术文化的了解、认同感,增强对本民族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只有从内心接受了本民族的艺术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对民族艺术的保护传承。2.开展培训和传承活动,培养传承人。在很多地区,世代相传的民族艺术由于没有继承者相继失传,无不令人痛心。这是国家的遗憾,民族的悲哀。3.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对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应从娃娃抓起。在课堂上,老师有义务向学生传播民族艺术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了解。4.政府需拨专项资金对各民族艺术进行保护,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我们可以向欧洲等发达国家学习,设立保护专项资金,用以补助对民族艺术的一些重大项目的研究。总之,少数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希望国家保护机制更加完善,也希望每一个民族的艺术都能在历史长河中永放光彩。

作者:孙良珂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更多电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服饰中民族艺术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xlw/106459.html

    相关专题:税制改革的制约因素 古典文献研究


    上一篇:中国画教学方法论文
    下一篇:中俄音乐教育对比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