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离不开个人的遵纪守法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要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一是树立道德意识。在生活中,道德对人们的约束范围要比法律宽泛得多,人们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在道德要求下进行的。如出行要靠路的右边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公交车上应主动为老人让座等都是道德的范畴,违反道德会遭到社会公众的谴责,但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对学生而言,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则是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因此,教师应从这些道德层面去要求学生,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约束意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打下良好基础。二是严格遵守校纪校规。校纪校规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行为的管制和约束,是维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一种手段。良好的校纪校规不仅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为以后培养其法律意识做好铺垫。三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克服过分好奇和盲目从众的心理,提高自己的控制能力,在心中筑起一道抵制不良诱惑的坚固长城,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引导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和教育,需要教师改革教育教学工作。一是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在日常教学中,法律部分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很多,而且课时少,因此,对法律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考虑当代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内容由于与学生密切相关,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普法效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实效性。很多教师的法律教学,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实效很差。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情境探究、模拟法庭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法律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完善教学评价,突出导向性。对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考核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运用笔试测验,单靠分数来划定学生的成绩,而是要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详细、真实地记录学生在遵纪守法方面的实际表现,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发挥评价对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导向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法律意识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首先,家长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大多数言行都来自家长,所以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如果家长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或者家长自己就是法盲,那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识就很难增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解一些法律常识,为孩子做出榜样,如过马路时红灯停、绿灯行等。其次,家长应对孩子进行通俗的法治教育。如告诉他们“小来偷针,大时偷金”等,在孩子心中渗透规则意识,播下正义的种子,形成相应的法律意识。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如作为消费者,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应敢于维权,善于维权,学会通过协商和解、申请仲裁甚至法律诉讼等途径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增强孩子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离不开社会的关爱帮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法治社会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相关部门,如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司法机关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主动地开展系统有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组织“普法宣传周”“宪法宣传日”活动,悬挂法治横幅,设置法制宣传牌,张贴法治标语,开设法治宣传窗,主办法治图文展,召开法治教育大会,组织法治文艺演出等。教学实践表明,司法部门工作人员到学校给学生现身说法的做法,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教育性,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让其感觉到遵法守法的重要性,从心里建立起法律防线,为培养学生计算机管理论文的法律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张娜 吴万强 单位: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安康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相关专题:小说月报2010年精品集 海南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