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即夯实语文基本功
“讲解要精炼扼要,富于启发性,着重点放在学生的动口动手上,讲授知识和文学作品或者文学知识,都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具有足以适应深造和就业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是“人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教,是教师帮助学生发现、理解教材意义并掌握知识的过程。教材是无声的语言,善于循循善诱的教师的引导与传授就像是在这无声的语言上施展了魔法,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发挥语文教材特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这一“施展魔法”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和组织学生读、想、听、析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与课文紧密联系,借助一些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波,切实有效。刘国正先生指出,教师教课时当的不是“演员”而是“导演”。教师明确教学的重点,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动口的知识训练而不是进行凌虚蹈空式教学,如今花样繁多的教学公开课上教师感情充沛,形式多样,课堂氛围看似热闹非凡非常成功,但实质上学生们真正意义上的积极学习是不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目的的勤于动口动手的训练,在这种良性的学习知识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动地接受语文知识,更好掌握读和写的方法,在知道其然的同时,还能够知道一点其所以然,这是大有裨益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为学生读写能力提供牢固的基础。最后,学生的学习。学生获得了语文知识,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内化到学生的头脑里并通过积累和训练从而形成语文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发展是要基于语文知识的积累,积累势必离不开训练,如果离开训练,能力的发展只能成为一种空想。在中学阶段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还是要依靠听说读写的实地训练,因此学好语文知识,要加强积累,积累的方法就是科学有效的训练。刘国正先生一再强调:必须要求学生下苦功掌握语言文字,硬是要练习,硬是要千锤百炼。要从难从严,半点儿也马虎不得。新课程改革一直倡导探究式、自作合作学习,而一味避免训练,笔者认为积累和训练依旧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语文知识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智力水平也能得到逐渐提高。合理的知识呈现方式,教师科学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积累和训练,是扎实打好语文基础的有效助推器。
二、“活”即活教活学活用
求“实”尊重科学同时也要有艺术的进行,这就要求“活”,即把语文基本功训练搞活,在“活”中求“实”。如何搞活?可以从教师的活教、学生的活用活学两方面阐述。活教,要打破程式,因文施教。语文课原本就该是生动活泼的,它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教师的教法不应墨守成规,还是依照老八段教学法显然是不行的,或者每篇的教法都按照固有的模式,显然也是不对的。刘国正先生提出,因文设法,每教一篇新课文,要自己仔细掂量适合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现实中不乏这样的教师:所教课文的教案今年用完明年继续用,一篇教案写好不再做更新调整,真是一劳永逸。可是用这样的教案,教师不但教不出新味,更教不出对语文课的激情,有激情的教师会在每教一篇课文时精心选择训练的角度与方式,发现新的闪光点,让学生和教师语言交流,形成思想碰撞的情境。活教,还指语文教学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里的活教,必然要求我们跳出教科书是固定教学内容的樊笼,用更贴近生活的视角,去取材教学内容。学生在进教室学习课文之前并不是空着脑袋的,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虽然这些经验较之于教师而言相对稚嫩相对不足,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忽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的充分理由,相反我们的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文是运用语言的范例,但是课文中运用语言经验,是他人或前人的经验,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其中的经验,要将这些经验搬到学生的面前,使这些经验知识接近学生的切身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语文教学要紧紧地与生活相联系,找到学生喜欢学的兴趣点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活学,语文课本来就该生动活泼,让语文课真正激发活力,除了需要教师的活教,也离不开学生的活学,刘国正先生指出:“就多数学校来说,课外活动还没充分开展起来,还没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课外活动是应该大大提倡的。”语文课的课外活动是多式多样的,这些课外活动课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搞,例如,开办文学社,举办朗诵歌咏比赛。这种活学实际上讲究的是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语文能力,在这种活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活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学生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它和新课标的语文研究性和综合性学习是契合的。学是为了用,学好语文当然也是为了实践和运用。现今确实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能在考试时选出错误的读音,但是日常生活中还是会读错字;能判断出试卷中的哪个字形有误,但是日常书写时仍旧会有别字;能默写出大量的古诗词,但是作文时不懂得灵活运用。归根到底,这些都是学得却不会致用。如何才能做到活用,其实用学生的活学和教师的活教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三、实和活语文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刘国正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要获得运用某种工具的能力,得靠科学知识和实地操作,这就离不开训练。很多老师认为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就认为训练是一个老路子,是逆时代、违背科学性的教学方式。其实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学习,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训练,这种探究式学习其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刘国正提倡这些课外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搞,希望学生紧紧抓住语文的课外提高自己,将语文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从这个观点我们管窥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研究性与综合性学习的萌芽,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刘国正并没有真正提炼这一观点,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学校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综合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刘国正先生的实和活思想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实和活语文教育思想闪耀着的智慧光芒,依旧能够穿透时间的长度对语文课程标准起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刘丽平 单位:扬州大学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