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工论文 >

上市公司内控管理及评价建议

摘要:随着国内外一些上市公司经营失败、舞弊丑闻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公司高管的信任感,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些丑闻与案件背后暴露出的是这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节的薄弱和信息披露的匮乏,这就使得上市公司的内控管理、信息披露、自我评价等方面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就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管理、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具体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管理;评价;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资本市场逐渐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6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分于2006年9月发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随后,2008年6月,证监会、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从2009年7月1日起,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执行,执行该规范的上市公司必须对本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向外界披露自我评价报告。此后,我国又先后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这些都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及评价的实施提供了具体而现实的指导,从而也增加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可操作性。虽然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内部控制管理、评价的规定和制度,但是,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想实现预期的效果还必须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随着国家对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监管力度的加大,我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效果来看,内部控制的失效并不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本身而引发的,而是由于上市公司忽略了对内部控制的执行与评价造成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体系执行是否有效进行的评价,在经过上市公司的“自我表扬与自我评价”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得到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激烈。有的企业为了追求发展中的“零缺陷”,过度重视那些有形的成果,并未将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具体操作联系在一起,反而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例如:有的企业只是将基本规范、配套指引、政策的解读等资料转化为企业内部控制检查的清单,这不仅增加了企业员工的负担,更造成额外成本的增加。再例如:在相关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采用财政部规定的格式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照猫画虎的情况严重。这表明,这些企业并未真正采用科学的、合理的、真实的方法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时间仓促

有的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国家相关的实施内部控制和自我评价要求,在没有进行合理规划的情况下就匆忙进行自我评价,这种流于形式、疲于应付的工作态度和思想使很多企业并未真正认识到内部控制和自我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也并未对这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例如:由于缺乏对内部控制和评价的必要认识,很多上市公司并未对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也未向该项工作提供必要的专项经费。这样的工作状态造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和评价工作最终只能为企业形成一份格式化的、简简单单的、不符合实际的评价报告。例如:有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只是对各环节的控制制度、风险的应对措施进行了简单的陈述,并未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三)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有效性。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内控评价模式并不熟悉,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上市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与完善的难度。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选择上看,由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企业对内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各企业实施内控的出发点不同,这就导致上市公司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有效性带来了影响,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四)缺乏内控专业化人才

目前,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内部控制和评价还是一项新鲜事物,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参与评价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关。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内部控制评价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熟知公司的整体运行状况,熟悉公司的业务流程,并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同时,还要求公司的评价人员具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而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极为匮乏,在短期内,这种人才的匮乏在短期内还得不到解决,这也将成为制约上市公司内控与评价建设的瓶颈问题。

(五)内控缺陷缺乏明确性标准

上市公司通过内部控制和自我评价能够找到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通过对这些问题和缺陷的改进不断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我国已经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仍有一部分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也并未对企业相应的缺陷予以披露,各企业由于标准不同存在的差别也较大。纵观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披露的现状,真正敢于披露自己内控缺陷的企业并不多,披露相应的整改措施的企业就更少了。例如:有的企业披露的缺陷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仅仅是为了迎合规定的要求而进行的披露;还有的企业披露的整改措施过于简单,根本没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建设及评价的建议

(一)循序渐渐,为企业内控建设和评价预留充裕的时间

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和自我评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不能仓促完成。美国在引进内部控制要求直至进行自我评估经历了5-6年的时间,要求审计师出具相关的财务报告经历了6-7年的时间,这为企业提供了充裕的准备时间。因此,我国不应操之过急,内控建设和评价过程是一个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复杂性的过程,是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的内控建设及评价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在加深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深刻理解的同时,提升公司的内部建设效率和评价水平,为不断优化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创造条件。

(二)结合规定,制定企业内控缺陷认定的可执行标准

我国相关部门对于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情况做出了规定,这就要求各企业应在结合自己的行业特点、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企业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认清企业内控缺陷,并最终制定出企业内控缺陷认定的可执行标准。在增强相关规定的可参照性、可执行性的基础上,提高审计与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科学性、可比性。

(三)提高认识,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文化

上市公司应加强对企业内控文化的建设与内控环境的常设,努力提升全体员工对内控的认识和理解,在企业内部营造自主推动内控建设、积极发展和建设内控体系环境的局面。在公司一把手的推动下,转变思想认识,从应付的心态向重在执行的管理实践转变,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与评价转变成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内控优化工作。例如:企业可以加强对基层员工的内部控制宣传工作,鼓励基层员工积极参与到内控的建设与评价实践中来,在企业内部形成全员参与、人人负责的良性互动局面。

(四)引进人才,加强内控专业人才的长效培养

如前所述,由于目前企业内部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上市公司的内控管理与评价成为阻碍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因此,企业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积极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长期的、科学的、有效的内部控制专业人才长效培养机制。例如:对于那些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内控组织机构的企业一定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法律法规、职业素养、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在明确相关人员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加深对内控的理解,从而为企业内控工作更好的执行奠定基础。再例如:企业可以指定科学的、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专门聘请一些专家深入企业中进行专业培训;企业还可以派遣本企业的员工与相关的咨询机构进行合作,在不断地实践和交流中提高员工的内控水平。除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外,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在这方面投入力量,为更好地指导企业建立规范的内控体系、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五)奖惩结合,切实落实内控管理和评价

对于上市公司的内控管理与评价结果一定要站在综合的角度来看待,不能以“零缺陷”作为追求的目标,这很有可能造成上市公司内控评价报告的严重失真。因此,上市公司内控自评应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内部控制管理与评价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自我评价中,对于那些在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内控漏洞的业务部门要及时奖励,并正确引导业务部门查漏补缺,及时修复,从而使内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于那些经常发生错误的业务部门一定要给予严格的惩罚。例如:企业可以邀请基层员工作为内控管理和自评的评估者,在提高基层员工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为企业的内控搜集更多有价值、详细的资料,从而使企业的内控管理与评价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中。再例如:企业可以将内部控制的理念融入到对员工的日常管理活动中,为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创造条件。

总之,在上市公司内部开展内控管理与评价工作能够使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尽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另外,加强上市公司内控管理与评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投资者权衡企业的投资价值,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因此,上市公司必须加强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纠正内控评价缺陷,坚决杜绝各种商业欺诈、会计造假等事件的发生,为上市公司的良性运转创造条件,为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沈.上市公司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商业会计,2013(18).

[2]吴秀兰,孟枫平.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

[3]谢敏霞,孙丽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研究[J].商业会计,2014(07).

[4]赵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以若干家上市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3(14).

作者:焦全生 单位:新疆新华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上市公司内控管理及评价建议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glw/85734.html

    相关专题:食品召回管理制度 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


    上一篇:煤矿安全文化与经济效益分析
    下一篇:建筑工程预算准确性的现况与措施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