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技能大赛反映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过高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涉及的学习领域非常广,网络相关技术更新的速度又非常快,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高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这门熟悉又陌生学科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总是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些都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关联性不强教材都是一个知识点配一个实际案例,彼此之间关联性不强,学生很难将所有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蓝本,教师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方法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不能完全掌握该专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
(四)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试题主要采用笔试,侧重于记忆,只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参与质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对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二、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围绕典型案例,重新编排教学内容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要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目标,围绕一个完整的应用实例,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内容。此外,还要设计一些实际中经常遇到的,与新旧知识有纵横联系的问题作为思考题,使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师利用一些课前准备好的案例和习题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鼓励学生以固定团队的形式开展讨论,并形成团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风以及团队协作的科研精神,从而形成生动的课堂氛围。教学的重点是要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环境,在该环境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与结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愿意学并学得轻松、主动。计算机网络很多原理性的知识点,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OSI参考模型下的数据流向模型”、“VLAN工作原理”等,我们都可以借助生动的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效果,让学生有更加直观地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建立相应课程的网络课程
课程知识、操作技能及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创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课后学习的教学环境。笔者开发了一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课程,网站内容包括教师教案、课件、教学录像,课程中重点、难点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课程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动画展示,该网络课程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开发了一个虚拟平台,课程中的所有实验操作都可以在虚拟平台中实现,学生课后不用到实验室,也能在网络上自主动手完成网络的配置。另外,网络课程也可以实时上传课程相关技术的最新动态,介绍最新的案例等,为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创造了一个便利的环境。实践证明,有了这样一个网络平台后,学生的课堂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该专业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在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的训练中,实训基地是技能训练的唯一场所,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所在的学院根据教学、大赛需要,创建了锐捷、思科网络实验室,并与这两家公司实现资源共享,这也是我们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高职教育在改革发展道路上的一项重大举措。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载体,不仅使参赛师生终身受用,而且对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我们发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经验,最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竞赛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竞赛的本身。
作者:屈慧洁 单位:广西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