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工论文 >

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的启示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个性

(一)尊重期待视野

接受理论指出,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审美趣味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这一切也必将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对文本读解结果的多样性。因此,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发扬民主作风,尊重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的功能就是在点拨、启发之余,充分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位教师上《西厢记·长亭送别》一课时,让学生将这一案头文学的文本编排成舞台剧。教师先让学生看越剧《西厢记》,然后指导学生比较研究。学生对原剧本作了改动,增加了动作、内心独白、话外音等,以收到理想的表演效果。第二幕中莺莺说:“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拿出丝帕轻抚)愿君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切莫要金榜无名誓不还。”其中增加了人物动作。最后话外音播放了李叔同先生的歌曲《送别》,还引述了秦观的词:“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学生在编演中注入了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实质是当今学生借以对青春的思考与展示。清朝人赵翼说:“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也都是为阅读个性之显见。尽管每个读者的期待视野各不相同,但决不会有封闭的视野。以人为本,进行多维的阅读,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

(二)挖掘、填补“空白”

接受理论强调文学文本是“召唤结构”,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文本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动力性和开放性,从而促使读者积极地去填补“空白”。文学作品的“空白”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作者对一些情节作了合理的省略,形成情节空白;二是作者在行文时不直抒胸臆,形成情感空白;三是作者运用双关、借代、婉曲等修辞手法,形成文字空白。学生可以依据上下文、生活常识、补充资料等,发挥想象,批文入情,涵泳体味,挖掘、填补“空白”。一位教师在上《图片两组》时,要求学生不看课文上的文字,原生态地读图片,然后说说读到了哪些内容,再分析图片的场景、焦点和细节。第三幅图片的题目是《爸爸,别去》,课文没有情节的叙述。在分析图片时,教师补充了相关知识:人物手中的冲锋枪在二战期间普遍使用,根据肩章判断人物应是步兵上尉。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孩子的身高、表现推测其年龄应在四五岁;步兵上尉没有带手套的左手抚摸着哭泣的孩子,右手带着手套拿着枪的细节,意味着他会随时出发上前线;从孩子的恐惧、担忧,推测他已经失去亲人,说明战争在他身上已经产生了影响。学生读出了历史的画外音,拓展和补充了文本“空白”和未定性,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闪现出心智深处的光亮。

(三)优化期待视野

学生生活阅历少,阅读的文学作品有限,知识积累欠缺,导致阅读理解和评价文本受到限制。

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充实、优化学生的期待视野。首先,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其次要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开拓语文大课堂,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并由此因势利导,使学生将文本“空白”的填补向纵深开掘。再次要让学生融入到生活中去。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真正地读懂文学,就必须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深入思考。把握生活的本质,学生才能提高语文素养。总之,期待视野是通过文本与读者不断地相互作用而得以提高的,必须超越自我的有限视野,形成一种全新的阅读视野。

二、培养审美创造力,升华人性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审美创造,是基于文本的开放动态结构。叶燮曾说:“或前人未曾言之,而我能开发言之。故贵乎其有是言也。”这就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求异思维,对文本进行反思、审视、再创造,从而体验到探幽发微、超越自我的喜悦之情,这是填补文本“空白”与未定性达到自身感受顶点的阅读效应。这种多维的阅读,正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浮出水面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教师要用肯定、鼓励、赞许的态度,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立路径。还可以用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一位教师在讲《边城》时,让学生以诗词的形式,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表现人物及其命运。一位学生在《蝶恋花·纯情》中写道:“依山面水白塔旁,船儿载情,蝴蝶恋花梢。月下山崖虎儿草,甜美梦境歌声绕。山青水美人儿俏,纯情荡漾,命运却蹊跷。心中汇聚千层浪,《边城》故事永流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创造。教师从文化的高度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美好情怀,感受充满人文色彩的人生形式,体味美的真谛;从而使学生心灵得到洗礼,人性得以升华。当然,创造性阅读是读者深层次的阅读,是一种对文本了然于心的追问、升华和拓展,应深深扎根于文本,以“文本自身的规定性”为依据,而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姚斯曾说:“只有通过读者的裁决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变化着的经验视界的连续性中。在接受过程中,永远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判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已被承认的审美标准到超越这种审美标准的新的生产的转换。”接受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它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使学生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主体,为阅读教学谱写出美妙的五彩乐章。

作者:尹红斌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的启示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glw/176274.html

    相关专题:江苏省地方志 税收征管案例


    上一篇:房屋施工建筑结构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