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2013年1-3月收治妇科疾病患者122例,年龄26~41岁,平均(34.5±2.6)岁;其中堕胎病22例,月经先期17例,痤疮20例,癥瘕6例,月经后期28例,痛经16例,不孕病13例。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疏肝理气活血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①摄养心身:如何保持情绪稳定,摄养心身,是防治妇科病的重要前提,医生诊病的过程不单单是开方用药,重视患者情绪的疏导,很多妇科病患者又难以对外人言语、难以发泄,患者就诊,相信医生,医生是她的希望,也是她的倾诉对象。因此,门诊看病均采用一医一患制,便于患者发泄。要求不孕症患者夫妻同治,对其进行耐心的讲解、指导如下:a.不孕症夫妇,应互相体贴、谅解,经常保持乐观情绪,切勿陷入火药味甚浓的“家庭内战”之中,应该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b.肥胖患者应该自主锻炼,控制、减轻体重。c.回归自然,注意调畅气机,胸闷喜叹息的患者嘱其高歌,使其气机调畅,痰湿重的患者嘱其多晒太阳,多出汗。d.起居有时,作息规律,不熬夜,早睡早起。②药物治疗: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妇科病,该方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桃红四物汤(生地易熟地、赤芍易白芍)合四逆散(枳壳易枳实)加桔梗、川牛膝而成。因瘀阻于胸,妨碍肝之疏泄,且疏畅肝气有利于祛瘀,故配四逆散。方中牛膝能祛瘀血,通经脉,并有引瘀血下行的作用;桔梗与枳壳相配,一升一降,行气宽胸,有使气行血畅之功。后世以本方加减,可通治各种气滞血瘀证。王老师用该方一般去桔梗,因桔梗载药上行,妇科病变位在下部,因此去掉桔梗,主要取其调畅气机,调理气血从而达到气机调、瘀血去、新血生的目的。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本方具有改善血液凝固性和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护心肌细胞,双向调节血管,增加毛细血管数量等多种药理作用。该方符合女性多瘀多郁的特性,故常以该方加减广泛用于不孕症、月经后期、月经稀少、绝经前后诸症、痛经、经前乳房胀痛、癥瘕等病。取得良好疗效。常用的基本方为柴胡、当归、川芎、赤芍、炙甘草、桃仁,经前加用川牛膝因势利导,经潮加用五灵脂、蒲黄活血不留瘀血。
2结果
22例堕胎病患者经治疗1年余,顺娩子女15例,尚在孕期3例,尚待受孕4例;月经先期17例,痤疮患者经加减治疗3个月后月经恢复正常周期20例,痤疮治愈,随访未再发。癥瘕患者治疗1年6例,包块消失3例,缩小3例,随诊至今未再复发。28例月经后期经治疗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22例,痛经患者加减治疗半年后,痛经基本缓解,随诊未复发16例。不孕病患者应用调理近1年13例,成功受孕并足月产6例,受孕3例。
3讨论
恰如徐灵胎云:“妇人之疾与男人无异,唯经期胎产之不同,且多瘀积之患。其所以多癥积之故,亦以经、带、胎、产之血易于凝滞。”又曰:“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之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此皆血之所以生,胎之所由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经带胎产的疾病,又都与冲、任二脉受损有关。女性素性抑郁,妇科患者尤其是不孕患者很多均是久受病痛折磨,长期承受着来自身心的以及外界的精神压力,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的思想又认为不孕是女方的事情,与男方没有关系,再加上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种种的来自外界的、内在的压力使得不孕症的女性抑郁、焦虑。许洪梅等调查研究发现女性不孕症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病率分别是25.3%和11.0%[2],远远高于我国普通人群5%的焦虑发病率和10%的抑郁发病率[3]。紧张和焦虑、抑郁等情绪与女性健康息息相关,不良情绪可导致女性内分泌失调,降低受孕几率。正如《沈氏女科辑要》中说:“大约两情欢畅,百脉齐到,天癸与男女之精皆至,斯入任脉而成胎。”《万氏妇人科》也说:“地震土陷,山崩水溢,忧怒悲恐……则交而不孕,孕而不育。”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关键是调摄情志,驾驭和调控好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并配合中药调理达到治愈的效果。堕胎病应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首先消除患者焦虑情绪及气滞血瘀,同时,还应考虑到患者体质的强弱与病势的深浅,在攻坚破积之中,兼养正气,调营卫,补脾胃,以扶正祛邪。另外使用攻逐药时应注意顾护脾胃。癥瘕,月经后期:理气活血化瘀可以治疗癥瘕,但攻伐之品易伤脾胃,耗伤正气,石斛可以养胃阴,胃热所致伤阴可用石斛,但石斛易致腹泻。本症患者平素胃阴不足,时有大便溏说明脾胃虚损,脾胃虚所致大便不成形用药要平和,因此,用药选用女贞子、制黄精、白芍、当归、川芎、丹皮等平和之品,在治疗中要时时顾护脾胃,避免驱邪伤正。痛经:“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疏其气血,令其调达”是治疗气滞血瘀的总方针,在临床用药时酌情配合用行气药及活血药,如川楝子、延胡索、香附、乌药、荔枝核、五灵脂、蒲黄、水蛭、益母草、丹参等。不孕症病因复杂,但因不孕患者精神压力巨大,很容易形成肝郁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结合临床辨证,故以理气活血化瘀,但患者素体脾胃不足,故加用益气健脾之品。
作者:李素敏 王惠珍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