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工论文 >

略谈实践视阈下马克思科学观问题

1实践视域下对马克思科学观的存在论解读

感性在马克思科学观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他认为科学应该从感性,从自然界出发。马克思说:“感性(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2]。由此可以看出感性的重要性。在马克思这里,感性指的是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社会实践,而不是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感觉、自然存在。马克思对这样的感性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它只是客观事物作为外在于主体人,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直观对象,把人只是看成是直观者,没有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理解人、理解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以感性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科学在私有制下却出现非人化的发展方向,实际上是一种“抽象物质的方向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4]他认为真正的唯物主义必须从自然界和人的统一这一现实的基础出发,决不能片面的研究自然科学而忽视人的发展方面,不能脱离人来进行对自然界的研究,因为经过劳动和工业改造了的自然界,决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界,而是人同自然界之间活动的结果。马克思认为感性有两种基本形式:感性意识与感性需要。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与人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离开人来研究自然界,这种自然界就不是对人有意义的自然界,也不能成为自然科学的真正基础。相反,离开自然界和人的自然存在来研究人,也只能空谈人性。因而,马克思认为,科学只有从人的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出发,从自然界出发,也就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才是现实的、真正的、全面的科学。这也可以看出马克思科学观的存在论基础。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8条说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对象,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的发生发展以及实践的需要是科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之外,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然科学。科学必须从感性实践出发,坚持唯物主义的存在论方向,这个感性必须是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必须坚持辩证认识论的立场。

2实践视域下对马克思科学观的价值论解读

马克思理论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践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石。[6]科学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马克思对科学的研究是站在具体的、历史的人类立场上,以人为根本的。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马克思充分注意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7]“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8]同时,我们也不可以离开自然科学来抽象地谈论人,因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就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9]所以,马克思的实践关注的不仅是外部世界的“已成存在”,而且是对人的生存来说“应当”的“可能”的存在,因而它强调的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已成存在”的理解和解释,更是改造,以便使外部世界成为对人的生存有意义的存在。他不仅把人的超越现实的主观欲求、主体愿望运用到对象上去,而且能够按照外部世界的任何一个种规定性、规律来进行活动。研究人的科学就要研究自然科学,就要研究自然发展的历史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对待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关系,是把它看作是全面的相互结合的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改变了过去那种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相互疏离的状态,这是马克思科学观的价值论基础。这种价值观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中被充分的体现了出来:“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0]。可以看出,共产主义就是这样一种自然主义与人的科学相统一的唯物主义学说,或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统一的科学。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之后,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劳动本身的发展即社会实践,是密切相关的。他认为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强有力工具。[11]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随着它的发展,不仅要求相应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要求社会形态的变化。科学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将外界物质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财富,科学为人类服务,减轻了人类的劳动负担。随着科学发展过程中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社会与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为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实现马克思构想的“自由人联合体”,扬弃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由此,马克思科学观的价值论旨趣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是实现全人类人的解放。

3总结

他认为科学只能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并且不得不打上这种历史形态的烙印。在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主体认识的创造性,同时又要坚持真理与价值相统一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将科学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科学置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展开之中,把科学认识同实践联系起来,把解释世界同改造世界联系起来,把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从而为科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科学世界观伴随着先进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展而渐渐成为普世的世界观,基于科学并反过来促进科学的现代技术,也以固定资产的方式传播到全世界,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但是,可以看到一些人认为在科技发展领域,马克思的学说没有预见“信息科技革命”和“信息社会”,也无助于解决现代生态压力、生态———环境危机等。这种以历史的进化论或机械的唯意志论模式出现的一种十足的普罗米修斯式的工艺胜利论和把思想设想为对实在的反映或复写、用一元论的宇宙论来解释的一种庸俗的或直观的实在论的盛行我们对此应保持警惕。马克思的科学观以实践为基础,将实践的观点渗入到科学观中的认识论、存在论、价值论方面的探讨。虽然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但他超越了那个时代对科学观的理解,他的科学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立足于人的实践、从而达到将科学作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有效手段。他把科学变成真正属人的科学,为人服务的科学。马克思的科学观也是对逻辑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片面性的克服。

作者:谢芳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略谈实践视阈下马克思科学观问题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glw/98220.html

    相关专题:兰州理工大学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上一篇:如何创新建筑施工管理探索
    下一篇:水电厂自动化技术检修论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