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工论文 >

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教学经验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大部分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如字、词、句等,偏重记忆性的学习,注重考试中对已学课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未进行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还有学生德育方面的渗透,如何渗透等等都缺乏思考。

(二)缺乏课堂德育渗透

在过往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远远大于学生的德育情况,伴随着教育事业进步以及新课改深化,不少教师已经转变了固有的传统教学观念,然后在德育渗透方面仍是相当不足的,眼光仍仅仅是局限在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上,学生思维创新上。这些方面固然重要,然而对于小学生这样一群刚接触生活、学习的孩子来说,对其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性,甚至更为必要。

(三)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教学方法比较守旧,大多数仍是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一篇课文教师在备课、讲课等方面,均全依靠于课本,照本宣科,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学生一味的听写背,机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较少利用一些探究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思考,未进行相关语文思维的开发,语文教学仅仅是完成课本知识的照搬照抄而已。

(四)学习缺乏足够兴趣

学生个体差异,基础各有强弱,语文的课堂教学并不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对其所教授内容掌握。小学生阶段的自制力较弱,课堂为掌握的内容,一般缺乏兴趣主动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巩固。如此日积月累,大量的课堂知识学生未能掌握,渐渐地导致学生考试成绩的较差,更加打击其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认为语文学习难,逐渐对语文产生厌倦的感觉。这样的恶性循环逐步导致小学语文学习教学成效低。

(五)学习缺乏积极主动

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生听,部分小学教师的教学内容注重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课堂上讲授,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听课、完成作业安排,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不能在课堂及课后作业中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

(六)课堂气氛不够和谐

传统的观念,教师在小学生眼里极其威严,小学生在教师眼中始终是个孩子,师生之间距离较大,不能很好的进行交流。教师对待学生,往往是命令的方式,嘱咐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感受,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主体的概念。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不处于平等的位置,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能听教师所讲,学教师所教,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思考、创新思维的培养。[1]

二、具体的改革方向与措施

针对这些在教学上、德育教育上的诸多问题,如何改善小学生的教学现况,德育现况已经成为了现今小学生教育工作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小学生的培养其关键在于契合其爱好、兴趣,归根结底,针对这样一群好奇心强的孩子,德育以及教学工作都开展都离不开其兴趣的培养,因此,多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德育教育以及教学工作显然是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一)兴趣——永恒的主题

1.疑问激趣

在教学活动中,巧设疑问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可以带着疑问,以追寻结果的态度去进行学习,目的明确。设计疑问,教师在教学中很好的运用这中方法,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设置悬念,引发学生逐层深入探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带着问题去学习,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成效。在学习《赤壁之战》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此文引出《三国演义》,讲解其中的几个重要人物,提出问题: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及战胜的原因是什么?如此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极大兴趣,积极主动的进行本篇课文的学习,在学习中寻找答案,兴趣得到大大的提升。

2.情感共鸣

教师应懂得创造适宜的语文学习环境,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是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场景、一定的环境,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能力。在学习《桂林山水》课文时,作者表达桂林山水美得情感,教师可以携带部分桂林山水的画作或者碟片,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桂林的魅力,在这种美好情境中把作者的那种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情感进行传达,激发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生活引趣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因素,贴近学生,提高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并开发语文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事、物及人,与课文中的相比较,融入整个学习过程,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讲到关于童年生活的课文时,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与课文中的童年生活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欢乐,并在班级进行探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氛围,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成效。

(二)质疑——前进的保障

正是由于人类不断的质疑、探究、发现,方能得以不断的发展进步,质疑精神是一切探究的源头和进步的必要前提。新课改中也对此作出了强调,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应当着力于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促进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并在其间收获知识。

1.自信是质疑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付充分注意对学生自信心的打击,尤其是对勇于发言提问、质疑的学生,无论他们的提问是否可笑,言论是否正确,我们首先应当肯定他们的质疑精神,保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才会敢于质疑,敢于进步。无论是伟大的发明家,还是学校的学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份敢于质疑,敢于推翻和怀疑固有理论的精神方能不断进步,这也是新课改中强调尤重的一个方面。

2.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

“寻疑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当中应当始终保持寻早问题的意识,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发展和解决问题,这样充分引导的基础上,在小学生不断寻疑探索的求知途中收收获知识与经验。

(三)想象——创造的关键

想象,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留下印象之后,经过大脑思维的加工所展开了一幅饱含创造的画面,语文教学应当是饱含情感,饱含创造的教学,这也是新课改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不仅是在学习语文知识,更要学会想象创造,在学习中收获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是创造性思维的提升,这是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新课改工作不断深化的必经之路。通过想象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学生将众多语文词句联系起来,展开想象,让书本的知识演化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这显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情感、写作背景的理解,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1.拓宽想象空间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其理解文章的能力越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想象空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善于对同一事物从不同侧面进行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花结出创新的果实。[2]

2.培养创造性想象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通过运用多媒体,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欣赏教学内容,并运用想象创造出更多更新奇的形象。学生想象力得到丰富的同时,他对问题的见解也就更有独特性。[3]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拓宽思维空间,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教师可以定期安排一个作文,让学生根据题目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创作出具有新意的文章。这种锻炼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4]

三、结语

有别于过往的教学观念,新课改理念强调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这个初级年龄阶段的德育方面培养,不仅再局限于知识性的传授。小学是孩子们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喜欢亲近自身喜欢的事物,好奇心强,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感性胜于理性。针对这样的情况,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是在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工作,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其自主探究学习,继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多样的教学方式中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助益其今后学习生活,更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教学经验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glw/185166.html

    相关专题:贵阳学院学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上一篇:合同法任意解除权问题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