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二次数学危机的中国哲学思考
直到19世纪,柯西详细而有系统地发展了极限理论,认为把无穷小量作为确定的量,即使是零,都说不过去,它会与极限的定义发生矛盾。他在《分析教程》中指出:“当一个变量逐次所取的值无限趋近于一个定值,最终使变量的值和该定值之差要多小就多小,这个定值就叫做所有其他值的极限值。”无穷小量应该是要怎样小就怎样小的量,因此本质上它是变量,而且是以零为极限的量,至此柯西澄清了前人的无穷小的概念,第二次数学危机基本解决。无穷小量是一个要怎样小就怎样小的量,那可不可以找到一个比它更小的量,它到底是一个多小的量呢?无穷小量无限逼近于0,却又不是0,这又如何去理解呢?对无穷小量的理解让人们限入了矛盾之中。中学数学的函数图形也出现这样的现象,女口反比例函数y=令,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随x的增大而无限趋近于x轴,但不会与x轴相交。这种无限逼近的状态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既然随x的增大图象与x轴距离越来越小,那就总有距离为0的一天,为什么永远不会相交呢?人们似乎一直想找到无穷/J、和无穷大到底在什么地方,就象人类一直想寻求宇宙的尽头在哪里,最小的事物是什么。《庄子·天下》记载了惠施(约生活于公元前305至前306间)的思想:“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在《庄子·秋水》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秋天来到,黄河河水上涨,河伯(河神的名字)为自己的伟大十分得意。及至随河水入海,才在汪洋大海中发现自己微不足道。河伯对海神北海若说:“本来以为自己多么浩瀚,现在和大海相比,才认识到自己多么渺小。”北海若回答说:“若和天地相比,北海也无非是大谷仓里一颗细小的米粒。因此,只能称自己为‘小’,而不能称自己为‘大”’。河伯又问北海若:“如此说来,天地是否可以称作‘至大’,而一根头发的毫末则是‘至小”’?北海若回答说:“人所知道的要比他所不知道的少得多,人的生命比他没有存在的时间要短得多,人如何敢说,头发的毫末就是‘至小’天地就是‘至大”’呢?然后,北海若说:“大和小,都因有形,而后才有大小,其实,至小就无形可言,至大就不可能有任何范围。”古人常说的天地是最大的事物,秋毫之末是最小的事物,其实这都是就现实经验而言。《庄子·秋水》篇里所说“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所以,在现实经验中,大的东西和小的东西都只是相对而言。“至大”、“至小”并不特指任何现实事物,只是两个抽象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数学中的无穷小量就是庄子所提到“至小”,无穷小量就无形可言。同样,数学中的无穷大也是不可能有任何范围的。既然无穷小量无形可言,那么如何去理解它的无形呢?无形似乎就是不存在,如果它不存在,我们又如何去表达它呢?中国的哲学家给出了他们的解释。名家学派揭示出“超乎形象之外”或“形而上”的存在。我们在思考无穷小量时,我们只思考“形而下”的存在,即现实世界。名家学派认为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都有名字,或至少有命名的可能,它们是可以命名的。老子却指出,除了“可以命名的”之外,还有“无法命名的”。形而上的事物也并非都无法命名,但凡以“无以命名的”必定是形而上的。中国道家的“道”和“德”便是属于这一类概念。所以《老子》第一章开头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三十二章又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再看第四十一章:“道隐无名”。道作为万物本原,无从命名,所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它。但我们又想表达它,便不得不用语言来加以形容。称它为“道”,“道”其实不是一个名字。《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即“有”。说“道生一”,也就是说“有”生于“无”。所以,“道”为“无”,人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道”。同样,人不可能通过现实的经验来决定现实事物之中,哪个是最大,哪个是最小。但如果跳脱出现实经验的范围,我们可以说:无外的乃是“至大”,无内的乃是“至小”。所以,按照中国哲学家的分析,数学中的无穷/J、和无穷大是一个绝对的、不会改变的抽象概念。无穷小和无穷大都是难以设想、无以名状的,我们可以称无穷小和无穷大为“无名之名”。无穷小量既等于零又不等于零,看似矛盾,在实质上并不然。无穷小量存在于无限的世界,而不是我们接触的有限世界里,“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揭示了这个无限的世界的存在。庄子认为人们要超越有限,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庄子把囿于有限的观点比作“井底之蛙”,只看到天的一角,便以为那就是天的全体。
二、数学事物统一性的中国哲学解析
我们在高中数学中研究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基本性质,可归纳出圆锥曲线的5种统一性。统一性1:圆锥曲线的定义:到定点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的动点的轨迹。我们发现它们的定义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其中的e不同。即0<e<l时,为椭圆,e=l时,为抛物线,e>l时,为双曲线。统一性2:随着e的增大,椭圆越变越扁,但左半部分开口越来越大,左顶点离L越来越近,而右顶点离F点越来越远;当e趋近于1时,左顶点趋近于F与工间的中点,而右顶点趋向无穷远处;当e=1时,我们可以大胆地认为右顶点在无穷远处,此时曲线变为抛物线;当e>1时,开口越来越大,右顶点超过无穷远处并开始返回,此时曲线变为双曲线两支,或认为双曲线两支无限延伸交于无穷远处。于是我们认为,三条圆锥曲线都为封闭图形,其形状都为椭圆,所以圆锥曲线在图形上依然存在着统一。这是一种无限的思想,所以我们可更大胆猜想如果人一直往前走,当生命允许的话,最终会走到自己的背后,同样我们也可认为直线,x轴也为封闭的图形。统一性3:平面截圆锥所得的截线将得4种圆锥曲线,我们可以发现,固定一个顶点,它的另一个顶点在圆锥的母线上向下运动,当运动到无穷远处时,曲线变为抛物线,再运动时,曲线变为双曲线,顶点从上方返回。如果利用无限的思想,我们可以认为它们也是统一的。统一性4:运动的天体受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天体运行的速度不同,它所获得的合力也不同,这样就导致形成不同的运行轨道,如人造卫星发射的速度等于或大于7.gkm/s(第一宇宙速度即环绕速度)时,它就在空中沿圆或椭圆轨道运行;当发射的速度等于或大于11.2k耐s(第二宇宙速度即脱离速度)时,物体可以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动的人造行星或飞到其它行星上去;当速度等于或大于16.7km/S(第三宇宙速度即逃逸速度)时,物体将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去。如:人造卫星、行星、慧星等由于运动的速度的不同,它们的轨道是圆、椭圆、抛物线或双曲线。从天体运行的轨迹看,圆锥曲线也存在着统一,于是我们感觉到在冥冥宇宙中,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使天体运行遵循着一种统一。统一性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从方程的形式上看,四种曲线都是二元二次的,圆锥曲线在方程形式上也存在着统一,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二次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三种曲线存在太多的不同,但我们从5种不同角度发现了它们之间的统一性,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中对立统一的思想。《庄子·天下》中记载了惠施的思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论证了万物相对存在于流动不居之中。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同,也没有绝对的隔离,事物都在不停地转化为别的东西。《庄子·天下》阐述的另一点是“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庄子·齐物论》中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疡子,而彭祖为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逻辑来说,所有这些都揭示了万物归一的哲理。
三、平面的中国哲学思考
几何学中的平面是什么?中学教学教材中是这样描述的,“广阔的草原、平静的湖面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和点、直线一样,平面也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几何概念。”教材只对平面进行了描述性定义,并没有给出其严格定义。那么平面到底多厚呢?教材中也描述了平面没有厚薄、是无限延展的。《庄子·天下》阐述平面的含义,即“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就是说,一个没有厚度的东西不可能使它厚起来。所以,我们认识哲学与数学,正如数学家DemolhnS所指出的那样:“没有数学,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度;没有哲学,人们也无法看透数学的深度;而若没有两者,人们就什么也看不透。”
作者:李习凡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