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我国的广大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重要核心,引领着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本文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分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意义、建设现状与误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从重视精神、构建合力、以人为本、重视规划四个方面着手加强构建校园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始终。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意义
校园文化作为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其内涵在于在高校办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同时提高师生的文化素质与道德情操,进而以高校师生为主体所创造或实施的各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内容总和。目前,建设好校园文化,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营造良好的育人和学术环境、使广大师生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使人才质量提升,使学校核心竞争力凸显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当今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和正确认识,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汇聚。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思想价值观的方向盘,关系着国家的核心价值导向和人心向背。以此为引导来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作为主体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在社会中找准自我位置,知荣辱、晓善恶,提高对社会责任及国家利益的认知,以热爱祖国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二是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三个倡导”集中体现了国家信念,也展现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新的价值目标。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纽带。而在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建设中,培育和践行是两大关键因素。高校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培育平台和践行途径,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的“两手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精神文明的创建,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三是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信念。大学生是教育培养的重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引领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信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头脑中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其培育和践行是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误区
新世纪以来,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地位、作用及功能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提高。2015年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这三个文件都强调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可见党和国家对校园文化的定位已经从简单的德育补充发展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已经认识到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血脉。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其具体表现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在物质文化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得到改善,表现在教学、科研和生活的物质条件的提升,如校园环境和科研设施的完善;在精神文化方面,各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礼仪规范等方面的观念层次都有了大幅的提升;在制度文化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体系逐渐完善,各校基本上形成了以学校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为指导,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共建校园文化的局面;在活动文化方面,目前校园活动载体异常丰富,高校师生文化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高校校园充满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朝气。在看到高校校园文化取得的阶段性成就的同时,也不可回避地看到其中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第一,重环境,轻精神。校园文化内涵中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等四种主要形态。在这些形态中,物质文化凸显了校园文化的基础,并承载着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凸显了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规定和引导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方向。目前,部分高校费时费力筹措资金,用于建造豪华校门、观光餐厅、行政大楼等面子工程,轻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如果高校趋向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或个人崇拜主义等面子工程建设校园文化,将使得校园文化整体出现不协调,也将影响到学校其他方面的正常建设,还可能给师生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第二,重学生,轻教师。在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多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以教师及管理人员为主体的文化建设。但自古以来教师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对于高校校园文化承担着重要的传播作用和引导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在《就职演说》中说的:“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就说明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重教师的重要作用,将大学生、教师与管理人员一起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中。第三,重形式,轻内容。这主要体现在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多停留在表层的、局部的设计与操作上,在文化内涵、广度、深度上挖掘较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往往更注重形式,忽视实施的效果与反馈意见的分析与收集,其本质在于对校园文化建设尚未从根本上重视起来。此外,以往的校园文化主要传播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效果在各高校的反应中也都不乐观,还停留在对某种理论的浅层次解读上,跟自身结合不紧密,没有针对性,无法带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同响应。第四,重短期,轻长期。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在重视其短期建设与效果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长期建设与效果。当前各高校主要以开展各类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学术、体育、科技、创新等活动为基本手段,其好处在于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具有重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是集中在短期文化活动层次上,缺乏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建设机制及规划。
3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现阶段,建设好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并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营造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本文在上部分对校园文化建设误区的研究下,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议:第一,重视精神文化,突出核心地位。校园精神文化表现了师生长期以来累积的共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呈现了一所高校的基本精神面貌与灵魂特征,代表了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学风与校风。因此,在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精神文化的重要作用,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校训,学生思想特点,教师思想修养等各个层面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凝练出校园文化的精神。第二,全方位发力,勒实微观基础。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学生和教师,其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动态,而学生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对象。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的能动作用,在变革与调整内部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基础上,协调好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定位、机制、关系、作用方式和途径,使三者协同发力,共筑良好的校园文化。第三,贯穿人本理念,重塑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注重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建设始终。简言之,即要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中,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来引领,并在活动实施与进行中彰显出这一思想,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校园文化朝着繁荣昌盛,指导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进。第四,注重系统规划,构建长效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符合未来发展变化。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短期内就能有所成效,而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更需要与现实相结合,满足实际情况的变化,具有自我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联合财政部门、相关管理部门与评价部门从长远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系统规划,并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激励机制,促进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环境氛围。
作者:刘飞 张博文 王欣亮 朱紫瑞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综述
摘要:应用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成败,因此如何构建良好的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模式是当下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现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存在研究模式单一、研究视角狭窄的问题,提出了多元发展和与区域文化充分融合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综述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与核心,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也历来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应用型高校应运而生,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如何创建属于应用型高校的校园文化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热门话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对所取得的此类研究成果大致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宏观层面:对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与特点的研究
概括来说,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三个方面。面对应用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很多研究者把目光对准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构成、独特意义、定位与特点等宏观层面加以把握,提出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和路径。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孟秀霞、李九丽的文章《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定位及建设研究》对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给出明确的定位,指出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需要与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学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进而分析了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的诸多特色,并从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赵聪的文章《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立足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指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四方面内容,并提出了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吴建宁,董本清,王星辉的文章《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分析了应用型大学生源主体的不同,提出了把握应用型大学定位、突出应用型大学特点的原则和以环境文化引导精神文化,提炼精神文化为重点,科学指导,逐步完善,树立典型榜样示范的文化建设策略。陈梦寒的文章《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与建构》分析了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进而从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抓住人才特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培育大学精神实现务实与理想的统一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培育和建构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途径。除此之外,《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隐性德育视阈下应用技术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应用型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等文章也从不同的侧面对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阐释。
二、微观层面:以某转型院校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
国家三部委关于高校转型发展的意见发出后,先后有13个省(市)陆续出台转型方案,确定了181所高校完全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或部分专业进行转型。与此相应,在对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方面,以某个转型试点院校为具体研究对象所进行的案例研究也成为一种典型的研究模式。例如,周家华的论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与路径设计的思考——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为例》,文章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遵循的原则和对路径设计的一些思考;杨日晨的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也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具体的改革措施;尤小红的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行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的实践与思考——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从行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的视角切入,阐述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的教育模式下行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的意义,以及将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融合的途径与方法;邱盛、陈程的文章《浅谈“德学、五进”思想指导下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设想——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分析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指出目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诸多问题,进而指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广州工商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建议和构想。此外,《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体系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论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体系中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等文章也从校园文化的不同角度切入,对具体院校进行了个案分析。
三、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学者们对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做出了较为清晰的概括,并对校园文化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给出了较为全面的阐释。然而,仔细分析目前的研究资料不难发现此类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研究模式单一,缺乏对多元发展的认识目前,研究者对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的认知还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的共性问题上。对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的诸多特点阐释较多,而对建设路径的个性阐述则较少。虽然已经有部分研究者从微观层面对转型院校进行了案例分析,但是从研究数量和研究深度上来看此类研究还处于初尝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工作以来,目前已经走上转型发展之路的应用型高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地方普通高等院校转型成为应用型高校;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高专转型升级为应用型高校。这几类院校虽然都以应用型高校为发展目标,但是在各自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办学背景、地域特点、基础条件的不同有着各不相同的发展状况,在校园文化建设方式上自然也就千差万别。因此,对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也应该考虑到不同院校的个体差异,校园文化发展模式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在研究过程中要在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共性特征基础上抓住个性、发掘特色,探索多元发展之路。(二)研究视角狭窄,缺乏与区域文化的融合一直以来,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城市与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城市的一块文化高地,其校园文化对城市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影响与带动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尤为如此,应用型高校在办学特色上以大多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为区域内各行业输送优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可以说,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与整个城市文化、区域文化之间有着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紧密关联。然而,目前的研究资料显示出研究者对此方面的关注明显不足,大都是在一个相对孤立的层面来探讨校园文化问题,应该说,此种割裂式的研究不利于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也不利于应用型大学的特色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积极拓宽视角,将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放在城市与区域文化中,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这样不仅有助于找准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定位,更有助于调整办学方向,确保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文化需求的契合度。
四、结语
总体而言,目前学者们对于我国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热情高涨,研究成果颇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参考价值。但是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多的将应用型高校的校园文化放在区域文化、社会文化的参照系中加以考量,认识到校园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封闭系统,它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与区域经济、文化紧密关联的动态系统,对其所进行的研究应打破校园围墙的局限,以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为依托,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分析,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为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作者:李阳 单位:营口理工学院
第三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摘要: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多元文化冲击严重等问题,因此提出高校做好制度保障,进行制度文化建设;将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发挥教育工作者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活与网络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2012年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理论,其具体内容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它高度凝练出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理论取向与目标,与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切合,更与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相一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最深层次决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本质体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2]可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体系建设的基础和理论支撑。而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属性质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意义。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培养近年来,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特点越来越明显。很多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花费大量精力用于对校园景观,楼宇建设等外在的“形象工程”建设,而无形中轻视与弱化了学生品质、学风等精神文化的引导和培养。尽管高校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对于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以及学校形象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两种文化建设投入的不均衡必然会带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失衡,从而最终导致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受到制约。(二)外界多元文化冲击严重,“主旋律”文化遭遇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外以及社会上纷繁复杂的文化信息犹如雨后春笋般呼啸而来,在这些文化资源中有一部分能够拓展视野,丰富内涵,但更有相当一部分负面文化信息与我们所倡导主流文化观念完全或部分思想相悖,这对正处于成长中的学生们来说的确容易受到错误诱导甚至导致其形成不良价值观。因此,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学生思想成长过程的有效引导,增强学生对周围文化信息的甄别能力,同时做好学生周围文化信息的筛选工作,做好校园文化信息的第一道防火墙等至关重要。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一)高校做好制度保障,进行制度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下,高校制度建设作为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保障。实践中,“要根据本校的办学章程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形成机构精简、职责明确、效能节约、考评科学、奖惩得力、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以及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激励机制;创新学生培养制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彰显学校对师生全方位、高层次、深入灵魂的大爱,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支撑,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3](二)发挥教育工作者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活与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建设科学、丰富、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需要发挥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工作中积极探索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首先,积极课堂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融入到具体的知识内容体系之中,便于学生系统化掌握与理解。其次,充分利用好学生业余生活空间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扩展途径。我们可以利用高校学生的业余生活的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既能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体会现代文化成果,真真切切地在感知中获得成长。再者,不断发掘现代网络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便捷途径。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开发并利用好网络这个便捷、高效、受众广的传播平台,将一些有益的文化形态与精神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不断互动中获得先进文化积累。
作者:杜振君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第四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新视角探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时代赋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神圣职责,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的两者关系角度进行剖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找到运用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引言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高校不但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阵地,也是传播知识,创造新思想,维护先进文化的基地。又是传播先进文化、创造先进文化、捍卫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尤其当今世界风云变幻,通过网络和新媒体传播西方思想,这给中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一定挑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紧地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是我们党汲取人类思想精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创造性提出来的,拥有广泛而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在高校中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因此二者密不可分。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而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根本。找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通过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帮助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重中之重。第二,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发展,这个道理是毋庸置疑的。无论学生是否愿意,只要他长期置身于一个具有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会在这种环境影响下不知不觉被感染与熏陶,而且还会将这种精神渐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之所以说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因为学生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又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且校园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载体。[4]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
在问卷调查中,88%的学生在上思想政治课时都会偷偷地玩手机,或者是看一些课外读物;76.5%的学生认为大学根本没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觉得这些课程在初高中时都已经学习过了,之所以没有逃课,是因为想在期末考试时拿个好成绩;有29.73%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与自己成人成才没有任何关系;91.2%的大学生不能背诵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88.9%的同学参加过大学生社团活动,可是却有15.6%的同学是被逼迫才去参加的,活动过程中提不起任何兴趣,只是一味地充数而已。从以上数据及所有的调查中,人们不难发现,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有一些了解,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深入每个大学生的骨髓之中,更谈不上主动去践行。只有通过课堂上下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才能保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效果,确保建设方向的正确性。[5]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其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高校中,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做为教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入到课堂,运用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到以理服人,达到情理交融,保证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正确处理身教与言传的关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其二,坚持方向性原则。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在学生各门课程的设置上贯穿和弘扬先进的校园文化,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其三,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不断追求创新,坚持改革,将改革创新精神引进高校的校园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革新意识;其四,坚持渗透性原则。[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体现在人文关怀中,而且要付诸到具体的规章制度中;要让学生在感受师生情、同窗情的同时,更要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有理想、懂道德、有爱国情怀,又有目标、懂感恩、能明辨是非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被熏陶被渗透,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言行。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高校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其一,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培养一批精通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具有不断创新理念的学科带头人。[7]其次,以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差异。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多样性统一思想的深入理解,做到因势利导,既能有效地抵制那些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错误思潮,又能有效地吸取其有益的成分为人们所用,从而促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立场坚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通过现象看本质,使其精髓得到发扬。第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培育优良校园风气:首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不能只谈理想的崇高性而忽视理想的现实性,要带领学生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展开了解,带领学生深入基层,亲身体验民情,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从而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和信心。其次,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旨。在组织大学生活动时,不仅要注重活动的形式,更要注重活动的文化内涵,要注意让大学生从每次活动中感受到活动的主题以及它的深刻含义,要让大学生在无形中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同社会发展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最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要努力培育优良的校园风气。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校风、学风成为学校在社会展示的窗口,要将其优良作风发展下去,激发学生奋发前进的动力。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全体师生员工统一思想,明确奋斗目标,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8]第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9]一所高校,若没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广大师生也就没有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只有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才能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首先,将民族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倡导理性爱国氛围。高校可以邀请一些老红军,召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内容的系列讲座;可以以“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一种文明、现代、高品质、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引导青年学生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筑起新时期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同时,还要加强网络文化的传播引导和言行的规范,使大学生不被一些不良的西方文化所熏陶,做到理性爱国。其次,将时代精神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要在全校范围内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如开展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市级以及学院的各种科技竞赛,诸如“挑战杯”大赛、创新创业类大赛等,通过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五,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基础:首先,高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表率作用。无论是在哪一所高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就是辅导员,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三观”问题。因此,各高校要打造和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让大学生在这样的一支队伍中成长和进步,让这支队伍带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知识竞赛等,来夯实道德基础。其次,规范高校师生的言谈举止,做到慎独。[10]在高校校园内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经常反思自己做人做事问题,并努力抵抗一些不良的风气,自觉与这些不良行为作斗争,努力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合作和互助友爱的精神,为学校的长久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思想内涵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正确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则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作者:张雪娟
第五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摘要】文章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商业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造成影响的原因,提出了商业文化影响下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策略。要引导校园商业文化并使其统一于校园主流文化;自发形成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处理好高校承担社会责任与保持独立性的关系。
【关键词】商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化交融与碰撞
于滨博士所著的《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冲突研究》一书不仅探讨了我国高校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冲突,还深刻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与外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如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亚文化,它是指在商业不断发展进程中的具有商业特征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主要分为商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主要包括:商品文化、销售文化、商业伦理和环境文化等几个方面,其中商业伦理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商业文化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也是有机联系的。作为商业和文化的综合有机体,商业文化是与商品经济和文化相伴而生并不断变革、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商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在当前市场经济浪潮中相互碰撞与冲击。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复杂的群体文化。由于其独特的学术性、自立性被誉为“象牙塔”,保持着质朴、纯净的学术氛围,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然而,在愈演愈烈的社会商业化大潮席卷下,校园文化活动的商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已经无法保持其自身的“清新、脱俗”,如今也浸染了喧嚣和斑杂的商业气息。在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大潮影响下,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也被卷入其中。直到现在,上到学校,下到教师和学生,均把开公司、做兼职作为实力的象征,也满足了部分教师和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梦想。高校非常重视科学研究,科技成果在商业运作中体现出了其商业价值。知识商品化是商业文化在高校发展的较高层次,这有利于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商家参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设置价格较高的奖品,悬挂商家的宣传条幅,或者要求冠名。商家介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客观上使得商业文化向高校渗透。在商品经济求利性原则的驱使下,商业活动主体会竭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争取最大的利润和效益。这种金钱至上和功利主义思想也不断地影响着校园人,部分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也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收益。部分学生不谈理想、信念,只求物质回报和索取。知识、学术逐渐商品化必然滋生高校的学术腐败的霉菌。有的教师为了评职称、做课题,盲目追求其经济价值而违背学术道德,剽窃他人成果。在行色匆匆的大学人群中更多的不是背着书包的学生,而是挎着轻便的背包和笔记本的准职业者,他们匆匆往返于车站,充分利用时间兼职赚钱,而不是奔往图书馆或课室。
一、商业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
第一,市场经济浪潮席卷高校——客观原因。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子系统之一的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时代敏锐性与开拓性,与社会文化处于一种互动状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商业意识中的功利主义和某些商业行为等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和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商家为了获得最大的收益、甚至谋取暴利来逐渐壮大自己的产业将会竭尽全力去寻找任何有希望的商机。大学生是商品消费重要而庞大的群体,早已成为他们所关注和青睐的对象。具有较强冲击力的市场经济潮流使得高校被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所包围。第二,部分高校校园人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观原因。随着整个社会商业意识的不断强化,加之当前高校大力倡导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部分高校校园人不再满足于以学习、研究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增强社会生存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成为校园人学习和工作的一种目标追求。更有甚者将学习与社会化二者之间的传统关系完全颠倒过来,完全注重培养现实社会生存能力,而忽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认为深入社会是学习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总之,商家对于校园人的消费预期与校园人对于商业经济的日渐重视一拍即合,高校校园文化的商业化程度发展到今天也就实属必然。
二、商业文化影响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当前,商业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只是机械地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校园中的商业风气和行为,而应扬长避短,侧重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利作用,使其合理有效地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第一,引导校园商业文化并使其统一于校园主流文化。随着商业文化在高校校园慢慢渗透,我们应积极地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一旦片面压制商业文化在高校的发展,就会影响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就会使校园文化失去活力。如果忽视或放纵、任其在高校校园恣意蔓延,而不加以及时、积极的引导,就会失去高校的精神本质所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统筹考虑商业文化建设,将其纳入到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中,使其统一于校园主流文化。高校相应的主管部门应该对商家的运营定期、及时地核查。针对商家热衷并想申请赞助或冠名的校园建筑或娱乐文化活动,高校应严把审批关,建立相应的审批制度。坚持校园文化优先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引人商业文化使商业文化为我所用,促进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培养校园人自觉抵制非理性文化倾向的意识,大力倡导和弘扬主旋律文化,引导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第二,高校应自发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高校原本是最具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的社会组织机构之一。步入校园,首先感受到的应该是其浓郁的学术风气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也是评判一所高校优劣的最基本的标准。因此,学校应通过学术氛围的营造,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人,真正地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人、感染人、塑造人的隐性作用。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商业文化只是在市场经济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调配色。商家可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但是不该忘记的是高校是人才培养、思想最为活跃、能够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的重要文化组织。校园人应找到商业行为与校园文化活动间的平衡点,改变校园文化各种活动的纯粹商业化倾向。校园人日常需要的超市和便利店也应该存在于高校本该具有的浓郁而厚重的文化氛围中。积极引导校园人不该做崇尚物质消费的奴隶,而应做知识的追求者,通过各种途径营造良好的教学育人和科研环境,形成尊重人才、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第三,高校应处理好承担社会责任与保持独立性的关系。在我国现阶段,高校承担着重要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引领文化的社会责任,当前高等教育深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高校中投入的大量科研经费与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生产相结合所进行的科技创新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高等学校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依赖并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要想既能承担社会责任又能够坚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高等学校就应该保持清醒的文化独立意识,保有自己的理想,与世俗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勇于越主宰现代社会的崇尚“工具”性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念,自觉发挥文化批判和创新的本质功能,既保持自身自治、学术自由的独立性,又坚持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于滨.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冲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
作者:王志伟 单位: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六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内容摘要】高校是传播文化知识和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糅合到课本的过程中,高校应大力发扬改革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建立高效公平的校园制度文化,宣扬诚实可靠的校园行为文化。将高校校园文化推上新高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每个人心中。本文将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高校校园文化息息相关;二是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作为校园文化的指导的原因;三是如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播的进程中,高校校园文化仅仅是一个较小的成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校园文化发展是培养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校园文化应该时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理念,将教材的内容融入更多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教学时,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作为重点时刻提醒听者,掌握校园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使得学生们学习效益提高,有助于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
2015年1月19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党和国家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就是目前意识形态的工作,高校作为培养现代有意识形态的出色战略性人才的基地,有责任也有义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构想培养出色人才和提供智力保障。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城市特色”鲜明的公办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把学校建成既体现学校特色又符合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理念,既有利于优势学科发展又有利于培养知识结构全面、人格健全的大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作为我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既包括理论又包括实践的重大课题。在当代社会,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渗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也有利于清晰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与特征,找出学校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为开展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在现实意义上,研究该课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过程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建设校园文化中的特色与不足,便于准确找到优劣势,拓展并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思想领域,加强和健全高校校园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号召和调配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为形成和实现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自由平等的学校发展、民主法治的制度建设,提供必要帮助和智力支持。
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意义
(一)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所决定。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同时,引领着社会主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发展方向。二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质属性。高校所有成员都应执行高校校园文化中规定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以及价值体系,是使得社会上的其他组织与高校校园得以区分的重要特征,主要包括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以及校园物质文化四个方面。三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相互影响、一齐发展、互相促进的情况,不难发现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六大原则与建设途径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归宿。同样作为软文化的代表,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都包含三个层面,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具体到校园中。高校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在合理的价值准则、价值基础相应进行构造创建,才能将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完全实现。(二)由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重要挑战所决定。一是由于多文化的思潮相互碰撞、交融,高校校园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单一的文化形式必将受到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更具发展性和建设性,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突出。二是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网络负面文化的冲击。引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使得校园文化受网络的冲击力减小,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追求力降低。三是功利性、娱乐性、形式主义等现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校园独有的风格和品位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复杂化也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中娱乐倾向严重,各种不同思潮的涌入促使了信息高度曝光。这一切良莠不齐的多元化信息将对现代大学生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为使高校学生将注重点放在知识及文化素养的提升,不再追求形式和功利上的满足,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由高校校园发展的趋势所决定。要想适应校园深度改革、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要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以及教材中,能够使得全校师生在学习起来得到有利的熏陶,促进校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发展全面型人才提供基础,全面型人才必须要具备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能够正确引领学生们树立这些观念,更好地培育高素质人才。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纲领,突出校园主旋律。为了使得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能够突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精神和纲领,指导我们前行。多元文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高校校园一元化文化思想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阻碍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促进下,文化建设的一元化得到了加强,确保了校园文化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更突出了校园的主旋律,巩固了校园地位。(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管理,确保校园文化可管可控。随着社会迅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了形式主义和功利性的现象,影响了校园良好的形象,使得校园文化建设道路受到阻碍。然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层面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概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能够有效阻止该现象的产生,在一定范围上抑制了学生们追求形式和功利的信念,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向可管可控方向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三)在校园文化活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各个高校中,不乏有许多娱乐活动产生的现象,使得校园学习氛围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娱乐气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中要求高校注重学生实践活动的培养,不断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通过组织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使学生多参与有益的公益、创新、志愿、勤工俭学活动等丰富校园文化活,培养学生的实践养成。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高校校园打造更多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职能以及鼓励职能表达出来,还要在此基础上巩固以人为本的信念,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为使学生们领悟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民族发展的深刻内涵,应加强对校园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把文化性建设设施的数量增加,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文化传播的载体得到加强,从而达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目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注重学风的建设,在校园中举办各种学术类的知识竞赛,使得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个师生的心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技巧,有效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潜能,使得学校的学习氛围得以优化。(四)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建设校园文化的新天地。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注重弘扬发展的主旋律,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气氛,更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师生之间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保证积极健康、文明乐观的文化蕴涵来促进校园的建设,坚持核心价值观概念的领导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况且在高校教育方面,更应该推崇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的观点。形式上使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学的针对性,使得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学生们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学习的热情,以培养更多的人才。在校园中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可以使得学生们学习的活力更加旺盛。要想校园文化的建设变得可行有效,必须在校园中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更加熟悉社会发展的准则,在校园活动中学习到在社会上生存的要素,提高学生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更加深入。
作者:谢国辉
第七篇: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初探
摘要: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对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推进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人本原则、系统原则和创新原则等基本原则。在班级文化载体建设实践探索中形成的“133模式”是对校园文化载体拓展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校园文化;载体;班级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思政司出台的《关于2006年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司函[2006]6号)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网络、社团、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开拓与建设,加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可见,加强校园文化及其载体建设和高校学生工作统一与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探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应然使命。
一、当前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客体性载体的育人功能不明显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都能说话”,校园环境深刻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精神状态、审美情趣、内在气质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可是,伴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快速增加的是高大、气派的建筑,而缺少了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像未名湖、清华园这样有具有特色和底蕴的环境显得过少,甚至一些学校的校训、校歌等软环境元素也不为学生所熟知、接受,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在校园环境中很难得以彰显。(二)重科学研究轻教书育人的倾向弱化了主体性载体功能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集体和求真务实的教师队伍可以增强整个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此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然而,现实中高校的科研导向越来越严重,教授倾心科学研究而无暇顾及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教书而不育人,大学争相在各种排行榜上竞风流,而无法将学科和科研的优势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资源,大学只见“大楼之大”而远离“大师之大”。(三)制度性载体功能发挥不充分校园文化制度性载体本质上反映的是全校师生员工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基本认同,是关于学校管理及权利运行的理性原则、价值取向、理想追求、道德标准、利益关系等一系列观念体系的总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不尽理想,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对《大学章程》的认同度,很多高校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根本就没有完整的章程。(四)网络对媒介性载体的冲击和挑战亟待有效应对信息网络的普及无疑为工作提供了便利,但也使高校内信息来源急剧多元化、复杂化,正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校园文化载体。一方面,网络文化传播途径、交流平台改变了学生的活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宅男”“宅女”;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开放和隐蔽性使得一些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各种思想文化的聚集极易引导学生误入歧途,网络文化环境亟待净化。更为重要的是,校园文化媒介性载体的网络化进程还不能完全跟上网络信息发展的速度,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二、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原则按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使他们能够愉块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为目的。应该让学生身处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中,这样能更容易地观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从而在做中实现有意义学习。高校校园文化有明确的育人功能,所以,在构建校园文化载体时应该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等,让学生能在其中感受到主动性和主体性。比如,针对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设计的主题教育活动就应该根据其思维特点来“量身定制”。(二)系统原则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实际上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复杂工程。任何系统的内在构成都是一个相互协调、有序结合的有机体。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有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将校园文化载体作为一项整体工程来规划,做好布局谋篇再有序推进。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文化载体的综合作用,不能顾此失彼、抓一头放一头,而要使各种载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性原则要求载体建设者主动把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整体性,考虑多种载体的综合运用,以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种载体的综合功能,保证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协调发展。(三)创新原则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发源地和“第一资源”的集聚地,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高校的组织特性及其特殊地位和功能,决定了它应该而且能够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巨大作用。因而,创新也是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诉求。创新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的表现是多样的,比如,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校园文化载体的形式就应该更关注当代学生的特点,创造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感染;针对各个时期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社会热点的不同,主题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就应该深度融合新的时代要求,使校园文化活动走在时代前沿。
三、班级文化载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班级是高校组织体系的“细胞”,是学生在校活动的主要组织归属,必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媒介性载体。作者所在学院近年来坚持以班级建设为载体,通过不断丰富班级文化,营造学院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增强理科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努力开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班级文化载体建设的“133模式”,即:贯穿符合班级学生自身特点的一条主线;坚持人本、系统、创新三个基本原则;做到三个统一,班级文化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班级文化载体与专业特色相统一、班级文化活动与主题教育相统一。(一)坚持生本原则,形成富有班级特色的文化载体建设方向基于班级学生特点和需求设计班级文化建设,是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方法。学院坚持在班级组建之际指导班级发掘班级的群体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比如,ZB64班基于班级成员对本专业学习兴趣浓厚的特点确定了“学专业、成专家”的班级文化建设方向;ZB134班着眼于成员均为贫困专项计划考生,突出责任意识,确定了“带着梦想读书”的班级文化建设方向。班级依据所确定的方向,积极进行文化载体建设,每学期定期开展切合主题的文化活动。实践表明,坚持一条主线持续推进班级文化载体建设,不断丰富班级文化,有利于增强班级成员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班级文化载体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有利于班级文化活动的内涵和质量提升。(二)坚持系统原则,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载体系统原则在学院班级文化载体建设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院从全局出发,对各班级的文化载体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做系统指导和协调;二是各班级在建设实践中注重载体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专业和学科优势,从而形成特色。例如,ZB64班围绕植物保护专业学习构建了4个主题活动载体,分别是:家乡韵之植物风情、校园植物地图绘制、植保文化之合作手抄报、诗词歌赋中的昆虫,这一系列活动既贯穿一条主线,又将专业学习融入其中,把该专业所学的植物、植物病害、昆虫等核心知识同班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在文化活动中强化专业学习,依托专业知识构建班级文化,既增强了活动的内涵和趣味性,又形成了班级文化载体和文化活动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三)坚持创新原则,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班级文化活动班级文化载体最终是达成高校育人目标的途径之一,所以,必须坚持正确导向而不能“自说自话”。从活动内容来说,可以主动将主题教育活动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班级文化活动和载体。例如,ZB134班班级文化建设过程恰逢“中国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展开,班级自觉将文化建设和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先后组织开展了“梦想,从读书开始”系列读书活动和“与雷锋相约在一起”系列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读万卷书”来走进梦想、“行万里路”来体验责任,依托班级确立的文化建设主线来落实主题教育要求,达成“勤学•明志•正青春”的目标。该班级也因此而被评为“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从实践效果来看,坚持班级文化建设作用明显,ZB64班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均为学院近年来各班级之首;ZB134班作为一个贫困专项班目前班级成员平均学习成绩高于同年级其他班级。可见,以班级“小集体”文化载体建设为基础,积极创造和谐宽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大气象”,使班级文化成为整个校园文化的一个源头活水,是一个值得研究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当然,班级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更需要学校层面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整体氛围的营造。
参考文献
[1]张萍,戴雁琴.论新形势下校园文化载体的拓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8(1).
[2]张宝君.对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3).
作者:黄绍华 严瑾 李艳丹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