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做好工作的“人才”,并不是在单选、多选、名词解释、问答题里得高分的“学生”,因此,中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是要学习如何答卷,而是学习如何工作、如何适应社会。一旦课程选定后,每门课程应该使学生学习到什么、学习到什么程度,这个标准的制定应该由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制定,或者说,更多的要借鉴企业相关人员的意见,因为他们更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更知道企业需要他的工作人员在学校都学到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1专业教材的编写
会计专业知识相比其他专业知识较为抽象,多年来的教材延续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的结构,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只在内容、案例、结构上做了一定改动,整体偏理论性,操作性不强,这并不适应中专生的特点,而且这种教材结构导致学生理论学了一大堆,到了工学结合企业不会用,或者说,学生想到企业做点什么,必须等所有的理论知识都学完,这使得工学结合的时间很难安排。本人认为,如果要使校企合作达到期望目的,学生的工学结合绝不能在校期间只施行一次,而应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一段知识的积累之后或之前,将学生安排到适当的企业实践,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所学理论或学习之前先有感官认识而便于更快接受理论知识。可见原教材的结构已不能更好的适应现在的培养学生需要,强烈要求对教材进行改革,将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重组,规划为几个并列的小模块,使学生能够学习完一段内容后就能从事一个可以相对独立的任务,始终保有学习热情,且促进工学结合的良好发展。
2评价体系的确定
中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用人单位,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目的是为就业打基础,因此,应由企业与学校针对学生实习的校规共同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协调的社会能力也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校企合作单位应该在学生工学结合内容的基础上,参考公司规章制度并做适当修整,关注学习态度、工作作风、信念、价值观等情感方面的评价。另外,教师对学生在校的评价也应尽可能的征求企业人员的意见,已达到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及课程体系的目的。
3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3.1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需多方面的进一步努力
工学模式下的企业付出多、收益少。企业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培训工学生,不仅影响企业正常运作,而且得到的回报少。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光靠政府出政策并不够,而应真正吸引企业,给企业提供教学地点、提供优秀学生、提供企业间交流的平台,使企业真正从中获得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②会计专业知识以往的系统性学习,使得在校理论学习与在单位实际操作存在一定脱节,很难使学生做到学一段知识就掌握一定技能,而必须将在校理论知识都学完才能在专业上达到一定水平,这就使得企业感觉工学结合的学生什么都做不了且不知从哪里教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将学生的在校学习安排进行重组,划分为几个并列的知识系统,方便工学结合的内容完善,这个问题也凸显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3.2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时间短且效果不够明显,需进一步完善
教师挂职锻炼,一是体验企业的工作、文化氛围,将新知识、新体验传授给学生;二是为企业服务,不仅限于在企业执行日常工作,更需要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对企业相关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三是通过参与生产时间,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时间通常都在1~2个月,时间短,效果不明显,这一点需要进一步完善。
3.3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努力,推进校企合作有效进行
学校是工学结合的实施主体,但不能急于求成,要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对工学结合应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把个体利益放在首位,也不能把校企合作仅仅作为一种助学举措,而应把它看成一种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校企合作走出困境,体现工学结合的优势特征,实现多方共赢;政府应积极宣传、正确引导。为校企合作创建良好的外部条件,推动校企合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如出台一些鼓励政策,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实施意见,激发企业及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动因,特别要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促使校企双方形成稳定与融洽的合作关系,以此推动工学结合有效进行。
作者:常一劢 单位:大连商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