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彩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地位
在产品设计中,任何设计都与色彩密不可分,色彩就是产品的皮肤,色彩充当产品最重要的外部特征,其运用是否恰当将左右产品的定位和目标人群及人们的消费欲望,决定者产品在消费者脑中是否为之买单的重要因素,并且产品色彩的恰当应用还可以为产品创作出意想不到的附加价值,并且也可以极大的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产品使用恰当的色彩来装饰外观,往往能够增强产品形象的感染力,加强顾客对产品的识别率,影响消费者心理和传达某种意义的作用,所以在针对不同地区、经济能力、年龄的人设计产品时,在色彩上要考虑他们的心理和审美趣味。设计大师提倡把色彩提高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生活中当消费者购买一部手机时,首先是被其颜色吸引,才会进一步去仔细了解产品的功能、特性。假设消费者没有注意到这个产品的色彩,那么他可能完全会错过这个产品,当然产品的功能结构就更不会去细细研究了。。因为消费者知道,他所购买的产品每天不一定使用,但是大多数情况都会注意或者观察到,如果他购买到的产品色彩是他内心所抵触的,那么等于是给自己的内心增加不安。所以企业家们都明白,产品再好,色彩设计跟自己企业的产品或者是企业所代表的更深层次的价值不相符合,这批产品将会滞销更严重的是会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因此产品的颜色是产品促销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印象派色彩分析
印象派代表做《日出•印象》是一幅注明的色彩写生画,这幅画最突出的莫过于画家对颜色的运用了。从远方的天空开始,一片的橙黄橙红,颜色稍浅的地方似乎是微弱的光要破云而出。微亮的清晨,浓雾重重,港口的船只都是灰蓝的水是清澈的,但是一轮朝阳升起,染红了水面,水面泛起了亮黄亮黄的波光,水底下活泼的鱼儿似乎都失色了。一切事物都似乎被蒙蒙重雾包围了,但是,升起的红日是包不住的。画家将其他一切因素至于雾中,但是一切又是和谐的。尤其是近处一群游动的鱼儿,立刻使画面灵动活泼了起来。我们再看画面上的一明一暗,真实的再现了清晨之景。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画的主从关系,很明显这中心因素就是那一轮火红的朝阳,虽然那时那刻的景象不是人工设计的,但是红日一现其他一切似乎就自然就成了从属,都是为它服务的了;另外,雾使得朝阳产生朦胧美,静止的靠船使得朝阳充满生气,浮动的水面使得朝阳更显光芒万丈,出海的渔民更显新日的希望。画作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散涂的笔触急骤地涌上画布,给画面上最暗的阴影区也带来色彩。他善于从光与色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前人从未发现的某种现象。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与色上,从而找到了最适于表达光与色的明度差别变化的形式,整个画面的色彩都是营造了一种最自然真实的氛围。。莫奈的其他作品也是类似的,他的作品会在不同程度上增加或降低对比色的饱和度。在观察颜色的时候,补色会随时随地的跟着主色的出现而产生,会产生比对比色组更强烈的刺激性,使人的视觉感到疲劳而无法接受。仔细分析或者观察印象派的画作,设计师也可以从中吸收到很多色彩应用的实际方法例如:①利用色彩所在产品中所占面积比例的不同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②利用改变产品色彩纯度的不同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③利用改变产品色彩明度的不容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④利用色彩间隔法搭配色彩使色彩应用更加协调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⑤利用空间混合法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
三、北欧与日本设计的色彩分析
北欧与日本的设计都已造型简洁,色彩素雅的出名,很多设计师都把之称为“简约风格”。但是其实二者也有各自的特点,北欧人重“乐活”而日本人重“意境”。以色彩为例:北欧设计以宜家为例。宜家IKEA,来自瑞典,是传承了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一个代表。任何一个空间,总有一个视觉中心,而这个中心的主导者就是色彩。北欧风格简洁、直接、功能化且贴近自然,和日本设计不同的是同样是崇尚自然,北欧在色彩上更加活泼、明亮,给人干净明朗之感。所以在宜家除了白色和原木色,我们还常常能看到各种鲜亮的色彩。除了用鲜艳的纯色作为点缀,北欧风格多使用中性色进行柔和过渡,即使用黑白灰营造强烈效果,也总有稳定空间的元素打破它的视觉膨胀感,比如用素色家具或中性色软装来压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家居中的简单朴素之美,干净清晰的北欧风格设计也因此倍受青睐。日本设计以MUJI为例。MUJI的设计理念源自于日本的和式风格。一般采用清晰的线条,给人淡雅、简洁,有较强的几何立体感。日式风格以淡雅节制、深邃禅意为境界,注重与大自然的融合。在色彩上并不讲究斑斓美丽,通常以素雅为主,选择一些淡雅自然的颜色,柔和沉稳,没有多余的色彩。浅色系的色调运用得比较多,多使用米色+白色的色彩搭配,配色简洁却是最让我们人体舒适的颜色。
四、总结
不难看出现在色彩越来越以简约朴素为主,早已抛弃了过去那种鲜艳的色彩在产品中的应用。毕竟家庭中的环境更多施工管理论文的是一种温和的状态,简约的色彩给人带来舒适平和的感受是其他色彩所难以带来的。
作者:董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