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代娱乐市场形成的背景
(一)经济的发展为娱乐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宋代是一个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它不仅为文化娱乐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促进了文化娱乐市场的发展。首先就农业而言,农具的改进、水利灌溉事业的发达,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为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创造了条件;其次手工业的规模扩大,门类齐全,为文化娱乐市场中的表演提供了服装和道具的来源。手工业者由唐代征集而来转变为募雇而来,工匠拥有更多的私人空间,为观看娱乐表演提供了时间;最后商业完全打破了历代的常规,使商业区和住宅区相融合,使娱乐文化市场更能够贴近群众的生活。与此同时,营业时间也不在受到限制。除了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早市,特别是进入北宋中期以后夜市的时间限制基本上名存实亡,可谓通宵达旦。完全区别于唐代日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i夜市时间非常短暂的情况。
(二)宋代科学技术发展是娱乐文化市场形成的技术支柱
根据李约瑟等人的研究成果,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最高的时期,在许多方面领先于世界。正是这种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使城市居民获得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这必然导致娱乐文化活动的增加和对更多休闲娱乐空间的需求。与此同时,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使在娱乐市场中上演高难度表演成为可能,很多传统杂技表演就是在这个时候成型的。
二、宋代娱乐市场的类型
随着宋代的商业和娱乐市场体系突破了“市坊制”的束缚,市民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不同阶层市民的文化需求,便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娱乐市场。
(一)货郎式流动文化娱乐市场
这种娱乐市场主要是为了满足市井细民的文化需求,其形式类似于我们在影视作品中所看到的“街头卖艺”。在当时的社会上习惯贬称为“打野呵”。它没有固定的场所和观众,主要是靠在街头巷尾耍练功夫来招徕观众,即“每会聚之冲,咽之市,官府讼听之旁,画为场,资旁观者笑之,每于一钱以上皆取之。”这种文化娱乐时常主要出现在北宋以前,到宋代渐退而普及于广大城郊。从事这种“街头卖艺”的艺人,他们很多都是逃亡城市的农民。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因此表演道具都非常简陋。可以说是宋代最常见的娱乐文化市场,也是最低等级的娱乐文化市场。
(二)固定娱乐文化市场———常市
这个市场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产生的高级的每天都有的文化市场。它一般出现在茶楼、酒店、妓院里,是一种非常固定的文化市场。它有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观众,表演的节目也是非常固定的,一般都是表演、歌舞、说唱之类的技艺。例如《梦梁录》中“茶肆”就记载着因说鬼话而闻名的茶坊。但值得注意的是常市一般都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出没的地方,一般社会底层是不可能享受到这样的娱乐文化的。
(三)专业的娱乐场所———瓦子、勾栏
瓦子又称瓦舍、瓦肆、瓦市,它是宋代市民文化娱乐的场所。在《梦梁录》卷十五《瓦舍》中记载“: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其称瓦肆、瓦舍是因为这个建筑是公共场所,游人进出无碍。其称瓦市,是因为它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市场。而勾栏是在瓦子中,用栏杆之类的东西组成的演出场所。每个瓦子内部有几座甚至十几座勾栏。勾栏内部由戏台、看席、戏房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大的看席可以容纳上千人。瓦子以勾栏的演出为中心,上演杂技、弄虫蚁、舞旋、神鬼、讲史、说诨话等技艺。在瓦子里艺人不是固定在某一个瓦子和勾栏里表演,他们是在诸个瓦子勾栏里进行轮回演出,可以说他们是经过观众的筛选而最后生存下来的,他们不仅技艺精湛,而且懂得学习。在继承传统的表演形式上,充分的表现宋代通俗文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此同时,一批文化修养和艺术见解高于一般艺人的“书会先生”与“京师老郎”的文人应运而生,他们运用较为娴熟的文字表达功夫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创作戏剧脚本和“说话”话本,为表演注入新的血液。可以说当时的瓦子是全国最高的表演舞台,它拥有最专业的演员,最好的剧本和最新颖的表演形式,这些对于推动宋代娱乐文化市场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瓦子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专业的文化娱乐市场,它的出现不仅代表了当时俗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已经可以和雅文化相媲美,而且也说明我国的文化娱乐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
三、宋代娱乐文化的内容
(一)戏剧
这一时期戏剧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
1、杂剧
在宋代,杂剧包括北宋时的杂剧和金代的院本。北宋时期的杂剧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有“杂戏”“、百戏”的意义,一是指各种戏剧性的演出,包括滑稽戏、歌舞戏、傀儡戏等等,在程式上大体分为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艳段是开演前吸引观众的歌舞类节目,也掺杂一些搞笑的段子或杂耍,主要是市民喜闻乐见的事,用于激发广大观众的兴趣,具有商业性演出的竞争味道;正杂剧是杂剧的主体,一般是演唱故事或演滑稽戏;杂扮又叫杂班、经元子、拨和,多属滑稽段子,主要是带动观众。到了北宋后期,杂剧逐渐从众多杂戏中独立出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金统治地区,院本就是行院所用的演唱底本。根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杂剧“大抵金以故事,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诸宫调是金杂剧的主要内容。诸宫调是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成短套,再把不同宫调大短套联成长篇,歌唱时要换宫调和换韵,这种形式可以随意表演或长或短的故事。目前流传下来的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诸宫调的代表作品,其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2、南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是用南方语言和南方歌曲组成一种民间戏曲。大约产生于宋代宣和之后,南戏在北宋杂剧的基础上,吸收南方的语音、语言、歌曲而形成。南戏的篇幅较长,一本戏百几十出,而且场上的各个角色都可以唱。杂剧和南戏,在音乐上代表了北曲和南曲两大声腔系统。南曲中的海盐、余姚、戈阳、昆山诸声腔对中国后来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杂剧虽然在明代逐渐远离舞台,但这种文体继续为明清两代文人所运用和发扬,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一翼。
(二)说话和说话人
说话是宋代民间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瓦子中经常上演的节目类型,类似于现在的“评书”。说话在宋代分为小说、讲史、讲经、合生(说诨话)四大家,其中小说和讲史是最受市民欢迎的。小说话本内容主要以爱情和公案为主,市井百姓成为故事的主人翁。而讲史主要是讲历史故事,以一种通俗生动的方式,将历史知识、历史观念普及深入人民大众心中,并在无形中向市民宣传了阴阳循环、因果相报邪不胜正等历史观念和普世伦理,影响深远。例如现在很多人在看三国时往往认为刘忠曹奸。我想这大概就是正统观念在民间的巨大作用吧。。说话人是宋代以“说话”作为固定职业的艺人。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有名有姓的说话人就有52人。他们不仅活跃在城市热闹的瓦舍和勾栏等固定场所,也常到乡村里去。在陆游的一首诗中这样描述到:“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的,满村听说蔡中郎。”
中国文人精心制作的“上古隐奥之文章”,经讲史说话人咀嚼,化为“今日分明之议论”,渗透于中国
文化的血肉肌体中,使中国文化更加鲜活、生动。四、宋代娱乐文化市场形成对后世的影响宋代高度发达的文化娱乐市场,促使文化、艺术、体育等文化娱乐带有浓厚的商业性质,各种文化娱乐成为有偿服务,其内容大多都是纯感性、纯娱乐的,少了政治教化,导致了市民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变化,从而对传统意识形态形成了巨大冲击。瓦舍里表演的节目说唱、杂剧、讲史、讲小说、傀儡戏等,为明清时期文艺专业表演的形成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杂技、踢球、相扑、举重、使棒、舞刀枪、使拳、弄水等娱乐性表演,造就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职业体育艺人”。而宋代杂剧由于它是传统社会文化框架内应对市民审美心理结构的物态形式,并由瓦舍勾栏锻铸出来,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迅速的流传四方,直接孕育了光彩夺目的元杂剧的诞生,对后世戏曲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指导作用;而说话的话本直接影响了明清小说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的名著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明清时期通过小说作者的加工润色,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至今。
作者:傅璇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