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凉地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分析
(一)把握好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三个叶龄期
一是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通式为:选取(1)主茎的伸长节间(n)在5及个以上、总的叶龄(N)在14片及以上的水稻品种,此时中小苗移植时N-n的叶龄期,大苗移时叶龄期为N-n+1。(2)伸长节间数(n)在4个及以下,总叶龄数(N)在13及以下的水稻品种,它们的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N-n+1。
二是水稻拔节的叶龄期。通式为:N-n+3叶龄期,或用(n-2)分之一表示叶龄期。
三是水稻穗的分化叶龄期:通式为:叶龄余数3.5减去破口期,即经历了水稻穗分化室的5个时期。
(二)借助诊断指标控制好群体
在水稻的有效分蘖期内,为了促进其分蘖,试验群体的叶色须呈现黑色。到了N-n的叶龄期时,叶色会开始变淡,这时会使那些无效分蘖时的发生得到遏制。试验群体的叶色必须出现“落黄”现象,高峰苗少,通风透光条件好,碳素积累充足,为施氮肥攻大穗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倒2叶龄开始直至抽穗,叶色必须回升至显“黑”。碳氮代谢协调平衡,有利于壮杆大穗的形成。在抽穗后25天左右的时间里,叶片的颜色仍然会保持在顶4=顶3这个状态,从而使水稻的叶片拥有旺盛的光合作用的功能。直到水稻下部的叶片开始逐步衰老,至水稻成熟这一阶段,水稻自身仍然能维持1-2片叶片为绿色的状态。
(三)确定适宜的基本苗
水稻基本苗的确定方法符合恰于N-n叶龄期的够苗,并确保其穗数,还要能在有效的控制水稻的无效分蘖前提下,提高水稻的成穗率。基本苗的计算公式为:X(合理基本苗)=Y(每亩适宜穗数)/ES(单株成穗数)。亩基本苗为:5.6—6.2万苗。
(四)精确计算确定施肥量及施肥时间
施有机基肥时,氮肥前后比例应适当调整。增加基肥速效氮,弥补分蘖期秸秆腐烂和稻苗争氮。秸秆分解后释放氮,主要供穗肥之用。
准确掌握施肥时间。施肥前期重施基肥增穗,后期巧补穗肥增大穗粒重。有机肥100%、氮50﹪、磷100﹪、钾50%作基肥深施;氮40%、钾50%作追肥;氮10%、作穗肥。有机肥1500-2000公斤/亩,氮肥18—25公斤/亩,普钙40—50公斤/亩,硫酸钾5—10公斤/亩。要根据水稻群体苗生长的情况进行施穗肥。水稻群体在秧苗有效分蘖的临界期够苗以后,叶色就逐渐褪淡开始出现落黄,顶4叶的叶色略淡于顶3叶的夜色,这时可以按原来设计的穗肥的总量值,进行5个伸长节之间的品种不同分别促化肥、保花肥的两次施用。促花肥约占施穗肥总量的65%~70%,保花肥占30%~35%。4个水稻伸长节之间的品种,施穗肥以倒三叶露尖一次施用较为适宜。
(五)精确灌溉
水份管理,返青期浅水,分蘖期浅水湿润交替,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目标穗数苗80%开始断水晒田;拔节至成熟期,实行湿润灌溉,收获前一周断水。这时通过精确的灌溉来控制水稻的无效分蘖。(1)精确搁田的时间。在掌握无效分蘖发生时,必须要在它发生前的2个叶龄期提早进行搁田。例如要控制N-n+1个叶位的无效分蘖,就必须提前N-n-1个叶龄期,当水稻群体苗的数目达预期穗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时进行断水。(2)搁田的实施标准:土壤形态以较为板实、有裂缝时行走不会陷脚为度;稻株的形态要以叶色是否有落黄为重要指标。在多雨区,搁田经常需要排水,但在少雨的地区,通常可以通过用计划灌水的方式来实施,等到水稻进入N-n-1叶龄期时,田间这时恰好断水。
二、冷凉地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给当地带来的效益分析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能有效地提高栽培技术指标的定量化和措施实施的准确化,能使各项栽培措施的应用及彼此之间的配合均能定时适量,这项技术不但可操作性强,便于广大技术人员和农民掌握,而且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和对环境及稻米的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冷凉地区的增产增效,效果显著。
(一)经济效益
通过2012年宾川县大营镇示范基地的试验结果我们不难发现,这项技术体系给冷凉地区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示范基地2000亩,亩产700公斤/亩,比当地亩产增50公斤,总计增产10万公斤,增加收入40万元。每亩比当地节约成本投入10元,共计减少投入2万元。以上两项共为当地农民增收42万元。获得如此大的收益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并且可以为下一季度的生产提供保障。
(二)社会效益
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当地农民的科技能力和水平,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共同运用科技,共同富裕的目标,推动整个社会小康水平的发展。
(三)生态效益
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进一步规范了用肥、用药、建立和完善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减少农药,肥料的使用量,通过推广冷凉地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可大面积保护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有效提高稻米的质量。
通过对冷凉地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探索及示范基地建设,我们发现科学技术是农村农业论文第一生产力,在生产环境较差的地区,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的效果。在新时期我们要在领导组和各专家组的指导下,积极开展项目基地实施,技术宣传培训,增强劳动人民生产能力,改善人们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