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信论文 >

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与意识培养

[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实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中,可采取以下三种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问题意识培养方法:细读文本,关注细节和深度;对比分析,拓展思维和视野;设置问题,引导思考和质疑。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问题意识;细读文本;对比分析;设置问题

问题意识是主动探究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以赏读先秦至近代三千年的经典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显然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注重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关于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结合学界相关理论成果,依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易于操作、成效显著的如下三种方式:细读文本,关注细节和深度;对比分析,拓展思维和视野;设置问题,引导思考和质疑。

一、细读文本,关注细节和深度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学生往往停留在中学教科书和大学作品选教材注释解题的层面,甚至奉其为至论,深信不疑。究其原因,就是不求甚解,忽略细节的赏析。所谓“细节”,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而言,除了语境、人物、语言、场面、环境以外,还包括韵律、典故、意象、诗眼等独特的因素。把握这些细微之处,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特色,而且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创新之见,拓展鉴赏作品的深度。为了提高学生细致解读文本的能力,并由此培养其问题意识,笔者作了以下努力:一是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文本细读,其实就是“用放大镜读每一个字,捕捉着文学词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分析词义,理解语境,并把握其修辞特点。[2]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就是细致把握上文所说环境、语言、典故、意象、字眼等“细节”。比如,只有知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一典故的含义,才能体会《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希望重新被朝廷重用、驰骋疆场的思想情感;[3]128要理解“柳”意象所承载的离别相思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王昌龄《闺怨》中的“怨”;[3]52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作为诗人精心锻炼的诗眼,其妙处就在于将盎然的春色形象化,如在眼前。[3]22掌握了具体的文本分析方法,把握住所读作品的关键点,解读作品就不至于无从入手了。二是强调知识的积累与贯通。要准确细致地赏析作品,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并能融会贯通。比如,要深入解读柳宗元“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3]186“芙蓉”“薜荔”是关键。二者出自屈原的《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3]233是“美人香草”之喻,诗人借以象征自己及同党的高尚品格和情操。若不知其出处和含意,也就很难理解诗人以“惊风”“密雨”比喻朝中小人,以“颭”“侵”写出小人对自己和同党不遗余力地打击的深刻用意了。有鉴于此,笔者有意识地设计相关课堂教学环节或者课外作业,如典故竞赛,搜集、比较运用同一意象的诗词、运用相同写作手法的作品,等等,督促其丰富知识,同时引导其将知识纵横贯通,为我所用。

二、对比分析,拓展思维和视野

和文本细读着重于细致解读作品不同,对比分析则是以其他作品为参照,通过对比来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力求对作品进行探究式的赏读。一是相同题材作品的比较。由于写作背景、创作思路和写作手法等不同,不同作家写作同一题材的作品,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比如,同样是写李、杨爱情故事,陈鸿《长恨歌传》、白居易《长恨歌》、白朴《梧桐雨》和洪昇《长生殿》在主题和艺术性上都各有特色;汤显祖《荆钗记》虽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其宣扬“至情”的主题和《霍小玉传》的悲剧主题却全然不同,以此为参照,就更容易理解《牡丹亭》“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4]的爱情至上的情感内涵了。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培养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探索答案的能力,也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曾有一位学生通过对比《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对《牡丹亭》的主题、柳梦梅人物形象、舞台效果等进行了创新性的解读。这位学生将这些颇有创见的成果以PPT的形式在班级展示并开展讨论交流,学生都获益匪浅。二是影视戏曲与文本的比较。根据文本改编的影视戏曲是对文本的一种阐释,却不是文本本身。我们强调细读文本,从作品中发现问题,同时,也提倡对照影视戏曲,在比较中寻找思考问题的新视角。1987版电视剧《西游记》深入人心,很多学生谈起此剧口若悬河,甚至将其与小说混为一谈。笔者在课前留了一个预习题目:细读《西游记》的某一章回,对比其与电视剧相关情节的异同。这个题目犹如当头棒喝,使学生意识到了阅读文本的意义,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了深入的思考。《水浒传》中十恶不赦的淫妇潘金莲,在2011版《新水浒传》中被演绎成了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悲情女子。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编演的越剧《琵琶记》将戏曲原文“全忠全孝”“一门旌奖”的完美结局,改编为张太公对“不忠不孝”“生不养,死不葬”的蔡伯喈的指责和鞭笞。发现了这些细微的差异,再从时代、作者、文化等角度分析导致诸种差异的深层原因,这正是在问题意识驱使下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三、设置问题,引导思考和质疑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读作品,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研究性思维的直接有效途径。那么,问题从哪里来呢?一是从材料中挖掘。所谓“材料”,主要是指古人的批评和今人的研究。古人的批评不乏至论,为我们解读作品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发。然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5],要想有所创见,就要敢于质疑古人的一家之言,而不应该一味盲从。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句[3]166,明人杨慎《升庵诗话》卷七引范元实《诗话》云:“长生殿乃斋戒之所,非私语地也。华清宫自有飞霜殿,乃寝殿也,当改‘长生’为‘飞霜’则尽矣。”[6]难道真的是白居易失察误用吗?笔者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认真思考,然后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对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都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这在无形中培养了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今人的研究,也为鉴赏作品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和空间。以李清照《醉花阴》和《声声慢》为例,一般认为,前者是李清照前期所作,表达对宦游在外的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后者是后期所作,寄寓着家国兴亡之痛。然而,若结合学界所揭示出的李清照因不能生育和担心赵明诚纳妾而心怀幽怨的“内心隐秘”[7],李、赵二人的感情危机四伏[8],那么,对这两首词作的写作时间、背景以及情感内涵就都有了重新解读的必要与可能。带着问题去赏析作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质疑中求得真知灼见。二是从教学互动中发掘。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随时关注学生思考的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如下面两个事例:其一,在一次讨论课上,一位学生细致对比《莺莺传》与《西厢记》的文本,发现在《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年龄是十七岁,而在《西厢记》中则变成了十九岁,并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认为《莺莺传》中崔氏年龄更小,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爱情觉醒意识。该生阅读作品细致入微,分析却主观臆测。笔者及时发起讨论,引导学生寻找更为可靠的答案———或许王实甫并非有意为之,或许是王氏所见《莺莺传》的版本,“十七”被误刻为“十九”,并顺势强调版本差异也是解读作品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次讨论的效果立竿见影,在一周以后的讨论课上,另一位学生就元刻与明刻《窦娥冤》的版本差异做了相当精彩的交流报告。其二,一位学生在课件上误将《清明》的作者写成了“杜甫”,其他学生一致指出,作者应该是“杜牧”。笔者就势提问:“《清明》的作者真的是杜牧吗?”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学界关于此诗作者的争议,也强化了追问求实的问题意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细读文本、对比分析,还是设置问题,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客观有效的过程性课程考核方式,而这都需要教师具有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和勇气。再者,三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灵活多变、交融贯通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最后,固守法则不如无法,学习本无定法,应随机应变,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学习阶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田金霞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更多电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与意识培养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xlw/106281.html

    相关专题:古典文献研究 绩效工资制度


    上一篇:乡村中职教育问题与出路
    下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