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工论文 >

古代区域历史教学探索

一、古代河西的历史,与中原王朝和周边地

区政治军事形势、经济文化发展及民族关系演变、丝绸之路兴衰等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史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政策演变或制度变迁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代河西的历史,正与中原政局的演变、丝绸之路的兴衰、中西方经贸文化交流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突出河西地域特色,有利于对中国古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甘肃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河西走廊更是丝路交通咽喉。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内地经河西走廊与新疆及更远的“西域”之间就已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Serice),欧洲学者将这条连接中西方的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并成为国际上的通用名称。尤其是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归汉以后,河西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文化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为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奠定了基础。自此以后,丝路贸易更加活跃,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虽然不同时期丝绸之路的走向屡有变化,但河西走廊则是唯一不变的交通孔道。如果以敦煌为界,可将丝绸之路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长安西行纵贯河西走廊至敦煌;西段自敦煌西行,经过今新疆至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东、西两段均有南、北、中三条线路,其中东段北线自长安沿泾河西北行,经平凉过六盘山,西北沿祖厉河而入靖远,渡黄河后再由景泰过武威、张掖至敦煌;南线出长安后沿渭河西行,经秦安、通渭、陇西、渭源、临洮,再沿大夏河北上,在炳灵寺附近过黄河,西北经青海民和、乐都、西宁,北过大通河,由扁都口到张掖、敦煌。中线自长安至临洮段与南线同,此后再北上兰州,渡黄河后沿庄浪河西北行,过乌鞘岭,经武威、张掖到敦煌。可见,不论东段路线如何变化,河西走廊张掖至敦煌段都是必经之地。东段如此,西段亦然。丝绸之路西段分别经由鄯善、伊吾和高昌进入内地的南、北、中三条线路,亦皆“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而且“海通以前二千年来,中国与外国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文化上之交光互影,几无不取道于此。”[7]267因此,河西的历史是与丝绸之路的兴衰紧密相关的。

“由于河西……处在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主干线上,并且是古代各族文化交往的十字路口,它就不仅仅是一条文化交流的河道,而且也是一座文化交流的枢纽站。”[6]270不论是中原文化的西传还是西域文化的东渐,均在河西碰撞交汇。尤其自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东来西往的使者商旅络绎不绝,讲经求法的高僧大德接连不断。他们或在河西短暂停留、补给休整,或者长期定居,他们在衔命出使或从事商业贸易、讲学译经等活动的同时,也将所在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习俗传入河西。这些域外文化既对河西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受到河西本土文化和风俗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河西就成为各种文化交融汇集和传播之地。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扼守中西交通咽喉,经济繁荣,人文兴盛,不仅各种“外来宗教如佛、如祆、如景、如摩尼,皆先后集其间”,[8]288而且东西方多种文化在此交融汇集。正如季羡林先生所云:“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9]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河西不断接纳域外其他文化并从中吸取营养,再将带有本地特色的、已经改变或发展了的形式,流向中原或其他地区,从而使河西文化交流枢纽站的地位更加突出。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动荡不安,经济文化遭到很大破坏。河西走廊作为天下“独安”之地,不仅吸引了大量流民,而且有大批硕学宿儒来此讲学传道,以致“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10]卷83《文苑传》他们“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5]卷123,3877河西也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汉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在保存发扬汉魏以来河西本土文化和中原传统文化并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五凉文化”,进而成为北朝隋唐制度的渊源之一。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论:“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3]41隋炀帝西巡张掖,不仅是河西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对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畅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大业初,“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但突厥、吐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拥遏,故朝贡不通。”[11]卷67《裴矩传》隋炀帝“甘心将通西域”,遂于大业五年(609年)亲巡河右,经大斗拔谷(扁都口)至张掖,在焉支山下接见高昌王麹伯雅、伊吾吐屯设及西域27国首领和使者,随后又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和且末四郡,并“大开屯田,捍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5]卷181,5645隋炀帝不远万里西巡张掖,显示其经营西域和丝路贸易的决心,进一步凸显了张掖居中四向的关键地位。1247年,蒙古西凉王阔端与西藏萨迦派领袖萨班在凉州会谈,见证了西藏地方正式纳入蒙元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此次会谈,堪称西藏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并由此从法律上确定了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凉州会谈不论在西藏和藏族历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二、利用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人文社科重点

研究基地的平台优势,通过平时作业和学年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自2011年以来,结合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在历史学(辅修地理)专业基础上设置历史学基地班,并分别制(修)订了历史学基地班和历史学(辅修地理)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利用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平台优势,强化研究性教学,为学生毕业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历史学基地班不再辅修地理课程,而代之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专业特点的选修课程,如以敦煌学史、敦煌文书与石窟艺术、河西史地为核心的“敦煌学概论”,主要对古代敦煌与丝绸之路、敦煌学的产生与发展、敦煌文书的主要内容、敦煌石窟及其艺术特色、敦煌学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敦煌学与中国古代民族、宗教、教育科技、语言文学研究等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以河西简牍、墓葬壁画与碑铭资料研究为核心的“西北出土文献研究”,着重介绍河西各地(主要是居延、敦煌、武威等地)出土简牍的主要内容、魏晋墓画像砖及各类墓志碑铭资料,以弥补传世文献记载的缺漏;以西北地区民族融合发展为中心的“西北民族史”,系统讲述先秦以来至明清时期生活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乌孙、羌族、匈奴、氐族、鲜卑、回鹘、吐谷浑、吐蕃、党项、蒙古等众多民族生息繁衍、交流融合的历史;以历史时期河西重大历史事件和制度沿革为中心的“河西史专题研究”,则具有明显的研究性,选择的内容都是在河西和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如霍去病进兵河西与河西四郡的设立、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五凉政权兴衰与五凉文化、裴矩与隋炀帝西巡、安史之乱与吐蕃占领河西、敦煌归义军政权与晚唐政局、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明代甘肃镇与西北边防等等;以河西走廊自然环境和历史变迁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历史地理”,主要介绍古代河西开发与人口、河西水利工程兴废与绿洲农业盛衰、自然环境与交通路线变迁、政区沿革与古城镇兴废等;以丝绸之路和中亚历史为中心的“中亚史专题研究”则侧重以古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通过开设这些选修课程,旨在突出丝绸之路与中外经贸文化交流、西北边疆开发与多民族国家发展、敦煌学与简牍学研究、河西历史及其重要地位等内容,以期进一步拓展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加深对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形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首先,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以知识讲授为主,而是在理清基本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尝试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自修相结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查阅各类资料,掌握基本历史事实,了解相关问题的学术史和研究动态,进而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探究意识,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通过交流研讨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识水平。其次,改变以往闭卷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模式,而代之以课外作业、课堂讨论和课程论文相结合。根据教师给出的选题要求,课程论文可由学生“自主命题”,不预设“标准答案”,但求能自圆其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倡运用新材料、新方法,提出新观点、新认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教学与课外学术活动。积极倡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教学内容和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田野调查,如对河西地区或自己家乡某一古城遗址或文物古迹进行实地调查,进而结合文献记载和碑铭材料等对相关问题进行考证分析,厘清一些模糊认识,以加深对区域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此外,还根据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设规划和研究实际,结合本科高年级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及“河西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引导学生围绕丝绸之路或河西历史文化确定论文选题或研究对象,收到了明显成效。自2010年以来,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方向的本科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绝大多数选题都集中在河西或甘肃范围内。本专业历年入选河西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或在全校及全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论文竞赛中获奖者,也基本都是河西历史研究领域的选题。总之,在历史学专业教学中突出河西区域历史文化内容,是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区位优势以及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也是积极响应“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国家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初步尝试,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作者:高荣 单位: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古代区域历史教学探索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glw/82494.html

    相关专题:中国十大军工集团 金属失效分析


    上一篇: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研究
    下一篇: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